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中学文言文名词和形容词活用的一些规律探讨

 红夫子 2015-05-30

中学文言文名词和形容词活用的

一些规律探讨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词类活用的情况较多,初高中生对文言素材掌握不够充分,阅读文言文时对词类活用的判断往往是根据前后文意推断的居多,其实,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有其特定的条件,只有在具体的句子中,处在特定的语法位置上,在和它的前后词语的相互关系中,才能确定它活用的性质。文言文的活用情况,最多的是名词和形容词,现将这两类词的活用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  名词活用的一些规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偏正结构,也不构成判断和复指关系,前面的一个活用为动词:

    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列子·愚公移山》)

“王”与“天下”构成述补关系,“面”与“山”构成述宾关系,“王”与“天下”,“面”与“山”均是名词,所以前一个名词活用做动词。

又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公孙丑下》)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孙丑下》)

“域”与“民”,“名”与“世”都是名词,二者连用,但“域”与“民”构成述宾关系。“名”与“世”构成述补关系,所以前者均活用做动词。

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      苏轼《孤山二咏引言》)

“罾”、“蚕”、“薪”都是名词,但由于它们是在“所”字后面,与“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密切相连,因此活用为动词,要分别解释为“(用罾)捕捞”“养蚕”和“砍伐(当作柴禾)”。

名词,放在“能”、“欲”“可”等能愿动词后,活用做动词。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相”即丞相,是名词,但是跟在能愿动词“欲”的后面,词性就变成了使动词,意义就变成了“让……当丞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

“水”、“妻”均是名词,但二者分别在能愿动词“能”、“可”的后面,就活用成动词了。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  (《史记·项羽本纪》)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孟子·公子丑上》)

名词“东”、“西”、“法”、“税”前面都是副词,所以它们全都活用为动词。

名词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是欲刘豫我也,是欲臣妾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诗经·载驰》)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

    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   (《战国策·赵策》)

“雨”“刘豫”“臣妾”“客”均在代词“我”之前,所以用为动词,“君”“尤”“帝”也本都是名词,在代词“之”的前面,以“之”为宾语,所以活用为动词。

名词后面有介词短语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做动词。

    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介词短语“于庐柳”表处所,紧跟在“军”的后面,所以“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诗经·大雅·思齐》)

“刑(型)”是名词,前面既无动词,又有“于寡妻”这个表对象的介宾短语紧跟其后,所以活用为动词,意义“示范”或“给……做示范”。

两个名词用“而”连接时,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而”是个连词,通常是用来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也可用来连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但文言文中却不能直接连接名词,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后面的一个名词通常就要活用为动词,所以,上三例中的“国”“西”“衣”,都活用做动词。

二  形容词活用的几条规律:

形容词活用,主要是用做动词和名词。

(一)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晁错《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

“所”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具有代词性质的虚词,出现在动词前面的频率最高,指代某种动作关涉的对象,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就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也一样,但在解释的时候,也要与“所”合在一起,“所高”即“所推崇的(人)”,“所贵”即认为贵重的(东西),“所贱”即“认为低廉的(东西)”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厌其源,开其瀆,江河可竭       (《荀子·修身》)

由于能愿动词只能与它后面的动词结合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直接带宾语,所以,紧贴着能愿动词的形容词只能活用为动词才可以具备这种职能。

形容词带宾语时,活用为动词。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孟子·离娄下》)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览·知度》)

    乃召赵庄而贵之  (《战国策·赵策》)

    高其閈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贤”“愚”“拙”“贵”“高”“厚”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上面的例句中,它们全带了宾语,或是认为宾语如何,为意动用法;或是使宾语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使动用法。

(二)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1.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  (《孟子·告子上》)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贾谊《过秦论》)

“知(智)”“愚”“美”“恶”“白”“固”本来都是形容词,由于在“其”或“之”的后面充当了该句的中心语,词性就变成了名词。

2.形容词做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动词。

    小能事大,国乃宽     (《左传·襄公三十年》)

    富,人之所欲     (《孟子·万章上》)

    君子尊贤而容众       (《论语·子张》)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

“小”“大”“富”“贤”“众”,在例句中意思是小国、大国、财富、众人,“坚”、“锐”在例句中,分别解释为“坚韧的甲胄”、“锐利的武器”,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已经完全是名词的职能了,“小”、“大”活用做名词,现代汉语中也时常用之。

⒊ 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  《左传·僖公七年》)

    四美具,二难并              王勃《滕王阁序》)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世说新语·自新》)

形容词不能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如果被数词修饰了,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名词。

形容词用在介词之后,与该介词组成介宾短语,活用为名词。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孟子·梁惠王上》)

“小”用在“以”字后面,与“以”字组成了介宾短语,“小”就活用成了名词,意为“小羊”。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现象较多的还有动词活用做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等,这些活用现象也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有规律的知识教给学生,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提高得快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