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眼之后的新致盲因素——眼底病猛增令人忧虑

 nizijun 2015-06-05

  

  6·6全国爱眼日

  受访专家/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 王宁利教授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告别沙眼盲,关注眼健康”。上世纪80年代以前,威胁国人视力健康的几大类眼病主要集中在沙眼、红眼病、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然而,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诸多传统的致盲性眼病被攻克了。但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以及人均寿命提高,年龄相关疾病、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却迅猛增长,眼底病已成为不可逆盲的首位病因,是威胁我国居民视力健康的新挑战。

  “全国爱眼日”前夕,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在一个健康教育活动中,呼吁公众警惕时下高发的致盲眼底疾病。

  终于摘掉“沙眼大国”帽子

  王宁利教授介绍,沙眼曾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十人九沙”是我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真实写照。当时,我国城市人群沙眼患病率达到30%,农村人群沙眼患病率达80%-90%,人群中沙眼致盲率高达5%。

  沙眼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是由沙眼衣原体造成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沙眼患者常有眼红、眼痒和黏性分泌物,分泌物中含有沙眼病原微生物,容易通过手指、毛巾、物品的交互接触而传播。反复感染沙眼可导致睑结膜瘢痕及倒睫,倒睫则可对透明的角膜造成机械性损害,直至角膜混浊而导致视力损伤,甚至完全失明。

  王宁利教授谈到,经过多年防治沙眼的努力,我国的沙眼流行状况得到有效遏制。近年的调查显示,全国沙眼曾经高发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1至9岁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和15岁以上人群沙眼性倒睫患病率远低于世卫组织提出的标准。目前,我国已达到世卫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标准,终于摘掉“沙眼大国”的帽子。

  致盲眼疾:红紫蓝黄白

  沙眼盲等诸多传统的致盲性眼病已被攻克,然而,新的眼部疾病谱以及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我们的人均寿命提高了,与年龄相关疾病、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迅猛增长,眼科疾病尤为突出。在中国,这种趋势非常明显。”王宁利教授把这种现状概括为五种颜色——红紫蓝黄白,分别代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和白内障五大致盲性眼病,其中有三种是眼底相关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三大致盲性眼病——白内障、光眼和老年黄斑变性,在我国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以老年黄斑变性为代表的诸多眼底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们视力健康的无声杀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病理性近视。不疼不痒的眼底疾病更具隐匿性和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

  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400万-500万的白内障患者,其中接近一半会失明,白内障仍居我国致盲因素之首。而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者多达940万,其中达到法定盲的患者达520万。值得欣慰的是,白内障可通过手术等治疗方案实现治愈,从而恢复视力。而青光眼通过早期发现、规范用药,也可控制其进展。

  眼底病愈加普遍

  我国眼部疾病有一个新特点,即眼底疾病发病愈加普遍。通过眼底能够直接观察到血管情况,眼底是很多全身疾病的反映窗口。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造成与之相关连的眼底疾病,如高血压眼底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等全身性疾病引发的眼底病发病率和患病人群大大增加。

  王宁利提醒,眼底病是拖延不得的,以湿性老年黄斑变性为例,急性进展期可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就造成失明的严重后果。即便不是急性发作,若得不到及时规范化的治疗,两年内85.1%患者的视力将降至法律盲(视力小于0.1),意味着十人中有八人将失去视力。及早进行规范治疗是挽回视力的唯一有效方法,通过雷珠单抗等治疗方案将有助减少老年黄斑变性所致失明。

  此外,我国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加,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最多的国家。2型糖尿病5年以内病程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比例高达40%,而这一并发症在19年病程患者中高达84%。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时就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每年随诊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