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人很有启发: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71-75)

 智者1111 2015-06-04

让人很有启发: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71-75)

 

让人很有启发: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71-75)
 

71.爱的教育

   仙崖禅师居住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心猿意马,时常在晚上偷偷的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
   一次,仙崖禅师夜里巡察时,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了。于是,仙崖禅师就站在放凳子的地方默默等候学僧回来。
等到深夜的时候,那个游罢归来的学僧,哪里料到墙下的凳子已经被挪走,结果,一跨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随即跳下地来。仔细一看,竟然是禅师,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可是,仙崖禅师却毫不介意地安慰说:“夜深露重,小心身体,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件衣服吧。”
   仙崖禅师禅师从来没有有向他人提起过此事,但一传十,十传百,从此以后,全禅院一百多位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禅思禅悟:很多时候,用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这样往往更容易受到教育的效果,使受教育者更加自觉接受教育。这是一种禅的智慧,也是一种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让人很有启发: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71-75)

72.量刑得当(一)

       据《僧祗律》第二卷记载,其中有一则瓶沙王为给罪犯量刑而听佛法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瓶沙王先祖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很简单:如果抓住恶劣到窃贼,就用手掌拍他的头颈,这样他就觉得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就不会再去偷鸡摸狗了。
   在瓶沙王父亲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抓到盗窃犯,就将他们赶出城门,这样他便会感到十分羞愧,从此以后也就不再偷东西了。
   瓶沙王执政后,惩罚罪犯的方法又变了:如果抓到盗窃犯,就将他逐出国境。当时有个惯偷,先后被逮住了七次,驱逐了七次。可是他贼心不改,本性难移竟然走上了杀人抢劫的道路。负责治安的官兵第八次抓住他以后就把他押到瓶沙王宫殿,要求国王给予重判。
   瓶沙王听说这罪犯屡教不改,罪恶滔天,就非常气愤。下令斩掉此人的小手指以示惩罚。执法官深知瓶沙王优柔寡断,得令之后就立即行刑了。
   果然,瓶沙王下了命令之后,就犹豫起来,心想:“这样做会不会非常残忍?我即使咬一下自己的手指都痛,那罪犯怎么手的了切去小指的痛苦!”于是他立即下令撤回对于那个罪犯的惩罚,得知惩罚已经被执行之后,瓶沙王有时痛苦又是矛盾,不得不带着疑问去找释迦牟尼。
瓶沙王对释迦牟尼说道:“我执政时期,恶人越来越多,我作为一国之君,无法教化臣民遵守法制,反而做出了斩人手指的决定。我深感自己道行不够,所以请世尊教诲。”
   视角牟尼听了瓶沙王的情愫,便对他说:“治理国家一定要有法度,不能够无休止宽大,当然也不能够穷凶极恶地用刑。就以惩戒盗窃犯来讲,应该按照偷了多少次,偷了多少财物划分不同的等级进行处罚。要量刑得当。这样对罪犯也能够具有惩戒作用。”
     瓶沙王听了这番话,幡然醒悟。随后制定了那个量刑处罚的法律。


禅思禅悟:不管是国王衡量对罪犯的惩罚,还是上司对下属的衡量、父母对儿女的衡量都应该公平得当。只有在公平的原则下面,奖惩才能具有指示性作用。

让人很有启发: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71-75)

73.量刑得当(二)

 

     瓶沙王回去之后,释迦牟尼的弟子非常困惑地问师父:“甁沙王为何如此胆小怕事,连惩罚罪犯都不敢?”
     释迦牟尼说:“那是有原因的。”于是就对弟子们讲述了甁沙王前生的故事。
   瓶沙王前世是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一直没有为他生孩子,于是他们就领养了一个名为那俱罗的孩子。一家人和和睦睦。后来,他的妻子终于生了个儿子,他们对收养的孩子就有了些微妙的感情变化。
一天, 婆罗门夫妇出门做工,变关照那俱罗好好照顾弟弟。
     小儿子长得白白胖胖,没想到身上的香味引来了一条毒蛇。那俱罗发现之后奋不顾身地扑上前去,杀死了这条蛇。
   碰巧这个时候,婆罗门夫妇回到了家中。婆罗门远远见到那俱罗手中一把刀,身上血迹斑斑,而小儿子背对着自己躺在一动不动,一位那俱罗杀了他的小儿子。盛怒之下,婆罗门部分青红皂白,气急败坏地拿起手杖朝那俱罗敲了过去,可怜那俱罗来不及声辩就一命呜呼了。
   这是小儿子的哭声惊醒了他,他突然发现小儿子并没有死,床角旁边是一条被砍死的毒蛇,方才明白过来是那俱罗救了他的小儿子。婆罗门悲痛欲绝,从此后悔莫及。
     释迦牟尼说了这个故事以后,意味深长地说了四句偈语:
     遇事详观察,勿行莽撞事。
     否则恩爱隔,终生不堪苦。


禅思禅悟:释迦牟尼所之偈语的意思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分析研究,切不可部分青红皂白,鲁莽行事。一旦造成不良后果,就终生后悔莫及了。处理时间之前,让我们多一份冷静的思考。

让人很有启发: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71-75)

74.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唐朝百丈怀海阐释,立下了一套极有系统的寺院规矩,就是有名的“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他每天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要求自己与其他僧众自食其力的生活,对于平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后来,百丈禅师渐渐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恳请他不要随众劳作,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我无德于人,人生在世,如果不亲自劳动,那不成了废人吗?”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劳作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师父,您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呢?”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劳伤。


     禅思禅悟:劳作是我们获得生活资源的惟一途径。我们不仅要学习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思想,更要明白不劳而获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让人很有启发: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71-75)

   75.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副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学僧们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恰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判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龙和虎的外形画的不坏,可是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呢?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须向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高兴地说:“禅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趁机教导说:“”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的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疑惑不解地问:“禅师!退一步的人怎么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能更高呢?”
     无德禅师说道:“你们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你们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
   各位学僧开悟了。


     禅思禅悟:有时,退让并不意味着落后,而是为了在自省之后更好地向前。有时我们需要顶天立地,孤傲不群,如同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我们也需要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
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让人很有启发: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71-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