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急性心梗治疗30年,我们应该记住这些人!

 渐近故乡时 2015-06-03


对于中国急性心梗治疗30年主要有哪些专家贡献?小编下面与大家一一回顾。


编辑:Zoe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根据365医学网文章整理编辑而来


陈在嘉教授


  (1) 1984年在国内首先开展冠状动脉内溶栓获得成功,随之开展了静脉溶栓治疗。


  (2) 在国内首先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确定了尿激酶的剂量、给药方法和疗效,尿激酶150万u在30min内注入,两小时血管再通率58%。用此方案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至今仍是我国STEMI溶栓治疗的最常用药物,为促进溶栓治疗在国内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3)20世纪八十年代末首先开展了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天)在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价值的研究,并在国内推广应用。



陈在嘉,女,1928年出生,江西黎川人。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助教、主治医师、内科副主任、副研究员、冠心病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润霖教授


  (1)在国内最早开展STEMI床旁血液动力学监测。


  (2)在国内首先提出急性心肌梗死时评价冠状动脉再通的无创性检查指标,并被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溶栓治疗再通标准所采用。


  (3)1989年在国内首先开展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TCA,同年开展直接PTCA,1990年开展STE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PTCA,使病死率显著降低至50%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基于TUCC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中国人应用rt-PA50mg静脉溶栓治疗(西方人的半量),可取得良好效果,血管开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减少出血并发症并节省经费。




高润霖,男,籍贯: 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11),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FACC)(2004/3),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前任主席(2000/08),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2001),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2002/1),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介入心脏病学学组组长(2002/11)等。


胡大一教授


  在国内最早倡导一系列“冠心病急救绿色通道”救治新模式


  (1)缩短入院时间: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应立即呼叫“999”或“120”急救系统,尽早到医院就诊。


  (2)率先成立国内最早的一批胸痛中心,引入美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主持制订我国胸痛中心和胸痛诊治两个共识,推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与国际接轨;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心导管室和全天候24h快速反应的医护队伍,以及先进的CCU。


  (3)先进的理念:最早引进ACC的D2B项目,先手术治疗,后补办住院手续,从而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


  (4)全程服务:包括与急救中心合作,确保患者及时转运到具备冠心病急救能力的医院,指导出院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在北京朝阳医院践行上述先进理念,组织实施直接PCI 300例,死亡率仅2.4%,而当时国内STEMI住院病死率大都在6%-10%或以上。上述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力推广普及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STEMI,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奥运会前承担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AMI早期救治现状与影响因素”,为改进救治流程提供了数据,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大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世界心脏联盟理事、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国际理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介入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脏病学系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


刘力生教授


  最早组织了国内规模最大、全国600家医院参加协作的临床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AMI随机临床试验”,共入选14962例,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组较安慰剂对照组急性期死亡减少17%,左心衰发生率减少9.5%,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中国STEMI人群的心脏保护作用提供了证据。



刘力生,女,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任职,1980年赴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从事心血管病博士后研究。曾任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国际华人心脏网络委员会主席,国际高血压学会理事,华盛顿内科学院关于发展中国家研究控制心血管病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病研究执行委员会共同主席,是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内科专家,中国高血压研究领域的一位学术带头人。


霍勇教授


  (1)于2011年11月在国家卫计委支持下,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组织实施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第一阶段(1期):在15个省市选取54家三级医院进行试点,通过开展和推动公众宣教、医师培训、推进急救中心与医院的协作等举措,STEMI患者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率提高到88%,其中92%接受了直接PCI;DTB时间显著缩短到112min。项目第二阶段(2期)已在2015年3月启动:参与项目的医院规模预计扩大至200家左右,更侧重院外急救网络的建设。


  (2)推动“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制度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我国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3)自2014年起,首次将每年11月20日设立为“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意为有胸痛要急拨120;抓紧发病后头120分钟黄金时间住院救治)。


  (4)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并取得支持,2015年3月国家卫计委办公厅下达了“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




霍勇,男,56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学院院士(FACC),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亚太心脏协会(Asia Pacific Heart association, APHA)主席,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副主席,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协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主任。


韩雅玲教授


  (1)2001年在国内最早开展STE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经皮室间隔封堵及冠状动脉支架联合介入治疗术的多中心研究,使其死亡率由外科手术的38%降低到14%,术后长期存活率达80%。


  (2)2008年在国内最早联合应用尿激酶原溶栓和急诊DES术救治STEMI患者,与单纯急诊PCI相比,溶栓后早期介入组靶血管早期开通率由21%提高至48%,术后不良心脑事件由12.6%降至7%。


  (3)2008年起主持研发了移动式导管室,对STEMI患者在发病现场实施急诊PCI。


  (4)主持了《军队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全国24个省60家军队单位入选1400余例STEMI病例,推动了军队医院STEMI救治水平的提高。2014年率先在军内开展了心血管专科急诊模式,对STEMI需行急诊PCI患者绕行CCU使DTB缩短到90min内。


  (5)主持了随机对照BRIGHT研究,首次采用PCI术后延时注射比伐卢定的方法,发现与肝素相比,不论是否加用GP IIb/IIIa抑制剂,PCI术中及术后延时注射比伐卢定均可显著减少出血,并克服了既往有关比伐卢定的研究中支架内血栓增多的弊端并避免了既往比伐卢定研究中支架内血栓增多的弊端。




韩雅玲,女,1953年6月生,山东省淄博市人,生于辽宁沈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国家药品评审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


关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每天获取心血管领域最新、最权威、最实用资讯,还有每周两堂高质量专家讲座,期待您的加入(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