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群英荟萃”和“萝卜排队”说起-- 老骥伏枥

 LuXin4164 2015-06-03

*老北京杂谈兼“有感而发”

从“群英荟萃”和“萝卜排队”说起赵丽蓉

赵丽蓉老师生前与巩汉林演出的小品,脍炙人口、寓意颇深,其中一部揭露一个以“宫廷菜”招摇撞骗的黑心饭馆老板,精心设计了一道菜“群英荟萃”,而被强迫当“托儿”的那位由赵丽蓉扮演的老太太,又偏偏喜欢较真儿,她认为这道菜名字应该叫“萝卜排队”,因为按这位老太太话讲,这道菜其实就是一盘儿“大萝卜”,就是各种萝卜组成的这道菜!

说“萝卜排队”,透着这位由赵丽蓉扮演的老太太为人多么实诚,要不她怎么最后把这老板的骗术和高价宰客,设法通知了工商局了呢。起名儿“群英荟萃”,显然有欺骗成分,要是把各种萝卜拼成一盘儿,再要价儿80元,那确实是心太黑了!可话又说回来啦,这个由巩汉林扮演的老板也真是不走运,虽然道德差劲儿,但是他也不算完全弄虚作假,那180元一杯的“宫廷御液酒”,毕竟是真正的“二锅头”兑上白开水,这“二锅头”起码是货真价实。那“群英荟萃”虽是一盘儿大萝卜,但这“脆”的口感是没问题的。可是实际生活中,究竟有多少像巩汉林扮演的这位老板一样,甚至比他心更黑的人,那就不好说了!也有些“美食家”,可比这“巩老板”走运。您瞧,那屏幕上的所谓“名厨”介绍的自己拿手儿“名菜”,不也是“萝卜排队”的同胞兄弟“青菜排队”吗!几种青菜混合一起就叫“美食”,再把这“拼菜”的营养价值吹得神乎其神,加上“主持人”这么一“敲边锣”忽悠,居然博得热烈掌声。由此看来,应该为“巩老板”喊冤啦!

老北京人常炫耀说“天下美食集京城”,这话一点儿不假。自辽金至今,北京作为历朝都城,自然也吸引各地的饮食业入主京城。“鲁菜”、“川菜”、“粤菜”、“淮阳菜”等菜系,反而让人搞不清什么是“北京菜系”,但是那老北京的“涮羊肉”、“烤鸭”再加上各种老北京特色小吃和所谓“宫廷菜”,就可以雄霸京城饮食市场,所以这世代老北京人可以大饱口福!现在一些商家也瞧准了这“空子”。不过昔日任何一个菜系的商家,包括那扬名中外的著名饭庄“八大楼”、“大大居”、“长安十二春”等,能够长期在北京的饮食市场立足,可决不是靠坑蒙拐骗!多少年来,在老北京人心中认可了诸多的老字号商家,其中不少是饮食业的“老字号”。现在,总是说某个单位评出了多少“老字号”商家,其实最早的老字号大概不是某部门评选出来的吧。那些老字号商家都是长时间以诚实守信,货真价实,加上各有各的“看家菜”,也就是有顶得起这“字号”的能人,具体到饮食业,就是真正的名厨。这些赢得了老北京人的信任和认可。过去,饭馆的徒弟,学徒期就是三年,那些厨师就更不会是“坐火箭”获得名厨称号的!至于昔日哪家老北京饭庄、饭馆的“看家菜”,或者叫“招牌菜”是什么,这些我就不敢班门弄斧了。我曾经发表过文章《“魁子”和他的酱猪蹄儿》,一个小店只以主人拿手的酱猪蹄儿,就多少年不衰,一个大饭庄如果在技术和菜肴上没有“真格”的,甭说成为老字号,恐怕维持经营都难。这些,老北京人大概都深有感触。多少年来流传至今的众多老北京和各地风味的名菜,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欢迎!

应该说明的是,本人打小儿去过一些饭庄,也有幸见过或结识一些名厨。给我的感觉是,这些人几乎都做人非常低调儿,对自己的手艺从来不自吹自擂地夸耀!人家做的“名菜”可不是随意拼凑菜料,而是“十年磨一剑”,功夫在内涵!从来不会出现“群英荟萃”或“萝卜排队”的荒谬笑话儿!

说到“群英荟萃”或“萝卜排队”,尽管是个虚拟的小品,那恐怕也是来源于生活。剧中那位绞尽脑汁蒙骗的老板,要是比起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老板”,那绝对是“小巫见大巫”!您看,某电视频道推出的一些“美食家”,不也就是把几种菜料这么一凑,再起个带有诱惑力的名称,就真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以“名厨”自居吗!还真能忽悠得不少人去品尝。最主要的那些所谓的“吹捧者”(在此就不用“托儿”一词啦),也决不像赵丽蓉老师扮演的那位老太太那样正直、实诚,那“吹捧”的本事儿,可谓炉火纯青!您看,某位“名厨”刚上镜,他的“拿手菜”名称还没说利落,更没有介绍怎么做,那“主持人”早把“结论”下定了:“您这菜一定非常好吃!”美得那“名厨”咧着大嘴一个劲儿地傻笑,更有不开眼的热烈鼓掌者。可惜吹了半天、鼓了半天掌,还不知道这名厨究竟有什么“名菜”。一旦那“名菜”亮相,哎呀,也不过如此!这对比之下,那巩汉林扮演的老板也真是倒霉!

更令人捧腹大笑的是,这国人“捧杀人”的技艺不仅后继有人,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至清末民初的那位拥有“二品顶戴”的大厨余大师,下至那位仅凭一手儿“炸糕”手艺,就使得慈禧太后下诏“每天早晨必上贡一盘儿”的年轻厨师“李师傅”及那些真正的“御厨”们,没听到这些人中的哪位后裔,大张旗鼓、大吹大擂地以“御厨”后人招摇于市!倒是那些甭说与“御厨”,就是与一般名厨都“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真敢以“御厨”后人自居!举太多例子有些伤众。就说我家曾经邻近的胡同里一位在上世纪60年代初,经常标榜几辈人以乞讨为生的经历,在多种场合做忆苦报告的“那位”来说,一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这“乞丐之家”,竟一下子变成了“百年御厨世家”!先别说他这巨大的身份反差,或究竟哪句话是真话,仅就他经常吹嘘的那“拿手儿”的几道“御菜”来说,那皇帝和慈禧老佛爷要是经常吃这“御膳”,起码儿在吃上真是廉洁,算得上是生活“艰苦朴素”的皇帝、太后!最可悲的是,有人这么说,还真有不少人信,要不怎么说“哪里有骗子,哪里必有一群傻瓜”呢!

顺便说一句,本人有个同事,他确实是老北京人,也自诩是个“吃主儿”,其实他就是馋。自然对于电视播放的“美食”备加关注了。不过这位多次循着那“主持人”指引的“路径”,怀着对那屏幕上的“名厨”拿手儿的“名菜”的垂涎向往,几次光顾品尝后,回到我们这些同事中,总是说“上当,上当”,至于怎么“上当”,他不细说,大伙也已经心知肚明了,没人费心思问这些!

想起“群英荟萃”和“萝卜排队”,有感而发说几句,朋友们也别较真儿,但愿也别有人“对号入座”!咱们哪儿说就哪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