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题词:
唐楷 一笔塑型 自然 侧铺 侧束
理论描述:
  
切记:
书写的内容是第一位的
手要轻松便捷的信手挥洒
侧束之法

势如
横刀立马
字如其人
左右结构之间
要有穿插,错落之关系
字左右部件靠紧时,
两边要放出去
以上为于老师所写,所记 上午:
楷书有三大系统:
1、 魏晋楷书。主要以小楷的形态存在。例如钟繇的《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等。
2、 魏碑。这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是以北魏这个时代的碑为主的一类形态,后来把这样一种形态泛化开来,凡是这一类形态的书法作品统称为魏碑风格。比如南朝的碑刻、东晋的《爨龙颜》《爨宝子》,严格说来不属于北碑,更不属于魏碑,但是我们会把它们作为魏碑来处理,因为它们在风格上比较接近。
到了明清开始,帖学衰萎,越写越柔弱,笔法丧失。已有人意识到那个时代的书法缺少骨力洞达,但由于对“力”的理解的偏差,加上当时考据学、金石学的再次兴起,(宋代有过金石学的兴起,但那时是以文人士大夫的雅玩为目的),清代由于文字狱的兴起使得大批的汉文人转身投向故纸堆,于是碑帖的考古学兴起。这个考古学在中国分为两大段,一类是现××古学,是美国引进来的,一类是古××古学,就是金石学。清代金石学兴起,就有很多人访碑,如《寰宇访碑录》《两浙金石录》一类的书就出现了,阮元、包世臣、翁方纲等一批人就成为金石学的代表。于是就发现了这样的一批感觉很朴拙厚重、坚实劲健的碑版,开始对它们的命名、锤拓、模仿,就构成了碑学。阮元的《南北书派论》把南北两派分开,其《北碑南帖论》又提出南派以帖学为盛,北派以碑学为盛,掀起了碑学研究的波澜。后来的包世臣《艺舟双楫》专门论述北碑的东西,加上后来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这三个人的理论掀起了碑学的浪潮。当然,中间还有几个实践者,比如张裕钊、吴昌硕、康有为到后来的萧娴、游寿、胡小石、沙孟海、陆维钊以及现在的孙伯翔等,都是碑派的代表人物。 |
之所以讲运笔如刀、以笔代刀,其原因在于拓展毛笔的性能。之前讲发挥毛笔的性能,使毛笔的自然性能得以发挥施展出来。这里是对毛笔的性能的进一步拓展,意思是在尊重毛笔的性能理解毛笔的性能的基础上,对毛笔本身做进一步的要求,这体现在把毛笔转化成刀或锥的形态。毛笔由柔性转为刚性,这时要加进许多人为的动作。还有就是针对毛笔“尖圆齐健”的性能做进一步的认识,于是就发现毛笔可以类似于刀一样,齐,发挥这个刀两个棱角其中一个的作用,称为侧棱,之前以为毛笔只有一个笔锋,现在把毛笔打开以后,发现毛笔有两个笔锋,可以运用出来。还有就是常规的尖就是毛笔顺锋,后来变成了绞转,把毛笔拧在一起,像锥子一样书写。
今天是从一个契刻的系统返回到书的系统,对书法进一步进行理解。
3、 唐楷。典型的书。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赵孟頫等。一个东西的形成有几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特有的境遇。例如颜真卿祖上是北朝颜之推,所以他的书风有着北派书风带过来的血脉,他的字含有碑的成分。柳公权、欧阳询和褚遂良的早期都含有碑的成分(欧、褚原来是写北碑的,后来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李世民崇尚王羲之,所以二人改了书风,由碑入帖)。虞世南是典型的王羲之书风的延续者和传人。赵孟頫是后辈,力求复二王。这样就分两类。在写颜真卿的时候,是碑学的成分偏多,而欧阳询、褚遂良是由碑入帖的,帖中有很多碑的影子,碑和贴有相当的融合,这时已经不是纯粹的书了。
我们在解读一些古代书论的时候,会有两个难题。一是里面会有一些词由于时代的发展演变,词义发生变化,现在无法解读。如“媚”“力”“骨”等。我们需要对它们重新进行解读,在哲学里这是一个清淤的过程,一是能够发现这个词在时代中的演变,另一个是会回到这个词产生的最原初的境遇,从而使我们回到那里面。另一个难题是古人有时会设密,一段古代书论里有很多话,不知哪是真哪是假。在哲学写作的时候,西方有一个传统,从柏拉图开始,对内讲和对外讲是不一样的,叫做修辞术。美国施特劳斯就是专门研究这个的。他认为有隐微术和显白术,隐微术是把玄妙的、微言大义的东西隐藏起来,这是对内部讲的,用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在内部讲术语即可,外面的人看不懂。显白术是把意思显白于天下,但告诉大家往往会设密,大家都听懂了,但听懂的意思并不是真理的本意。同样在书法里面,会有一句话前后矛盾的,或不甚明白的,像很多书诀里面隐藏着很多妙处。例如,聿就是右手拿着一支毛笔轻松便捷地把事物带向前来,走向成名之境。
魏碑是写意,写的是结果,刻更重要,不是名家法书的概念,刻的意外效果是把握的重点。唐楷是写真,要考虑刻之前的样子,关键是传递书法墨迹,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欧阳询、虞世南的是平动用笔,褚遂良是过渡阶段,是“有唐书坛教化主”,有了提按用笔,颜真卿、柳公权是提按用笔。其中,颜真卿的行书比较特殊,是地道的王羲之的用笔承传。
训练1:
试着书写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几种楷书,体会不同的用笔方式。
欧阳询《九成宫》是方笔,侧铺用笔,平动,一笔塑形。
训练2:
试着书写欧阳询《九成宫》,体会侧铺用笔,一笔塑形。
下午:
唐代以前的有两个东西,一是功夫,一是天然。天然就是自然,就是少一点理性的安排,要按照人的生理关节去书写。对于人的大脑人的理性来讲,生理关节就是自然的东西。毛笔已经存在了,就要按照毛笔的自然性能去书写。
汉字的本质是一开始围绕着外物去造的那个像,这个像在不断地书写的过程中围绕着人的如何能够适应手的生理关节的书写、如何适应毛笔的自然性能而演变过来的,其本质就是手腕和毛笔的自然性能的发挥,我们称之为在。书法写的好就是按照手腕的运行自然去写就可以了,而不是要在脑中设计出怎么样写才好看。所谓毛笔的四德“尖圆齐健”就是为了方便书写。汉字就是要求你这样去写就可以了,只要在手腕的掌控范围内就可以,结构自然就是对的,按照这种书写方式,也可以写出自己的书写风格。
|
训练3:
临写欧阳询《九成宫》,书写时,注意手有几个技巧:
1、 毛笔打开后,呈侧铺状态,直接书写,不需要转动捻管等。
2、 手腕不要随便摇摆。
3、 平面上运动,不要加提按等动作。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是圆笔,侧束用笔。王羲之开创的就是一个侧。非常儒雅,君子藏器。其点画的形状是由毛笔的形状所决定的。收放关系非常明显,会夸张捺笔放出去,非常飘逸。
训练4:
临写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体会侧束用笔。
晚上:
体内空白要均匀,形要舒展,只要把体、形、势处理好,结构有点小差异,也没什么问题。注意要处理好体和形之间的关系。
训练5:
把欧阳询、虞世南字帖中所有独体字的体的部分找出来,琢磨一下,看看能不能写的很均匀,在均匀中有一点小变化。
训练6:
找出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中有典型的体形之分的字临写出来,试着把线条的形态和内质表现出来。 |
颜真卿楷书是落笔后毛笔压牢,笔锋弹射出去,要依靠毛笔的弹性。笔画筋脉相连,提按增多。要把钢筋铁骨的感觉表现出来,筋肉是裹在一起的,有篆籀气象,是外拓型的结构。气象很大,忌描画,一个字的体要守牢。
作业: 通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以上内容,来自 于钟华在线,仅供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