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野武写菊次郎与佐纪,长大成人的我们如何理解父母

 真友书屋 2015-06-01

《菊次郎的夏天》海报


承蒙孙孟晋老师邀请,在《今晚我们读书》节目中推荐北野武所著《菊次郎与佐纪》一书。节目中与主持人问答,主要汇成以下十问十答。


1.这本书的腰封上有您的一句评语:“北野武的文字和电影一样充满魅力。他的影像因简练直接而有力,文字因幽默亲切而动人。”的确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描写都很有画面感,如果要您把这本书联系到北野武的一部电影,最接近的是哪一部?顺便给我们评价一下他电影的风格吧。

这本小书最直接有关系的当然还是《菊次郎的夏天》,那部影片中北野武演一个流氓,用今天的话来说一点蠢萌的流氓,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角色的名字:菊次郎,其实是他爸爸的名字。这本书里也有一半篇幅是给这位不受待见的父亲的。


虽然《菊次郎的夏天》看似一部小品集锦似的儿童片。但也能从中看到北野武风格和电影电影元素:幽默与暴力混杂、色彩是绚丽的、主角是沉默的、同时抒情性很强(比如他常与久石让合作配乐)。在技术上经常用大胆的组接,他经常省略动作过程,只呈现动作开始前和结束以后的画面。


年轻男性都非常喜欢北野武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他塑造的、辨识度很高的人物形象,很酷也很天真。以前在朱天文的一本书里读到有人形容北野武“远超出我们想象的界限”的暴力迸发——“仿佛将电影用力拧了一下。”

2.我们都知道童年经历、爸爸妈妈对人具有不可限量的影响,那么阅读这本书,有没有使您在对北野武这个人的理解,不管是性格上还是艺术上,产生一些恍然大悟,或者与之前不一样的认识?

对。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这种影响伴随我们的一生。北野武跟我们每个人一样,一辈子都在面对这种影响,有时是反抗、有时是接受,当然也从中汲取做人的营养。北野武有那位永远保持教育斗志的母亲,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本书对我来说更意外的是那个父亲的失败者。


书最后有一篇北野武二哥的文章,正好能回答你的问题,他说他们兄弟都继承了我父亲害羞怯懦的个性,但北野武把这份害羞升华成搞笑,实际上也升华到了艺术的层面。有时他的表演或导演方法实际上是对羞怯的掩饰。而且他电影里有许多虚张声势、实则脆弱可怜的小人物都有他爸爸的影子。这点上,北野武的二哥真的看得很透彻。



电影剧照

3.书里第一篇叫做《佐纪》,是北野武回忆自己的母亲佐纪。那么母亲具体是怎样的一个人?

吴念真导演在这本书里把北野武的母亲佐纪比喻为梭子蟹。据说台湾鳗鱼早年销售到日本去,因为保鲜技术不成熟,运送途中死亡率很高。后来有人就在每箱鳗鱼里放一只梭子蟹,鳗鱼因为怕梭子蟹攻击,所以总得保持警戒状态。最后运到的时候,鳗鱼们都还活蹦乱跳的。


当然我们读完书会发现这位佐纪不仅是梭子蟹一样的妈妈,她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对儿子好,可是很懂得方法。首先她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所以用北野武的话来说就是和母亲的对抗中他是屡战屡败的,每一次败都让他更懂得母亲的用心良苦。

4.北野武曾经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和母亲的抗争。书里这抗争经过了很多回合,给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些?


印象最深的是北野武搬出家门,这是我们成长期都做过或者想做过的。离开家庭一般都会被我们认为是和家庭抗争的阶段性胜利。北野武搬出去之后很快因为游手好闲,很快就拖欠了半年房租,因为怕见房东每天就从窗户爬进去。结果有一天房东来教训他,北野武以为肯定会被赶出去,谁知道房东说他搬来那天,他妈妈就乘着出租车紧跟过来,跟房东说那个孩子傻乎乎的,万一拖欠房租就来问我要。


实际上他妈妈一直给儿子交着房租。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北野武的妈妈对待儿子特别有智慧。她不是一味的呵斥阻拦,而是在儿子必然的成长中暗地里呵护他。她懂得教育的尺度,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距离。

5.的确这种交战都是母亲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总是太晚才明白过来。北野武是怎么表达这种省悟的?


这种表达最好的语句,其实就被印在书的封底:北野武说小时候的朋友们都成了工人、司机或者流氓,他说自己其实和他们没有任何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他有佐纪这样的母亲。这种体悟可谓特别深沉。

6.书里第三篇叫《北野佐纪女士过世》,专门写了母亲葬礼,也可以看出北野武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但是他把葬礼写得非常有喜剧感,甚至写自己一直怎么想把这件事以笑话带过,这种笔调的目的是什么?

我觉得是两种对抗吧。一种是对内的,对自我的,有时候我们为了掩饰过于悲伤带来的狼狈(尤其像北野武那样一样敢作敢当的形象),会想要用调侃的方式。


另一种对抗是对外的。他作为成名的艺人,特别反感媒体来消费自己母亲的葬礼,利用他家人的痛苦来煽情。所以,这种对自己、对外界的对抗而带来了葬礼上的喜感。但读完之后,回想起来却感动更多。有时候藏着的痛苦比直接被描述出来的痛苦,要来得更百转千回。



电影剧照


7.书里第二篇叫《菊次郎》,回忆的是父亲,跟母亲那篇一样生动翔实、平易近人,但在结尾特意写上“本故事纯属虚构,一切与真实人物无关”,这该怎么理解?又是一种北野武式的幽默?

我觉得北野武写父亲那篇甚至比写母亲的更令人感动。当然佐纪那篇写得已经非常棒,佐纪给我们一个特别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甚至能给很多有孩子的家长给予一些教育方面的启发。而这个父亲特别难写,因为他几乎一无是处,不会挣钱,也不顾家,没喝酒时就是个懦夫,喝了就又是个暴徒。所以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形象。写出来之后,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这样一个父亲是儿子的不幸。可是有心人会看出北野武对父亲的感情,这种父子之情是就在种种回忆当中,并不明写。可是最后的这句“存属虚构”是把这种感情完全暴露了。释放出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不忍。我看到那里的时候,觉得北野武在写完之后,从内心深处说不定也希望父亲能有另一种人生。

8.父亲一直是一个丑角,甚至“怪物”的形象存在。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描写,请给我们分享一些。

父亲没有像母亲那样打动我们的事迹。在家里可谓劣迹斑斑,打老婆,踢儿子养的狗,吃了女儿养的鸡。但一些细碎的描述又让人觉得这位菊次郎特别有趣,比如父亲去理发,剃须的时候被刮的满脸是血,也不敢跟人理论。工会活动都因为自己腼腆让儿子代他去。你想一个孩子穿着校服跟一堆大叔游热海特别滑稽。所以父亲是一个特别矛盾、也是丰富的一个人,可能跟很多人生不如意的小人物一样。大家如果看过山田洋次导演的《弟弟》就会恍然,其实那部电影里的弟弟和北野武的父亲几乎就是一个样子。

9.北野武有很多相声段子是受父亲启发,甚至拍出《菊次郎的夏天》,亲自扮演菊次郎。您还从北野武的哪些作品里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


15年前我看《菊次郎的夏天》不觉得它和北野武本人有什么联系。看完书才体会到,这部电影真的是对父亲的一种深刻的怀念。你会发现这个流氓一样的男人,其实也是一个孩子。他那么愚蠢、蛮不讲理,可是也会充满谐趣、天真、对孩子有善意。这些这本书里其实也有。当然电影不可能完全是北野武父亲的真实写照,一些虚构、一些美好的想象是难免的。我看过书之后,重温了一遍这部电影,当结尾时那个孩子问北野武叫什么,他回答说:我叫菊次郎。虽然那句话是用随意且粗俗的口吻说出来,但那瞬间,我特别感动。你能感受到电影背后充满一个儿子对父亲的那种怀念、依恋和不舍之情。甚至有一种庄重。


北野武的作品里本身父亲和母亲形象不多,他塑造独来独往、没有前史的人物形象更多。但他演过日籍韩裔的导演崔洋一的杰作《血与骨》,那部影片里父亲的残暴野蛮形象令人不寒而栗。大概是东方父亲的一个典型的负面形象。读完这本书也许你会发现,某些人生中负面的东西,在艺术家哪里最终也是一种养分。

10.北野武对这样的父亲最后也有一种谅解,并且说这是成熟的象征。您怎么看这种谅解,它怎么到来的?

我觉得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可能比单纯的谅解更复杂。北野武在书里写的很好,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原来是那么不容易,我们才算真正的成熟。我觉得我们年轻的时候往往对整个世界是剑拔弩张的,包括家庭。我们对世界、对他人、包括对自己的理解和和解往往是从和父母之间的理解和和解开始的。这种转变不一定表现得很激烈,很戏剧化,更多人有时可能只是一个心理深处的转变。



文-卫西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