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精选(栀子)

 dlhz49 2015-06-01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精选(栀 子)

(2013-02-20 13:29:07)

43.栀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本草发挥》:成无己云:苦以通之。栀子之苦,以涌虚烦。

洁古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去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疗风热,是为四也。又云:栀子气寒,味微苦。治心烦懊憹,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本草经疏》:栀子感天之清气,得地之苦味,故其性无毒。气薄而味厚,气浮而味沉,阳中阴也。入手太阴,手少阴,足阳明经。少阴为君主之官,邪热客之则五脏皆失所主,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齄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

简误: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性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疮疡因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诸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凡治吐血,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疗之要法,不可违也。

《本草求真》:栀子专入心、肺。味苦大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收言能泻心肺热邪,使之屈曲下从小便而出,肺清则气化行,而膀胱津液,亦得由气化而化,故曰能利小便,究之皆泻肺心药耳。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心痛因热,治当用此,但丹溪谓心痛久则郁而成热,此止就其大势经耳。若使痛喜手按,及痛喜饮热汤,其痛虽久,岂可以作热治乎。仍当以脏之阴阳及今所见之兼症兼脉,以分病之是寒是热,药之宜温宜凉,则得之矣。不可以痛久成热为泥。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栀子止治热郁之血耳,若经寒而血不归,不可妄用。《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能自摄血。绣窃见今医士,不论寒热虚实,但见病血,即作热治,妄用栀、连、芩、柏,殊为可惜。且能治心烦懊,五黄五淋,亡血津枯,古噤目赤风疮等症,此数语业见道其大要矣。然更就其轻清以推,则浮而上者其治亦上,故能治心肺之火,而见在上而见消渴烦躁,懊憹不眠,头痛目赤肿痛等症,得此以除。烦属气,躁属血。仲景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燥,又用栀子作吐药以散在膈之邪,即经所谓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食。就其味苦而论,则苦而下者,其治亦下,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而凡在下见有淋闭便结,疸黄疝气,吐衄血痢,损伤血瘀等症,得此以泄。《易简方》治衄血不止,用山栀烧灰吹之,屡效。《普济方》治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蒜头一个,食盐少许,捣贴脐及囊,良久即通。《怪症奇方》治吃饭直出,用栀子二十四个,微炒去皮,水煎服。《食疗本草》治下痢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匙。绣按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耳。惟其气浮,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滞;惟其味苦能降,故丹溪用此以降内郁之邪耳。但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

《本草新编》:山栀子,味苦,气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入于肝、肺,亦能入心。有佐使之药,诸经皆可入之。专泻肝中之火,其余泻火,必借他药引经而后泻之也。止心胁疼痛,泻上焦火邪,祛湿中之热,消五痹黄病,止霍乱转筋赤痢。用之吐则吐,用之利则利。可为臣佐之药,而不可以为君。虽然山栀未尝不可为君也。当两胁大痛之时,心君拂乱之后,苟不用山栀子君,则拂逆急迫,其变有不可言者矣。用山栀三五钱,附子以甘草、白芥子、白芍、苍术、贯众之类,下喉而痛立止,乱即定,其神速之效,有不可思议者。然则山栀又似君臣佐使而无不宜者,要在人善用之,而非可拘泥也。

或问山栀子能解六经之郁火,子何以未言,岂谓其性寒不宜解郁乎?曰:山栀子非解郁之药,非因其性寒而略之也。夫郁病非火也,郁之久,斯生火矣。不用香附、柴胡、白芍、川芎之解郁,而遽投山栀子以泻火,则火不能散,而郁气更结矣。然则谓山栀子之解郁尚不可,况谓解六经之郁火乎。独是山栀实泻火之药,安在郁中之火独不降之。然而止可谓是泻火,而终不可谓是解郁也。

或问山栀子消火,消肝中之火也,何以各经之火俱能消之?曰:山栀子,非尽能消各经之火也。人身之火,止肝中之火有长生之气,肝火不清,则诸火不息;肝火一平,则诸火无不平矣。故泻肝火,即所以泻各经之火也。况又有引经之药,引入于各经之中,火安得而不平哉?

或问山栀子泻火,能泻膻中之火。膻中,相火也。既泻膻中之火,则肾中之相火无难泻矣。乃用山栀子泻膻中之火而不伤,泻肾中之火而不入,何也?曰:山栀子入肝,泻肝火即泻肾火也。夫肝为肾之子,子虚则母亦虚,子衰则母亦衰,泻肝火即泻肾火,则山栀子乃肾之仇。见仇而肯纳仇乎,此肾之所以不受也。若膻中,乃肝之子也,山栀子泻肝,则肝母之火必遁入于膻中之子矣。膻中惊肝母之受伤,火自不散升泄,母衰而子亦衰,此膻中之所以无伤也。

或问山栀子每用于伤寒汤中,以之为吐药,仲景张公亦有秘义乎?曰:栀子味苦而泻火,伤寒火旺上焦,用苦寒以泻火,则火性炎上,反击动其火势之腾天,不若因势而上越,随火之气,一涌而出之为得。栀子性本可升,同瓜蒂散用之,则尤善于升,故下喉即吐,火出而邪亦出。因其可吐而吐之也,仲景夫子岂好为吐哉。

或问栀子亦寒凉之药,子何以不辟之而称道之耶?嗟乎。余非尽恶寒凉也,恶错用寒凉者耳。医道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倘单喜用热而不喜用寒,止取用补而不用攻,亦一偏之医,何足重哉。吾所尚者,宜用热,则附子、肉桂而亟投;宜用寒,则黄柏、知母而急救;宜用补,则人参、熟地而多加;宜用攻,则大黄、石膏而无忌。庶几危者可以复安,死者可以重生,必如此,而医道始为中和之无弊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