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募基金需要提升全产业链思维

 清泉Lee 2015-05-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洪磊在协会资产管理业务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透露,截至4月底,协会备案管理的证券、基金、期货3类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经超过17万亿元,在快速发展的财富管理行业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其中,私募证券基金发展迅猛。《经济日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5月28日,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达1.19万家,管理私募基金1.1万余只,管理规模近3万亿元。


在规模迅速膨胀的背后,私募基金产品结构单一、直销渠道不通畅、对冲产品类型较少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影响行业提档升级瓶颈问题。在实行备案制后,私募证券基金在发展中还有哪些“烦恼”?如何解决?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面临3方面“烦恼”。首先是“千基一面”的问题。在景林资产董事长蒋锦志看来,目前国内的私募基金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同质化严重,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大部分采用多头策略,采取对冲策略和中性策略的产品不多。


格上理财统计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前12大私募机构中,100%都采取股票做多策略,而同时使用宏观对冲、海外对冲策略的仅有3家。


其实,宏观对冲策略的收益并不低。今年4月份,据格上理财统计,进行传统股票类投资策略的阳光私募基金4月份平均收益12.01%。而涵盖股票、股指期货、商品期货、债券等多品种的宏观对冲策略,4月份平均收益达12.28%。


“很多私募管理人之所以选择多头策略也是无奈之举。”蒋锦志坦言,目前国内各类对冲产品工具相对缺乏,部分对冲指数不能做对冲。即便有融券业务,也只能对券商自有的证券操作,“借股票”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


私募基金配套的中介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也是“烦恼”之一。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国外能按照私募自身的想法设立多类基金,一个基金内不同的投资人可收取不同费用、业绩费,赎回期等方面都可进行不同设计,而目前国内大部分信托和券商还做不到。另外,中间环节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我有个朋友是私募基金老总,他创业时还没有备案制,绕道发行相对艰难。”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告诉记者,3年前私募基金还没有阳光化,那时要开一个私募的股票账户必须通过信托,要花很大的精力,买方要买点私募产品,需要卖方找很多通道。目前,这些问题正随着备案制和监管落地有所改善,但提升空间仍很大。


销售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基金业发展的问题,私募证券基金也不例外。目前国内对于私募产品大都需要走非直销渠道,有时同一类产品甚至有10多个不同的名称。有专家建议,应学习海外直销渠道的思路,合并同一家私募公司的同类产品,这实际上有利于基金后台管理和外部评价。


在业内专家看来,私募基金要解决产品单一、直销渠道不畅、对冲产品类型较少等问题,可以从产品设计和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在产品多元化方面,可大力发展私募中的对冲基金。洪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冲基金是市场为了风险控制、收益可期而逐步探索出来的新产品模式,一个成熟完善的财富管理行业为投资人提供投资工具时,既要包括规避非系统性风险相对受益产品,也需要包括化解金融风险的绝对受益产品。对冲基金正符合这样的要求,其使用更多投资策略和更丰富的组合,可以从股票、债券、宏观策略逐步拓展到事件驱动、相对价值、管理期货、符合策略和其他策略,有效规避各种风险。


在销售渠道方面,可努力拓展私募直销渠道,同时增加托管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如在基金管理过程中,份额登记、估值核算、信息系统等中后台业务关系私募基金的创新发展能力,也关系私募行业的风险控制和运营效率,应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中国交通银行总行托管中心副总裁徐铁建议,首先商业银行应在目前的销售、配资、托管内容之外拓展至更广泛的金融服务领域。其次,国内私募基金数量众多,相对规模较小,整体行业服务尚未做到完全标准化,托管的商业银行收益有限。未来应提升标准化托管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再次,今后私募管理人更专注投资,后台服务越来越外包化,商业银行应加强行政化的外包服务等方面内容,解决私募基金的后顾之忧。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联系邮箱:1574098695@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