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这样看世界

 昵称25821979 2015-06-01

#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童趣#



张辉:长大之后,我们一般会失去童心,也经常会失去初心。选这组照片的原因是,希望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是怎样看待周遭的世界。试一下去回忆失去的童心,也寻找一下初心,尝试一下换一种角度去看你周围“熟悉”的世界。祝大家“六一儿童节”快乐!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这样看世界


原文:What We See vs. What Kids See (13 Pics)

作者:Jeff Wysaski

翻译:醉笑三万场的狄德罗@改变自己


还记得那条吞了一头大象的蛇吗?




我敢说,孩子们看东西跟我们成年人肯定不一样。不信你就看看:



原文链接:http://www./2011/03/28/what-we-see-vs-what-kids-see/

封面图by Laura Watson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张辉:上一期会员语音“如何培养悟性”讲的是我对于“悟性”这个常被人提起,但是很少有人明确定义的词汇的理解。在我看来,悟性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而且方法并不难。语音中我介绍了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几种提高悟性的办法。下面是精选出的会员反馈(第1部分)


Jocely

没有悟性就不要去读书,我更喜欢这个标题,就像一个响亮的巴掌打在脸上。一直在追求读书的速度与数量,留给自己去思考的时间反而大大减少。读过一些书,知道了一些道理与知识,可是却不能真正的去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这样的读书方法还不如不去读。最近接触到了一个概念:拆书。它的核心就是要把书中所读变为自己的一种实践能力,刚刚开始尝试,希望可以从中受益。我是一个比较懒得动脑子的人,因为这一点也吃过不少亏。机械式的去读书、去学习,不愿意去思考一些什么,可是真正才能的获得却必须要学思结合,这方面我还差得很多。如开始说的,这周的语音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巴掌打在脸上。语音中提到的那些点就是我所要改变的方向,不过具体如何去实践就确实需要看自己的悟性了。


我觉得辉哥说的那种读书方法对我挺有挑战和启发的,以前我会习惯看过书就看过了,但是,后来总是会感到恐惧,因为或许在看得时候对这本书很有好感,但是却怕时间过后,自己会忘了这份曾有过的好感,因此,开始学着做读书笔记!我会把书给我的感受,书中我觉得有用的东西写下来,也会很积极的去和别人分享,但是,却忘了去试着实践看看。听过这次的语音,我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新的挑战:去实践,还有,筛选出一本书中自己最想要的那几页!


木守

辉哥今天的语音内容是曾困扰我很久的,我自认为从大学开始,读书不少,经常的搜罗牛人的书单,依样买回来读,天真的以为读完就可以和那些牛人一样。逐渐的我才发现,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成效是不一样的,如辉哥所说,悟性不同。我就是一个悟性不高,也不善于总结的人,说是不高但其实多少还是有一点的,却又手懒,不爱记录。于是从2012年冬天开始至今我就准备两个本子,一个用来总结看过的书籍认同的最精华内容;另一本用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有时是通过一本书,有时是通过一件事。现在觉得记在本子里的这些,真正是我的一部分了。



想和我们一起每天改变一点点吗?关注改变自己或搜wechanger 查看过去的文章可以回复关键词【目录】【系列】【精选】

想知道我们的会员特权是什么请回复会员。

↓↓↓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变成候选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