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诗赋小道说起

 自在轩主 2015-05-30
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在翻覆之间草书示人,想必孙过庭不经意的几千字,可能想过要流传后来,可能没有。可事实上成就了一篇字文相得益彰的佳作。从《书谱》的字上看,当时孙过庭可能没有这么想。谱,应该为私书,秘传,更像是家书。    在孙过庭看来,所谓的《笔阵图》、《笔势论》也疑是托名之作。壮夫尚且不为,何况是士大夫之族;诗赋尚为小道,何况是笔墨毫厘之间。可是古人又习惯于见微知著,叶管窥人。对于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者自儒家独尊后是难以扬名的。对于人如其字的评价又怎么能不重视呢?可见,书法是在大凡人皆能书的贵族之列,是路人皆知的道理。知者言未必有人赞其高明,不知者示之无功而徒浪费其言,甚至招来莫名灾祸。
    
我想书法中的密码,其实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古人不是不说,其实简简单单的道理未必能说的明明白白。再说,中国的特色就是文章和语言的脱离。文和言犹如并行却互不干涉的轨道,只是偶然的换轨或许能明白另一半的道理。在士大夫中来往穿梭的名门贵族尚且云里雾里,何况大字不识的大多数下等人。名门台阶深,笔墨纸砚贵,虽然月近人,相隔千里外。看看历朝历代的作品,莫不是名门旺族达官显贵。我每每翻阅,隐隐约约感觉自惭形秽;卑务寄生不敢大言。毕竟是无名者众,显赫者寡;名不副实者多啊!
    
书法,其实很简单,没有必要字正腔圆的讲,也没有必要咳嗽清咽的故作姿态,更没有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前没有书法的说法,恬笔伦纸之后,人们挖空心思的是想着怎么写;是在为我们用毛笔写字积累经验。书,就是汉字,即中国字。法,就是方法。书法有两重意义,一是用。用,就是功用,就是他的本质功能。这种功能无论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是为了应用。另一重意义抒。抒,就是抒发。不是简单的抒发心情,这一点和艺术有关,这牵扯到书法的外涵。此处才成就了书法的博大,深厚。才让历代的文人志士以此为业。
    
书法很简单,简单并不代表容易。书法很简单是因为书法的载体汉字本身就很简单。汉字,点画构成,笔墨也是由点画构成。积点画而成字,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书法不容易学成,能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人凤毛麟角,这是是因为:中国书法联系着整个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没有谁能一言盖之,没有谁能一笔带过。真正的大师是那些历经跋涉,蓦然回首却无言的人。
    
书法从广义上讲包括所有的汉字表达形式,从狭义里讲就是毛笔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
    
为了不混淆视听,我说的书法也就是用毛笔来写汉字,当然不一定是在宣纸上,也不一定是在一个平面上。
    
仔细地看毛笔,蘸墨,拢锋。正常的毛笔锋是尖的,如剑锋;腹是圆的,如佛肚;根杆一体是直的,有笔直这个词。再赘述属于介绍毛笔的了。
    
毛笔书法的核心问题就是用笔。这个容易理解,就是怎么写字。
    
    
毛笔书法中千古不易的道理就是中锋运笔。中,或许是或许不是佛家、道家、儒家易而不变的道。相同,那是属于暗合,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不是不言,是说不出。如果想生硬的理解就是让毛笔和纸始终保持九十度的直角。为什么一定要中锋运笔,我理解是:以前的书写物粗劣,非中锋无以着色,难以识别。久而久之,中锋运笔渐渐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遵循的法则。
    
至于侧锋的运用无非是为了裹锋,我想在儒家作为主流思想的时代,显山露水、粗头乱服、不修边幅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裹锋,其实就是逆笔护锋,为的是整洁秀美,这是士大夫等名门贵族的审美观点,也同样是大多数所谓俗人的审美观点。
    
书法作为运用趋于简易,实用。从龟壳瓦片到金属器皿;从竹帛简牍到恬笔伦纸,都是趋于实用的证明。硬笔的出现,腹里藏墨大有势吞天下之心,然而不消几日,在盈尺键盘之间,在吞云吐雾弹指之际,洋洒千言业已敲定。作为以笔墨纸砚为形的书写方式已经被逼到了一个历史的角落,这是古人没有想到的,也是现代书者所叹息的。可能有些八零后连毛笔都没有摸过,前赴而后无继。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欣喜,还是心酸;还是无奈啊!毛笔书法渐渐成为少数人的独玩,孤家寡人,孤芳自赏,自耽自艾。不过,福祸无常,白云苍狗,孰是孰非啊!现代的网络优势,一线光缆而阅尽千古,这也是读一贴而废半生的古人所没有想到的。在这种情况下瓶倾天下,全民分享、全民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利用网络舆论、现代教育等优势,普照天下,这是古代所没有的。
    
我有一种想法:练字不能理解是拯救文化遗产,而是健身,是一项古老而行之有效的健身运动。说的容易,做起来难,一是:需要投资,包括时间和空间。在这个寸土寸金立锥要钱的社会【以前的社会更不必说了】,这是一个难题。因为笔墨纸砚铺开需要不小的空间,而练字又不是一时之功,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真是为难。二是:没有回报,作为健身就是健身,不要乞求回报。如果藉此钻研名利不但不能健身,而且有害身心健康。古人的字帖如果要收版费的话大多可以富甲一方,只是现代的钱在所谓的阴间不通用。
     
    
唉,我心不拒书,书自拒我于门外。书行难,难于上青天。仔细觅书,殊不知笔墨纸砚也分三五九等,难以全民皆同。望着束之高阁、价格不菲的好笔,难免心酸,粗笔劣纸相伴多年。偶然往求要辗转几站,购得挟于怀里,犹如偷窃他人东西,老鼠过街之感。书桌于户内,一挪再挪,一腾再腾,直到一个堆满垃圾的角落。虽然发妻不嫌其中破费,可是看着人家娃穿金戴银也难免脸色难看;别人未言放弃,自己已经摊开了双手。浏览前贤名篇佳作,非官即显贵名流,真正贫民有几人啊!
     
    
我教自己孩子练书法:粗笔劣纸,扎马步、信手涂。只为了在这个空气逐渐污浊、活动空间逐渐狭窄,不适合剧烈运动、酣畅呼吸的现代社会里去有效地锻炼身体。至于其中的一味,或许是书法固有的味道,让他自己随着年龄阅历的慢慢增长去慢慢地体会吧!
    
真正的爱书者,是不会放弃书法的,哪怕是条件限制,无法耳鬓厮;哪怕是时空隔离,也会魂牵梦萦。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任由别人去评价。是命,也是心性!
    
书法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抒发的作用。书法直通人心,直接表达了人的心性。书法的外涵,带给人一个广阔的空间。憋于业,而游于书。在这个人潮如沙漠,纷攘喧嚣的社会,知书者乐在其中。
     
说道毛笔书法不能不提到的一个人物是:王羲之。王羲之代表了王氏家族的上下左右,也代表了中国书法。我往往认为盛名之下其实不符的说法。我现在明白了,我认为:之所以称王羲之为书圣,是因为王羲之的伟大在于他的坐标作用。什么坐标?就是书法功用和书法艺术的契合。照白说,王羲之就是媚俗的馆阁体之祖,也同样是书法艺术之祖。他把人性的渴望和现实的法度能融合于心胸,而且化为字迹,让历代的好书者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蓦然回首中玩味。王羲之在当时就是个赢家,在现代还是个赢家。一切都是有心的无意,一切都是无意的有心。应该有比王羲之的书法更好的,但是其位置却是不可替代的。
     
了解王羲之,我们应该首先明白王羲之是个将军,而不是以书为生的书匠。多少人喜欢王羲之的字不是因为《圣教序》,而是那看似信手涂来的书札尺牍。可笑的是,一个被人顶礼膜拜,近乎为神的人物,竟然没有留下一幅真迹,留下的仅仅是一些摹作。可见最美的是雾里看花,隔帘望月。
     
不过,我自己认为,是那些无名的临摹者成就了王羲之的伟大。或许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临摹中偶然不耐烦的无意之作。正是这些无意的作品打破了森严的法度,通向了摄人心破的自由之门。
     
我宁愿相信那仅存的几件手札尺牍就是真迹,而《圣教序》只是刀雕斧刻的痕迹,那关于颜柳的刻板只是一如既往的模式,而不是什么证据。谁的谁,到现在已经没有了争辩的意义。
     
现代社会没有秘密,秘密都是公开的秘密。王羲之示人的秘密有二,一是、书法本身的秘密,也就是用笔的秘密。其实就是中锋用笔,所谓是侧锋取妍,无非就是裹锋的方式方法。对于中锋直接解释是王铎和傅山,或许折射着以前的虫篆。对于侧锋运用发挥的是米芾,千变万化最后还是要回到中锋上来,侧锋只是无数种招式,万变不离其宗。秘密二,就是不甘于物形束缚,字字、通篇都似乎在规矩之内极尽自由之能事。王羲之的字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这里提到一个人物,赵孟頫。把赵孟頫和王羲之的书法相比较就不难发现,赵孟頫对于王字的发挥,无论是形、是神都非常的贴近,甚至在功力方面不下王羲之。可是赵孟頫的书法却没有王羲之书法的才气、逸气,放浪傲霸之气。王羲之是将军,而赵孟頫是文人。王羲之在精熟和不屑为之间,而赵孟頫却在精熟的法度之间循规蹈矩,知道这些就对赵孟頫的两臣行径便不难理解了。
     
看透这个世界,看透这个社会,看透自己的人生;很难,也很易。首先要放下,放下手中的笔,放下对笔的束缚。一花一世界,一人一菩提。能书,善书者繁若星辰。最好的书法就是记述一段尘世中真实的心情。

     
翻书,记述,解开那些书法在我心中反反复复地纠缠。
     
误入书海,不识山阴,辗转苦觅,耗尽青春,不悔爱恨,叹无师友!
     ‘
浮食寄萍生,卑务缠青藤。叹息造化弄,相知梦已冷。无意间敲打的小诗竟然是这种声调,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练字如练剑,十年问孤胆;他日东窗外,便是向阳天。的懵懂少年了。才锋化沉石,孰得孰失?又是谁的得,谁的失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