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谈怪才郑板桥

 陋室书屋2 2015-05-31

趣谈怪才郑板桥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清代“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是一个疯疯颠颠的怪人,一个有傲癖的穷书生、大才子,一个“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学历过硬的七品“父母官”,一个不讨上司欢心的“糊涂”人,一个兰、竹、石的苦恋者,一个大书法家、大画家。郑板桥像苏东坡、徐青藤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人物。三百年来,郑板桥历久弥香,熠熠生辉,魅力永存,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至宝。“常人尽笑板桥怪” ,寻觅他的人生简历, 无处不留下一个“怪”。

  郑板桥怪法驱贼。板桥40岁之前,家道中落,生活难以维继,有一段时间靠教村塾为生。一年春天的夜晚,一小偷光顾了板桥的教馆,翻墙入室,摸到米缸前,准备偷米;不知是紧张,还是几天未食,想到马上就可饱餐一顿,不料搞出了动静。响声惊醒了板桥,借着窗外射进的月光,见是一小偷。在此情景下如是常人,要么叫喊抓贼,要么默不作声,假装沉睡,任你偷拿。但板桥就是与常人不一样,他是个怪人。他既不起床抓贼,也不喊人,在床上自言自语:“老鼠真讨厌,每天晚上吵得人睡不好觉。”小偷暗自庆幸,主人未发觉我。过了一会儿,以为主人睡着了,便伸手偷米,一探米缸,无米。板桥借着月光看清了小偷,只是一个衣裳烂缕、瘦弱矮小之人。板桥心想,今晚入室偷盗,想必是穷极之人。不但不想抓他,反而可怜他,但又一想,人穷志不穷,做“梁上君子”总是件不光彩之事,于是怪人想怪办法,吟诗驱贼,他吟道:“大风起兮月黄昏,有劳君子到寒门。”小偷一听,吓得赶忙躲到暗处。板桥又吟道:“诗书腹内藏千卷,稻米缸中无半升。”小偷一听,知道是个穷书生,今夜捞不到油水。慢慢向门口移动,准备逃走。板桥又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翻墙莫碰兰花盆。”小偷一听,不敢由门口逃走,还是从原路翻墙逃走。翻墙时,果然见墙头放有兰花数盆。这时,板桥在屋里高声吟道:“夜深不及披衣送,收拾雄心回家门。”看了郑板桥吟诗送小偷,真是怪得让人忍俊不禁,不知你有何感想!板桥深夜吟诗退贼,层层递进,此情此景,有点像电影蒙太奇手法。好在小偷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也还听劝,基本上是按照板桥先生吟诗,进行电影蒙太奇式的动作分解。

  郑板桥怪招断案。板桥52岁当了县令后,断案也常有怪招。刚到范县时,一小和尚与一小尼姑私下约会,被村民发现后认为是私通,绑缚到县衙大堂,要求县令重判,以正民风。古时审案不像现在,还分民事、刑事之类,古时审案一般都在大堂,任何人都可旁听。一听说县令座堂审理桃色案件,旁听的人特多,将县衙大堂挤得水泄不通。僧尼私通、有伤风化,于国法、佛法都不容。在审理中,板桥了解到这一僧一尼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碍于父母之命不能结合,无耐之下只有双双出家殉情。虽已皈依佛门,但强烈的爱恋之情更加炽热,没有熄灭。尽管已入空门,按耐不住只好私下幽会,不幸被人发现。问清事情原委后,板桥对他们既理解、又同情。但在大堂上,不审判难以服人。于是提笔写下判词,并把惊堂木拍得山响,大声宣判道: “僧尼偷情,佛法难容;责令还俗,成其良缘。”本来闻讯赶来凑热闹的乡亲,就要看板桥审这“风流案”,是将二人判个游街示众呢,还是“沉猪笼”?一听板桥判其二人“责令还俗,成其良缘”后,顿感没有“好戏”看了,便在衙门议论纷纷。板桥一看情形,惊堂木一拍,继续大声念判词:“一半葫芦一半飘,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摇。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糊涂县令郑板桥。”众人一听这判词,都说县令判得好、判得妙,成人之美、功德无量。其实,板桥这样判案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玉成一僧一尼的姻缘,而是从根本上超越了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人性的束缚,支持人性解放。显示了板桥离经叛道的思想意识,在他潜意识里,已萌发了超越时代的新观念。 

  郑板桥怪书“板桥体”。板桥是一代书法宗师,他创造板桥体书法过程也很难,同时也很怪。板桥自小养成了一个习惯,白天临帖,晚上躺在床上,在被窝中还用手指在被面上划来划去,回忆和体味白天临帖帖式中的笔法走势。可谓是如痴如醉,这一习惯结婚后仍未改变。有一次,他划着划着,划到了妻子身上,妻子被划醒,一边拨开他的手,一边嗔怪道:“干嘛不在自己身上划,而划到了我身上来,各人有各人的体嘛!”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各人有各人的体”如一声惊雷,激发了板桥的灵光。妻子无意中的一句话,使板桥大悟。前辈书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就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能自创一体吗?于是板桥开始经营他的“板桥体”。板桥48岁那年,应人之索,临了一段怀素的《自叙帖》,看起来字体亦篆、亦隶、亦楷、亦行、亦草,篆隶楷行草合而为一,而又以隶为骨架,完全是“自出己意”之作,板桥体——“六分半书”的特点开始全方位地展示出来。至此,他才名声大噪,开始被人们誉为书法家。板桥体所谓“六分半书”,也是板桥这个怪才对自己书法的戏称。中国书法史上,汉隶被称为八分书。板桥在八分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变化,以隶楷行草四体相参,还加入兰竹笔意,其字大大小小、歪歪倒倒、参差错落、肥瘦相间,被人称为“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或“摇波驻节”,呈现出一种古朴奇拙,雄浑峻拔之美。板桥称自己的字为“震电惊雷之字”,总能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别开生面,前无古人,被人称之为“怪”,也就不足为怪了。

  郑板桥怪标《润格》。郑板桥61岁时,潍县知县之官职被罢,离开时,除了毛驴驮的书箧以外,他孑然一身。老郑一生的最后13年,以卖书画为生。仗义疏财的板桥,在67岁时自定《润格》如下:“大幅六,中幅四,小幅二,书条对联一,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忠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易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开头的价目表,篇幅从大到小,明码标价,一目了然。第二层告之以实情,晓之以道理:你不要给我制造麻烦,不要想赖帐,也不必套近乎。委婉的语言,毫不含糊的意思。“忠心喜乐”与“书画皆佳”有内在的联系——我进入良好状态,书画的品位就高了,我也是为你着想呀。老郑不是“窃喜”,而是笑在脸上。最后是一首诗,前两句说了书画的成本,后两句重申决绝态度。润格给那些死皮赖脸套近乎者兜头一盆冷水。板桥的性格,于此可见一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润格写成了横幅,上墙,相当于今天的明码标价——起码比乱开价好。润格,又叫润例,指为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那个时代的世风:以书画自娱则高雅,以书画为业则俗。卖书画当然属于以书画为业了。当时扬州八怪中也有羞以谈钱者。板桥自定润格,可谓惊世骇俗,开了风气之先。郑板桥做官时不贪,不做官了就堂堂正正地卖书画。晚年没有贫病交加,这得益于他的观念创新和谋生有道。他一反传统文人的寒酸和清高的常态,活得优哉游哉。富国富民,要求我们:看重钱财,但不是惟利是图,为富但非不仁,有正道。《润格》是郑板桥为自己的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和说明,这在现在的商品社会中尚有许多的文人羞于直接把文字用金钱进行评价,更何况二百年前视从商为士农工之后的封建社会,这也是中国书画经济史上正式以货币形式肯定书画家劳动价值,并诉诸于文字的第一人,对其后影响很大,直至今天。郑板桥以一种戏虐调侃的方式幽默直白,率性而为,而且在价格上也不会因朋友、旧交而答折扣,在当时的社会中,郑板桥独以真处之,足可见郑板桥之怪。

  郑板桥怪诗贺寿。郑板桥在诗词上以“怪”著称,不足为怪。所谓怪,即敢于突破,创新,行文常出人意外,不落窠臼。说“怪”其实难能可贵。有一次他应好友李某之请,赴宴祝寿。但见高朋满座,全是舞文弄墨之客;觥筹交错,俱是山珍海味之馔。可惜天不作美,雨注滂沱,大煞风景。酒后主人捧出文房四宝,众客相继献词贺寿,最后轮到郑板桥。郑板桥舒纸提笔,不假思索地写下了“奈何”两字,满座惊讶。因为凡即席贺寿多属应景、应酬之作,离不了恭维之词,少不了吉庆之言,而今板桥以“奈何”起句,纵有回天之力,也难以“续貂”。众客正纳闷,郑板桥又写下了第二个“奈何”,接着又添了“可奈何”。众客面面相觑,暗暗称怪。郑板桥仿佛觉察到众人的心思,微微一笑,挥毫写下了第四个“奈何”。顿时,众客骚动,顾不得礼仪而忖测纷纭。不料郑板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随即拂袖而去。留在纸上的原来是一首绝妙的贺寿诗:“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郑板桥巧接回环,众人为之折服。室外大雨如注,仿佛为李公祝寿,亦为李公叫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