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与人生(二):道德问题

 hongzhuanyidui 2015-06-01

???? 提示:点击上方'中大博研'免费申请试听课程!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其中人生的根本问题即是人生的意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具体分为三个问题:一、幸福问题,即人生的世俗意义;二、道德问题,即人生的精神意义;三、生死问题,即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这三个问题中,都贯穿着对灵(精神)与肉(肉体)的关系的思考。根据对这一关系的不同理解,在哲学和宗教上可相对地区分出五种人生观:一、理性的人生观,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在西方哲学中占主流,崇尚“真”;二、道德的人生观,以孔子为代表,在中国哲学中占主流,崇尚“善”(义);三、审美的人生观,中国以庄子为代表,西方以早期尼采为代表,在中西哲学中均不占主流,崇尚“美”(梦、醉、逍遥);四、信仰的人生观,以基督教为代表,崇尚“神”;五、解脱的人生观,以佛教为代表,崇尚“空”。各派人生哲学的目标都是超脱功利、解脱生死。



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

在这里,我们就将简单介绍一下哲学中关于人生道德问题的相关思考,而这些思考都是附属于以上五种人生观的,难以剥离开来讨论。


何为道德问题


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需要从人性出发,譬如对于人性持有不同看法的法家和儒家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便截然不同。而与上篇探讨幸福问题一样,对于道德的思考也要着眼于人身上的两个最宝贵的东西,即生命与精神(或灵活),道德的基础就在于对生命的同情和灵魂的尊严。


1.生命的同情

作为一个生命,人对其他生命有同情心。这一同情就是人与人之间以生命相待时自然产生的情感,是道德的初级基础。有同情心即善良,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及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即是指对待其他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自然生发出来的同情之心,被认为是仁义礼智四种重要品质的发端。


同情是把利己(爱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的产物,有其脆弱之处。当利己受到压抑,生命便感到麻痹,难以产生同情。而当利己膨胀之时,便倾向于损害他人,也不会产生同情。,惟有在一种保护合理利己、惩罚越界损人的社会秩序之下,同情才能发挥其作用。而这种社会秩序正是法治。


孟子:推己及人的道德思想体系


2.灵魂的尊严

人在作为一个生命之外,也是一个灵魂。而作为灵魂,人是有尊严的。尊严为何?就是人与人之间以灵魂相待,自尊的同时尊重他人,这是道德的高级基础。当一个人意识到自身及他人灵魂的尊严并在行为中体现出对灵魂的尊严之时,这便是高贵。


在基督教信仰中,教徒相信每一个人灵魂都是上帝的作品,因此人人之间在灵魂上是平等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所谓神性,这就是人的尊严之所在。但是今天的中国缺乏信仰的同时在前文所需的法治上也有所缺乏,因此陷入道德堪忧的境地。


创世的上帝

哲学思考人生,不仅仅思考一个人要如何生活得好,也讨论人要如何好地生活在一起,而与他者之间如何共存就是道德问题所着重探讨的问题。

内容:根据周国平老师“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整理

撰稿:博研实习编辑欧阳钰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