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阴吴语近二十年的变化

 红豆居士 2015-05-31

作者简介:刘俐李(1947-),女,湖南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方言学与实验语音学(南京 210097)。

  内容提要:江阴16镇吴语近20年间由存古的阴阳八调变为七调或六调,声母清浊对立等吴语典型特征也在加速消退。江阴吴语急剧变化的动因是根源于语言正评价的、增幅逐年加大的普通话使用频度。

  关 键 词:方言#江阴吴语变化;普通话使用频度;语言态度;语音实验  

  标题注释:本文是课题“江阴方言志研究”的成果之一,系江阴市史志办公室2008年委托并资助。由刘俐李主持,侯超、顾劲松、冯青青、宋益丹、彭玉康参加。文中“江阴市方言分区图”由彭玉康制作。本文曾在2008年11月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吴语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江阴古称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旧时一直属江阴郡,1949年江阴解放后归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1983年起又改属无锡市。1987年县改市,仍属无锡市管辖。江阴北枕长江,南近太湖,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全境面积987.5平方公里,下辖璜土、利港、申港、夏港、月城、青阳、霞客、南闸、云亭、华士、周庄、新桥、长泾、顾山、祝塘等15镇和澄江街道(市政府驻地)。据2007年《江阴年鉴》,全市户籍总人口119.77万人。其中多为汉族,少数民族3084人,涉及31个民族。全市登记外来人口70余万人。

  江阴市境内有两种常用方言,一为吴语,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是境内主要方言,使用人口118.06万人,占总人口的99%。另一种为江淮方言,当地称利港下乡方言(滩里话),主要分布在利港镇西北角的黄丹村、西安村、兴利社区、兴港社区、芦埠港村、仁和村,使用人口1.71万人,占总人口的1%。

  根据本文所属课题研究,江阴吴语依据阳上的存留和阴上的调型分为4片①(详见第二节表5):澄中片(5镇);澄南片(4镇),澄西片(3镇),澄东片(4镇);另加利港的江淮片,江阴方言共分5片。见下页分区图。

  2008年4月至11月,我们用方言学、实验语音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研究了江阴方言的现状和变化。含江阴15镇和澄江街道的吴语以及利港江淮方言,其中澄江街道分别调查了老派和新派,共计18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制成“江阴方言有声数据库”。同时调查了江阴的语言使用情况和江阴人的语言态度。本文是该项成果的一部分,涉及两项内容:(1)江阴语言现状;(2)江阴方言近20年的变化。

  一 江阴语言现状

  2008年4-6月,先后两次在江阴市区的五个社区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分三个年龄段:17-35岁,36-55岁,56-82岁,每段各40人。其中男54人,占45%;女66人,占55%。问卷的详细分类统计过程略。统计结果表明,江阴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方言和普通话双方言地区。江阴人大都是双方言者,只有小部分老年人(接近老年人的四分之一)为单方言者。

江阴人(不含外来人口)使用语言主要有三种状态:江阴话(吴语,下文同,不复注)、普通话、兼用江阴话和普通话。根据抽样调查,江阴话的使用总比例为53.08%,普通话为22.68%,兼用江阴话和普通话为24.24%。如果将兼用江阴话和普通话的情况拆分两半各归江阴话和普通话,那么,江阴话为65.2%,普通话为34.8%,江阴的主流方言仍是江阴话。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江阴话的使用比例越大;年龄越小,普通话的使用比例越大。统计结果见表1-1和表1-2。

  

  

  江阴话、普通话和兼用两话的使用比例因家庭、工作和其他环境的不同而有区别,“其他环境”指除家庭和工作之外的场合,包括购物、就医、邮寄、乘车、娱乐、餐饮等。老、中、青三年龄段在这三种环境中的语言使用比例的抽样统计结果见表2。

  

  

  

  


二 江阴吴语近20年来的变化

  在上述背景下,江阴话近年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江阴话的一些显著特征在逐渐消失和消退。例如:与清音声母对立的浊音声母在逐渐清化,韵母

  (一)近20年来江阴吴语声调的变化

  江阴方言声调采用声学实验方法获得。声调样本录音采样率44100hz,单声道,16bt。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标注和提取基频,用对数法归一、进行五度值转换并做声调系统规整②。然后与1988年撰写、1992年出版的《江阴市志》(下文称“旧志”)比较,见下页表5。旧志所记方言很系统、很专业,值得参考。它与本文的调查间隔20年,二者对比可以反映江阴方言近20年的变化。本节比较声调的变化。表5每一方言有两行,上行是本文调查的声调(2008),下行(灰底)是江阴旧志的记录(1988);第二列方言名和“旧志”后的数字是调类总数。

  根据表5,近20年来江阴方言声调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调类减少,旧志记载江阴方言有7—9个调类不等,以7、8个调类居多,现江阴方言有6—8个调类,以6、7个调类居多,统计数据见表6。表6的16个方言点(未含澄江)调类没有变化的只有4个:璜土、顾山、璜塘、利港下,其余12个均减少1-2个调类不等。

  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八调类是吴语单字调的古老形态(钱乃荣1988:67)。1988年江阴16镇还有8镇(华士、申港、新桥、长泾、月城、璜土、顾山、利港上(阴入分两调))保留,2008年则只剩利港上、璜土、顾山三镇了。

  第二,调类减少大多是阳平与阳去发生合并,如夏港、南闸、云亭等。

  第三,江阴方言声调合并有两条基本原则:阳调类与阳调类合并,阴调类与阴调类合并,这与吴语按调类阴阳并合的变化总趋势一致。但有例外,如申港的全浊阳上并入阴去,祝塘阴去与阳平合并。

  


(二)近20年来江阴吴语声韵的变化

  本节通过特征字读音考察江阴声母韵母近20年来的变化。表7是江阴16个方言点4个特征字的读音对比。表中“1988”的记音取自江阴旧志,2008年的字音是本次调查记音。

  

  澄江街道是江阴市政府所在地。本文统计的老、中、青之间大体间隔20年。对比现在的青年与老年的方言差异就相当于纵观近年江阴的方言变化,江阴方言新老派的差异从共时平面反映了江阴方言近年来的语音变化,这恰好可以印证上节结论。

  

  

三 结论

  (一)方言变化

  120年来,江阴16镇吴语有12镇发生了调类合并;此外,澄江老派调类虽未减少但正在变化中,而其新派调类由7类合并成6类。20年前尚有8镇保留吴语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古老形态,如今只剩3镇。同时,调类的合并仍在进行中。

  

  3辅音声母的清浊对立正在减弱。“去”字保留的舌根古音大多消失。

  4“蒸”字韵尾由-n变-

  以上变化表明,江阴方言所保留的古老成分在加速消失。比较而言,声调是语音系统中的相对稳定成分,但江阴吴语却在20年间将阴阳八调这一保持了若干世纪的声调系统急剧并类改变。这种骤变不是仅凭语言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行为可以实现的。

  (二)语言行为和语言态度

  江阴方言近20年的骤变与其语言行为和语言态度息息相关。

  从语言态度看,八成以上的江阴人对普通话的评价高于当地方言。

  从语言行为看,20年间,江阴人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以13.25%的速度递增,并且增幅逐年加大。虽然目前仍以江阴话为主流(65.2%),但普通话已三分天下(34.8%);并且可以预计,今后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会逐年加大。

  江阴人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促使普通话与江阴方言高频接触并深度影响,从而加速了江阴方言的演化。即外部因素促成了江阴方言的骤变。

  ①分区标准另文报告。

  ②本文对声调的标注、数据处理及音系归整方法参见刘俐李《基频归一和声调格局归整的方言实验》(《中国语音学报》2008年第1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