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秋功过话运河

 洛阳樵夫 2015-06-05

千秋功过话运河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南朝170年的统治,统一了全国,这是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全国的统一,修建南北大运河才有需要与可能。

隋代大运河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中,成了连接北方政治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的生命线;对南北物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厥功甚伟。

元代在隋大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修建成了长达1782公里、跨越10个纬度、沟通5大水系的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直到津浦铁路通车以前的六百年间,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即使在当代地面、水上、空中立体大交通的格局下,在铁(路)、公(路)、水(运)、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的网络中,运河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是不容抹煞的。

隋代大运河的修建从文帝杨坚开始,到炀帝杨广完成。杨广,这位"不仁而有功"的君主,其千秋功罪,历代都有不同的评说。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为征服江河、发展水运事业而奋斗,南北通航并非从隋代才开始。公元280年,当王率领蜀中水师顺江东下,将要直攻东吴国都建康(今南京)时,杜预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他,讲到他胜利回师到东都洛阳,将取道汴渠。信中说:"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今南京),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之业也"(1)。清初历史地理学家胡渭(1633-1714),对此作评论说:"舟师之盛,古今绝伦,而自泗、汴溯河,可以班师,则汴水之大小,当不减于今(见胡渭著《禹贡锥指》,成书于康熙三十六年)。又足以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2)。同样,江南运河也是早在公元前210年,因秦始皇妄信"望气者"说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有王气,遂"使赭衣徒凿坑败其势",改谷阳为丹徒(3),这时便并始有了通江水道。元《至顺镇江志》引晋人《太康地记》又有秦凿曲阿(今江苏丹阳)的记载,这便是(丹)徒(丹)阳运河的滥。由此,元代的俞希鲁说:"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有渠,肇自始皇,非始于隋也。""是则炀帝初非创置,不过开使宽广耳"(4)。又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秦始皇曾经"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学者们多认为这是杭嘉运河的创始。古丹徒运河和杭嘉运河为隋代江南运河奠定了基础(5)。隋代大运河是在前人劳绩的基础上总其成的。

  隋朝国祚很短,两代当政不过三十多年(581-618)。但是这个王朝的能量很大,它在取得政权以后,就开始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工作,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运河的开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从隋文帝统一江南以前开始修凿广通渠,直到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为止,先后经历了二三十年。

  这条大运河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广通渠。开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水工开凿广通渠,"决渭水达河,以通运漕"(6)。这条从长安到潼关的运河,长300余里,被称为广通渠。

  第二部分,通济渠。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7)。这条运河是从板渚(今河南汜水县)与黄河分流,东南行至泗州注入准河。渠广四十步(合58米),两旁修筑御道,栽插杨柳。它沟通了黄河与淮河,把两河的各支流连结成一张覆盖我国北部平原的水网。唐代称通济渠为广济渠,宋代称汴河或御河,这条运河是唐与北宋王朝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第三部分,山阳渎。文帝开皇七年(587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8),即利用邗沟故道,修复这条古运河;炀帝又加以拓宽、改善:大业元年(605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9)。这条运河从淮河岸边的末口(淮安附近)开始,向南流入江都(扬州),引江入淮,沟通江、淮水道,纵贯于我国南北之交的地带,全长三百余里。山阳渎修成后,从东都到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隔两个驿站建一所离宫,从京都到江都共建离宫四十多所。宋时称山阳渎为淮南运河。

  第四部分,江南河。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10)。这条江南运河是就六朝时的运河故道加以开阔,使之从京口起,绕太湖之东而达杭州,大体上也就是今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

  第五部分,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11)。隋炀帝曾在东北用兵,涿郡郡治蓟县(今北京西南,是运河的终点),是前哨基地,永济渠成了漕粮的主要供给线。

  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利用黄河为基干,向东南、东北开河,不仅水源有保证,而且顺应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各河流的自然流向。大运河工程浩大,动用几百万军民,全长四、五千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这样巨大的工程,又穿越复杂的地理环境,要解决一系列科学技术上的难题,运河工程的完成,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隋开运河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目的。从当时的政治形势看,隋继北周,开永济渠有利于稳定华北一带;隋要灭陈,就要有通长江的水道,(元)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文帝利用邗沟故道开山阳渎以通运漕下注云:"隋特开而深广之,将以伐陈也。"从经济上看,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经过长期惨重破坏之后,社会经济已丧失自我恢复和自我调整的内在生机,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来曾经达到过的水平。而江南地区得到充分开发之后,全国经济重心已南移,政治重心却因政治上和国防上的原因,不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南移,在两者必然分离之后,必须以南方的经济来支撑北方的政治,而两者之间唯一可能的联系是运河。因为这个时期的交通运输,陆路艰难,运量有限,运费很高;水路又只通沿海,没有贯通南北交通的河流。所以,利用一些天然河道、湖泊洼地和古运河来开通南北运河,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大运河的开凿,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加强南北联系和经济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和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通典》记述,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沟通之后,"自是天下利于转输"(12)。运河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13)。运河两岸,商业都市日益繁荣,杭州、扬州、镇江等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的繁荣城市。

  对于如此巨大的工程,封建王朝用严刑峻法征调徭役,限期紧迫,造成河工大量死亡,民怨沸腾。我们可从无名氏的《开河记》中描写开凿汴渠的情况知其概略。诏令以征北大都督麻叔谋为开河都护。男丁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都要征集,如有隐匿者斩。丁夫计三百六十万人。更以五家出一人,或老、或幼、或妇女,供馈饮食。又令少年骁卒五万人,各执仗为吏,如节级队长之类。总共五百四十三万余人。畚锸既集,东西横布数千里。及开汴梁盈灌口,点检丁夫,约折二百五十万人;其部役兵士旧五万人,折二万三千人。这给民夫、兵士的生命造成多么严重的摧残!运河开通,炀帝自洛阳迁驾大梁(今开封市),诏令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使命至,急如星火。民间有配著造船一只者,家产用尽;犹有不足,枷项笞背;然后卖男鬻女,以供官用。运河上,官船舳舻相接,绵延千里。从大梁到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以上虽系稗官之言,但如不计细节,那它对这种强制劳动的残酷性所作的描述,却符合历史的真实。《资治通鉴》记炀帝开永济渠时,"丁男不供,始役妇人"(14)。连妇人也要同男丁一样负担沉重的徭役。炀帝为要寻欢作乐,"遣黄门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成皋(今河南汜水县),北至河阳(今河南孟县),相望于道"(15)。这不是和说部描绘的一样的残酷吗?《通鉴》记述杨广所乘龙舟有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两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居住。别以浮景九艘,三重,都是水殿。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舳舻相接二百余里(16)。"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17)。障泥是马鞯,垫在马鞍下面,两旁下垂,用以遮挡泥土,故名。帆指龙舟上的锦帆。这是唐代诗人对杨广南游不顾农时、暴殄天物、荒淫无耻所作的揭露和控诉。人民只有起来推翻这个王朝,才能有活路。

  后人讨论隋祚如此短促,归咎于隋炀帝开运河,这样看问题是不正确的。杨氏父子开凿运河是很有作为的壮举;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暴虐和他们自身的穷奢极欲、残民以逞,与人民的矛盾极度激化起来,遂给隋王朝的迅速覆灭创造了条件。皮日休公正地指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18)。明代于慎行评论隋炀帝开大运河的结果:"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19)。《元和郡县图志》也说:"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陆游在赴夔州时,途经江南运河,他曾这样评说:"自京口抵钱塘,梁、陈以前不通漕,自隋炀帝始凿渠八百里,皆阔十丈,夹冈如连山,盖当时所积之土。朝廷(指南宋)所以能驻跸钱塘,以有此渠耳。汴与此渠,皆假手隋氏,而为吾宋之利,岂亦有数耶"(20)!总之,开凿大运河,在客观上是嘉惠后世、造福子孙的伟业。

  运河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从无到有,从分段通航到全线通航,自春秋至隋代,历一千一百多年,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出来的伟大工程。它对我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促进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公认。唐人曾经描绘运河开通后全国的交通形势:"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来,昧旦永日"(21)。我们的祖先利用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把全国许多河流、湖泊联缀成一张水运网络。但是,随着大运河工程的完成,给运输带来了方便,封建统治集团贪婪的胃口也更大,他们以残暴的手段更多地榨取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产品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产品,征调更多的劳动人口负担沉重的徭役,迫使劳动人民终年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22)。旧时代,滚滚大运河,流淌的不仅是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也是无数劳苦大众的鲜血和泪水!

  注:

 (1)《晋书》卷四十二《王传》。

 (2)(清)胡渭:《禹贡锥指》卷五第1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3)《光绪丹徒县志舆地-建置沿革》。

 (4)《至顺镇江志》卷七《山水水》。

 (5)参见《长江水利史略》第三章第三节,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6)《隋书》卷六十八《宇文恺传》。

 (7)《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炀帝大业元年"。

 (8)《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炀帝大业元年"。

 (10)《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隋纪》五"炀帝大业六年"。

 (1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隋纪》五"炀帝大业四年"。

 (12)《通典》卷十《食货》。

 (13)《旧唐书》卷七十六《李传》。

 (1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隋纪》五"炀帝大业四年"。

 (1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炀帝大业元年"。

 (1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炀帝大业元年"。

 (17)(唐)李商隐:《隋宫》,见《李商隐诗译注》下册第1719页,岳麓书社2000年1月第1版。

 (18)(唐)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见《唐诗鉴赏辞单》第128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19)于慎行:《笔麈》,转引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20)陆游:《入蜀记》卷一,商务印书馆据知不足斋本排印。

 (21)《旧唐书》卷九十四《崔融传》。

 (22)(唐)李敬方:《汴河直通船》,见《全唐诗》卷508,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1版,第15册第5776页。

  参考文献:

 (一)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

 (三)《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四)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五)《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