分享

=太乙混元球武技释密

 桃源和风 2015-05-29

太乙混元球武技释密  


(-)门户说隐
武当山古称“太和山”。武当派的功法,据说传自真武大帝,在很早以前,太和山上就有道人住庙修行了。当时,四方求道者众,而山上对道徒的第一课就是炼武而非传道。很多求道的人,因受不了炼功之苦或信心不足而半途放弃。太和山就是通过一规矩,洗去沉沙而淘出真金,此即“以武而挡天下之求道者”,为“武当”二字之原始本意也。武当山在历史上曾分有八十一个门派,即太乙、金觉、元符、崩砂、玄阳、都天、武禅、云台、司空、影密、六全、全寂、朱游、密鉴、元乐、大起、竹武、空凝、玄律、印真、大冶、周元、金顶、玉桩、扣鼎、司夭、金霞、云晶、碧云、金定、金元、司明、真密、显羽、抄化、霄冶、双龙、金龙、赡密、法鉴、游龙、呈祖、六合等派系。太乙门约于宋时出于玉虚宫。武林中,三教九流,品类繁杂,可分为正宗、大家、名家、散流、末流、末人流等,正宗的门派,都历经几百年的承,留有传派的宗谱、功诀、功谱、功法,系统完整,层次分明。而名家、散流以下,得一技之长,或一鳞半爪,是等而下之矣。武当传统的功夫,是“以武演道,以武入道”的过程,历代门人通过武功的修持,完成倍道的诸种层次,体现修适的内涵。故历史上,武当不但是道家的重要流派,更在武杯中独享盛名。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的失败,·江湖中少林、武当、峨嵋、华山.千山、崆峒、昆仑、天山、雪山等九大门派在同一时期隐迹。自清朝初叶起,神州大地。只见散流门派,末见正宗扬名,进入了“星野时期”。因武林中向例只在师徒间口传心授,能见于文字者,多以歌诀在形式流传。歌诀、功谱言辞简约,门内容易记诵,而外人则莫阴其妙。故此一段历史,正史中从无记载,仅从师辈口中及祖传的功诀、功谱中偶有提及,如《武当太乙玄阳剑谱》中记载:“剑点如是银河星,归结丹源气成乾……从此人间绝此技,藏在山中少人传……."《武当太乙神功打手歌》中写道:“……武功传法分丸派,各有功法籍上玄。至今已是千百载,始见道德列为先……。”武当太Zf〕的铁松子祖师,就在这个时期,离开中原,远走到当时边远蛮荒的长白山麓,开创了铁松别派。 斗转星移,历史已进入二十世纪。1983年,本派十三代掌门李兆生先生到了北京,开始了传播功法的工作。从此,武当太乙门铁松别派的功法,始得以走向社会,造福众生。
(二)太乙混元球概说
修持,于太乙混元内密功法造艺精纯,达到了“乘虹高架、元真飞举”的高级层次,是近代我派之成就最高者。太乙混元球功法,以“天人合一、人天同易、内外同形”而立法,从“采气充形、后天返先天”入手,通过十个式子的运化,完成“内外同形、内华外显、神形俱妙”三个层次的动功修持。 《混元归真赋》谱文概括了它的全部功程:
"炼形纳气归-处,阴阳显化产真如。
五行孕育真种子,三轮齐转紫光明。
金华高妙三阳泰,元真飞举显神通。
其十式名称:
1.顺天呈象 2·怀抱乾坤
3.倒转彩球 4.狮子滚球
5.太极边球 6.平运双环
7.掌运太极 8. 夫人合一
9.错倒阴阴 l0.包罗万尽
(三)太乙混元球十式
原桩总谱
谱曰:
混元功法世间稀。先师授下此玄机。
内外同形宣妙法,九转丹法此中本。
阴阴显化皆中得,混元妙术传世间。
吾今道破玄中密,度吾同门归故里。
法合先天真元术,由此步入大罗天。
(四)太乙混元球
武枝内密概说
以形鉴真,十式混元球,从开始"顺天呈象”的两拿心相对,到最后的两掌相分,上托天而下撑地,体现于精、气、神在体内聚敛、壮大而至力化莫乾,舍刚不坏的成长。对应过程于武功内劲,则是由“流水穿堤、无微不至”而这到“雷霆方钧、势若电奔”的深厚境地。整套混元球功法中,“内执丹遣,外显金锋”,显化于武功方面,有神妙的效用。其每一举手投足,一顾一盼,均隐含技击要素。而内在的化气、化力过程,真元内敛,混沦空檬,产生了武技中至柔至刚的劲力变化及玲现方变的武功心法。太乙混元球修炼至内华外显这一层次以后,内气已经聚炼成形,但这时体内的真元之气只是混元雏形。主人说:“喉有混元难结成J自然界中,水满自溢。假如以火烹煎,则水自化气。元气也是一样,饱和到一定程度,必须用武法来升化、密集。这就是传统术语说的“内外竟发、势必翻腾”阶段。气催形动,以气运身,产生肢体有规律地灵运,各种武林奇技莫不由此而生·出。通过武功的锤炼。气与力合,洗髓伐骨,脱尽后天拙力,化尽浊阴之质,真元再生,体内外一片祥和,才能在修真过程中产生新的飞跃。古人称这一过程为“再造人天”。功候至此,修炼者已初涉“混元宝境”,为“以武人造”之初基。这时,混元之气内外交通,一动一转,能在炼功者周围产生一个“气场”五行归于一炉。与宇宙间浩瀚的元气相交融,体现了道家内、外丹法的神髓。武学的修持,使练功者跨越了“丹道”中“炼精化气、河车搬运”等诸多层次而直人高乘,武当门中,武法合于丹道,是干右修真的捷径。先裕立法,真实不虚。但这一阶段的行功,含辛茹苦,个中甘苦,难以言传,非坚韧勇毅者,难至大成也。
(五)太乙混元球武技内密洋说
预备式:合扣丹庭
用法举析(参见图谱一):合扣丹庭一式,在武技方面的作用,重在心法及元气的培育。从外象看,双掌内外劳宫重叠扣于小腹丹田,双足同踏,稳住中宫。是武技中隐而未发,含而不露的状态。术捂称这一心法为“十面埋伏”,意谓虽有十面埋伏,而已心沉寂,泰然处之。诀云:“气沉丹田起玄机。”贵在一个“沉”字.能沉而后静,沉静故能应敌不乱,盖因万缘俱寂之境,亦混然无寂,一点触发而全身皆应,克敌于顷刻。单练此式为专修之功,可这全身虚灵,一触即发之境。另外,功中要求双目平视,禁忌闭目练功,单练时行功于晨旦及月夜,取大干水、火合于具,壮元充力,能练就双目神光,应敌时双目随发劲一瞪,能便对手不寒而栗。综上所述,合扣丹庭主要锻炼神、急、气、力的统一。“气足可贯千钩力,神清可透万顷田”为其镜界之写照。
第一式: 顺天呈象
用法举析(见图谱二):武技的生成,是在人身气化状态下,围绕着“球”即成形的气聚散、开合、自转、公转等运动而形成的有节奏、符合先夭度数的肢体灵动、用于临阵而成的武技。现代流行的诸种拳技,尤其是各类“内家”拳种,都可以从这“球”里找到源头。武功的运化,在.气之用而已,武当的功夫传统上并无套路。人身大小,各关节皆如嵌珠焉,各部关节相连就如串珠,各“珠”在其范围内圆活自如,筋骨连之,皮肉覆之,而成肢体。拳家以气串活各部之珠,即成内劲。而各部头节之间的组合无有穷尽的,总是随心意之运自然而发,自然而止。而久久运化,日久功深。总有一定规律可循。古人从中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姿式,名为“势”,而传之后者,或为初学阶梯,亦功必至然也。观古谱,多见“势”或“式”而无僵化之拳路,今人多偏重套路,终难用于实战,亦有悖养生之适也,但是,如何在拳技中,在高速运动的格斗中,将这一气贯诸全身而不滞呢?每见拳家数十年抵砺而未达此者,殊憾事也!更有提倡拳架与“功”结合者,如:在拳架中加呼吸导引,什么“顺、逆呼吸”,“起立必吸气”,“下蹲必呼气”,又或“出拳意想气由丹田发,吸时气回”等等,不一而足,与相师活泼自在之旨相去千里矣。按正宗的传授,武功的起始。即为气催形动,以气运身。按传统的练功方法,武当的人门弟子,其拳法已能达到气与力合,不滞不媛的境地。所不同者,在功力的深浅与火候的老嫩而已。因气的运动,有其一定的轨迹、流速,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的运化动作,内气能自动调整肢体的进退、上下、旋转、定向等等,使之洽到好处,符合先天度数。这一过程完全是“自觉”而不是“自发”的过程,与“自发功”有本质区别。练功者按照内气运化的“规、矩”运化武技,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招式。发现新的变化及意趣,以“游戏于规矩之间”,而功力在不知不觉中日渐深化。这就是传统国术中“击舞双并”的武枝演化过程。自然界中,唯球体能以最小面积涵纳最大容积。球形的运动面面俱到,圆活自如,是最完美的。人分上、中、下三盘,练功时,把球先从中丹田化育成形。此球一成,能随意按其特点运化,上下齐应,三盘错落而演化万有。初练者只要练好这个“球”,就能一触而知入门之法。此即为“顺天呈象”与“怀抱乾坤”的行动作用。本阶段的作用,就如书法中的“一点”,凡所有笔法,皆从一点开始。当其一点着纸时,纸上已着墨色,然开一点如何变化实未知也,一笔、一划乃至整篇,皆从一点化生,(具体而言为横、竖、撇、捺、点、挑、折、钩八法,太乙门中文字与拳适相通,是文武同驰之道,另有专持),其行功诀窍,以神意注于掌心虚拟的球体,掌以内动缓缓揉转,久之,掌中如有物焉。此球初成,再按神气相随之理,球按立体的八个方向原位运转,逐渐能至内劲于掌上,掌握纯熟,把球转得圆活自如。更重要的是,因双掌间的球体是空虚的,
其所以能成形,完全是凭两掌指间气的感觉而划出。因此,掌指间的“听劲”异常灵敏,应敌时能一搭手即能知对手的劲路而化发。用于擒拿、闭穴可得心应手。用法,为破解上、中路进攻的方法,敌进已身时,我即抬手以双掌用合劲拿住敌前锋手,拿住后随敌来势迅速变招,如敌前冲力量大,即转腰以左肘抵敌右肘关节外上部向上挑,以反关节法制敌,或“顺水推舟”借其力牵开其重心。如敌前冲力量不大,我即弯腰,在肘以腕为轴绕至敌右肘外下部向上挑,也用反关节法。要点在转腰、运肘一气呵成。再用招法胜之。或拿住后走弧形卸去力道,使敌打开空门,以膝打,头撞、肩靠等,因势用之。破解中。“路进攻之法,坐胯撤步“顺手牵羊”,或以肘压敌肘。
第二式:怀抱乾坤
用法举析:敌方单手进攻之法,待彼已进身,空门已露,我即以一手上招走消格之劲,同时另一手成掌,力贯指尖,击敌空门穴遣,要点在近身时发射,用时全凭反应。敌双手以双锋贯耳打,我双手齐起,走滚崩之劲,震开敌手,同时跟进半步,以扑、按之劲击敌胸、肋,或将其发出。伤敌轻重,存平一心,
第三式:倒转彩球
用法举析(见图谱四):这一式是混元球武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式子,由于元气的充实,球体由小而化大,球的滚转,已能带出身法、步法的变化。武技的应用,双掌劳宫相对运球,循环滚转,如环无端,劲力自然灌于掌缘及前臂,格挡、穿罩、撞掌为主要用法。特点为连绵不断,前手未尽而后手已至,如灵蛇吐信,使敌防不胜防。诀日:“彩球倒转铁臂翻”,如为中宫直进之形,要诀在双掌快速转球,双脚同肘踉迸,手到步到。掌法以穿罩、反背摔掌为主。脚下可同时以弹、端等法。双掌可笼罩敌手头面至胸腹的范围,凭借身法、步法的变化,避敌锋锐,调动对手,取敌双耳、太阳、软肋及项背诸穴。要诀为以一掌降格敌手同时拧身走盼、跨、扭等步法。可用点、扣、拿、掖等劲法,如,为撞掌法,即双掌由把球含在掌中运转变化为从绰球推出,用时气出劳宫,是武技中的重手法,为前抢背,是走地趟,攻下盘或几中求胜之法,要点在练习纯熟,滚地而进,团身而上,倒地时从一侧背部先着地,低头前滚,后抢背类推。
第四式:狮子滚球
用法举析(见图谱五):狮子滚球,身法随球的聚合而自然呈现小巧、迅捷、灵敏之态,重在腕关节约圆活及掌指的巧劲。擒拿格斗、短打、点穴闭尸、分筋错骨等手法,皆可由此式化出。特点有八,即:抓、扬抵、转、分、沉,扑、按。转旋之劲,利用腰的拧裹、扔扬,接手时,能把敌手瞬间发出丈外。为扳腕伤敌法,要点在出手要准,拿住后两掌上下一猎即能扳折敌腕,同时要把两掌放在面对放手的最前端,而身体的其余部位尽量后坐,此为侧面取敌扳碗法。为拿住敌手后,迅速摆臀反转敌前手的腕、肘、肩关节,然后以“大背摔”法伤敌。为借其势,反肘关节之法,其理与第一式相同。
第五式:太极边球
用法举析(见图谱六):要混元球内功锻炼过程中,前四式是聚气呈形阶段,由第五式起进入内化外显的修持。武功中,前四式注重的是训练内在的灵觉,是神气力的统一。劲力条分缕析,尽入精微;而后面的式子,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步到带开全身,形成独有的具法、步法,神意气力进一步强化,内、外三合,最终形成典范的武技掌法运化。外象如虎踞龙幡,气势自出。
太极边球,特点在步法。具体而言,是要求步如狼盼,眼似鹰顾,腰需虎拧。
混元球是以圆为用,脚下也是以走圈为主,其步称“狼盼步”。狼性多疑,在扑食前,它总要眼盯着猎物,两腿下一刻不停地围着猎物左右打转,似踌躇不前,其实是在捕捉猎物的破绽,一得空隙便会飞扑而上。
练功走桩时,一如狠觅食时的神态,重心姿下沉,出脚时脚尖绷直稍内扣或外撇(随走圈的方向而异)向前探出,探出的一脚足围与地面相距1-2寸乎行地面滑行,如有气垫垫于脚底一般,练久能使步法轻灵而沉稳,进退自如。功力深厚者虽在动中而脚下绝少发出声响,而且脚下感觉敏锐,能在不同地形中与敌周旋。据说功深者能感觉出脚下踩着的蚂蚁。
随着走桩的功力加深,踝部的摆扣,调整了足部三阳、三阴经的流注,自然生出踢、弹、扫、挂四种腿法。武当派的腿法,又叫“二仪环”,一般而言,腿法的运用,以高不过裆为原则。因运用腿法时,一腿要支撑全身重量,另一腿用于击敌,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大。首先能立于不倒,才能使出腿更迅速、隐蔽。踢法。横踢、侧端、后撩、踩、蹬诸法均属之,劲路猛烈。
“挂印封候”是起高腿之式,较特殊,是掸享封喉,高腿踢胸,是致命掐法。如演化囹八。弹法:气走脚面,顺脚背而出,用寸劲,多取膝眼、腔骨、下阴等。似(凤凰点头),连续起三腿弹点对方下盘。扫法。大幅度摆腿贴地剁弧运行,如帚行地,以横破直,摧敌根基。拴法,顾名思义,是挂伎改腿使之不能进退,再用掐法取之,需与身、手相配。上述为步洁之姿,汰论太极边球的身法窦诀,此式的球置于身侧,而身绕球旋。凡物体在乎回的圆上运动时,总有一个沿圆周切线抛离的力存在,两边球演练时,要求重心下降,泊胺劲问圆心泞裹,双掌扬于圆内置于“域”的上下。从立体上看,人虽然沿圈快谈走转,而知能保拄稳健轻捷。这一姿式,还促使内午由榔根沿经脉盘旋而上,集中于球体,故涎走双掌会觉得越来越重。武技方面,双惶站练耽干斤之力,螺旋之劲,利用胺的扛姿、奶扬,接手时,能把放手瞬间发出丈外。用法见。诀云:“太极诀球环中店,享中聚气起黄庭。”
第六式:平运双环
用法举析(见图谱七):平运双环一式内在能柔化全身,串活各部之“珠”,拳诀所谓:“运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由此而生。其外家则全身如蛇行师动,又如茬翁摇臂,怒然自得。化式:平运双环的武技作用,是通过平面而设的两个交叉圆环的运用,用肘主化、主封如环无端,对手有手足被绑之感,乱环文错而陷故于环中。。为敌来手时,顺对方劲路划环卸开其劲,随手取改。亦是双手划环形化去其劲,拍倒对手,类似于太极推手。
第七式 掌运太极
用法举析(参见图谱八)掌运太极之式为双掌按“8”字穿插而运化,正合太极图阴阳鱼之走蛰。武功中,由起式的混沌虚无到此式的太极阐化,气路的变化至此已错综纷繁,化式层出不穷,正合适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用法:走斜飞势破敌。敌来手时,我单掌一圈,另一掌由其下穿上格住敌手,圈掌变切掌击敌。此式为三环套月之形。
第八式:天人合一
用法举析(见图谱九):功至“天人合一”,外象由“掌运太极”的变化多瑞而转沉稳朴拙,内外如一的修持,使气充全身,浩然正气沛然,动势开张,高处越高,低处越低;高起有腾云之势,低必潜藏不见踪迹,大气磅礴,已初入神化之境。化式:。用法:其身法大开大合,闪、展、腾、挪,游刃有余。为敌进时,我即大斜身闪开。随即绕步至其身后以肘走之,,为让身不让步之法。一闪一展,以掖掌击敌胸肋,
第九式:错倒阴阳
用法举析(参见图谱十):“错倒阴阳”为丹家术语,道家修炼至错倒阴阳,即已盗天地之玄机,得鬼神莫测之变化。武功的修持,亦取其意而变,通过双臂正、反、顺、逆几个方向的划弧,调拨内气,旋乾转坤,进入另一个层次的重新运化,它是对练功者既往所有武功基础,乃至所有学问修养的总结性的运化和升华。夫武技的运化虽无一定套路,但物各有别,情性异殊,故各人演练,自然显露出不同的风格,分野而驰,诸方面宗百家由是出之;万法唯心,故神为主帅,神机之变,引出气力之变,而因物示形,此为人天同易。练功时,动作由简至繁,又由繁而简,抽丝剥茧般逐步深化,逍遥而游。此时不知身在球内抑或球在身内,因法悟理,由理而生法,法法相生而法法圆通,至此内外双修方有验证矣!
第十式:包罗万象
用法举析(参见图谱十一):《西游记》中,有诗形容孙悟空的修炼过程:“变化无穷还变化,如如不动号初玄。”武功的修持,遍历玄机之蛮,淬尽沉砂而越显赫赫光明,功力深湛,真阳潜生而真刚自显。此式按地撑天而运行,显金刚之威,逞风雷之势,完成了武法的罡风外运过程。“须还不坏金刚躯”至此而还,真形长存,慧觉长眠。
(六)混元神掌小悟
武法中,隐含先天智慧,渐炼渐悟而渐得,随人神化之境,此为:“混元神掌”之持。文武之道,皆以炼神为上工。“混元神掌”,徐公所传为“八种意境”合于自身,神与境合,而神那我,我即此境,以我之气而为一境保护,成就这功法。冀有缘者得之。。
(八)小结
本篇文字,按笔者所学介绍了太乙混元球功法的武技内涵。在功法的介绍中,说理的篇幅较多,而对每式的武枝化式及作用只就较常用的作简单地举例分析。人身为小夭地,每一刻都在变化之中,没有框框框死的东西,望能对爱好此遣者有所启发。武当派对阵中有“不沾衣不还手”的规矩,杀伤敌人分:折断四肢、震伤内脏、追魂夺命、神形俱灭等几个程度。因此,很多不适合现代的东西,本篇都略去不写。传统的功夫,固然需要下苦功夫去练,但对功法的理解、悟性,决定了层次的高低及功夫的进境。往往理解什么程度,功就能上到什么程度,师父教弟子也只是随便的比划几下,弟子能记住的就练,在练中自悟,而记不住的就不再传了,因功法中许多隐奥及变化是没法形诸笔墨的,只有通过练才能在功中印证。故“大匠授人以规矩,而不示人以巧”。历代祖师都经过了这个过程。丹经适书中,主人为我们描述的许多境界,毕竟是他们经历的,我们今天练功,是以“今人证古人”。俗语谓:痴人欢水,冷暖自知。让有志者在修持中去体悟吧。
今天,科学昌阴,武技的作用已不明显。随着气功研究的深入,修真学说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瑰宝,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为人们的健康和文明的进步发挥着积极地作用。而武学身体力行的修持,更是古人留给我们完善身心的重要方法,发扬传统。首先要继承传统。我们自己再不重视,它便将要随着先蜚的逝去而湮没了。修为粗线,行文勿勿,谨作引玉之砖,愿我神州国术大兴!
诗曰:
武当圣教传千古, 混元大道示真宗。
兔滚鹰翻呈气象。 静持真诀道妙深。
三千变化唯此密,武当变化直通神。
曾记仙家传妙语,玲珑法里玲珑分。
黄金种子年年种,世人不窥此道真。
三华进趣神搂聚。 金顶苍茫万载峰。
梁志明作于199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