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中的干货:买手如何测算商品的宽度

 小米VIP 2015-06-06



这篇文章看懂不难,难得是要变成自己的东西去应用。



业务场景和【CIB】系统解决方案

在服装商品订货的过程中。商品企划通常是第一环节,这个环节除了要解决客群,定位,方向等战略问题,同时也要对战略规划进行具体的执行落地部署,内容包括销售计划、订货总量、类别占比、款式宽度、款式深度、尺码占比等主要维度,以及上市波段、价格结构、款色结构、款式搭配等辅助维度。这些统称为订货结构。


订货结构的合理性和选款的准确率,直接影响商品对销售的支撑能力,可能产生的库存风险,统称为订货风险


在不改变期货比例的前提下,依照【CIB】系统解决方案(约束、提升、缓冲),想要约束选款风险,就要提升买手能力。同时以适当钝化深度作为技术缓冲。同样,想要约束住订货总量,就要提升选款能力和订货结构的质量,同时以新品售罄计划,和新旧品占比作为技术缓冲。




对于【宽度】测算的认知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订货结构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宽度】和【深度】的计算。【宽度】要求我们制定合理的品类规划,直接影响买手的选款范围;【深度】则是对商品SABC的阶梯部署,影响畅销款的销售支撑和平销款的合理库存。用公式表述的话:品类总量=订货【宽度】×平均【深度】。


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平均深度】和【品类宽度】是反比关系,在这里,我们从【平均深度】的角度分析,首先会发现2个问题:

1、平均深度较小:【宽度】放大,有利于销售增长;同时,单款风险减小;但是,铺场库存占比增大,售罄率能力减小,不利于盈利

2、平均深度较大:【宽度】缩小,不利于销售增长;同时,单款风险增大;但是,铺场库存占比减小,售罄率能力增大,有利于盈利


所以,设置合理的宽度和深度关系,是在商品企划过程中,平衡【利润】和【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满足客户的选择范围也是有尺度的,这是一个专属话题)


下面用数据【实例】说明:


1、这个是某品牌某季所有新品的销售数据(加工后),从数字上看我们不难看出,大的趋势上,销量大的品类,提供的SKU会多,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DDS】和【CS】,销售数量及其接近,SKU差别却非常大;再比如【HQ】和【SY】,同样的SKU,销售的差异也非常大





用散点图,加上最大单款后,问题会清晰很多


2、【DDS】和【CS】:同样的销售量需要不同的宽度支撑,原因是CS的单款销售能力弱。DDS的主配款结构分布清晰,峰值较高;而CS则单款峰值较低,宽度较宽




3、【HQ】和【SY】:虽然QH的峰值较高,但是HQ的主配款结构中,存在明显的SA和BC级商品比差不足的问题



4、怎么看出【比差】不足的差异的呢?我们看一下下面2张图的对比,通过平均值我们可以明显看出,SY的【SA级款式】和【B级款式】的比差更更大,没有无效款式,而HQ的比差明显小很多,同时存在无效款式(应该是干扰数据)




综合上面的数据图表我们不难归纳出以下几点

1、【外因】销量大的品类原则上需要较多的款式,用于对铺场形象和用户筛选形成足够的支撑

2、【内因】宽度受【品类特性】影响较大,不同的品类销售深度会有差异,包含了平均单价,搭配几率,购买频次,销售能力等因素

3、【关系】反比关系,同等销量下,单款销售能力越大,则需要的SKU越少

4、【宽度溢出】时,SA款和BC款之间的比差会被缩小,具体表现为峰值不明显,无效款式过多,品类售罄率难以抬升

5、【宽度不足】时,SA款和BC款之间的比差会被放大,SA级款式的SKU占比减小,销售总量会被抑制(原因可以是挑选空间和铺场形象与销量不成正比)



《郑氏宽度测算法》


下面我将阐述一套吧标准模型带入历史数据的算法。揭示如何通过【宽度】和【深度】的关系模型,计算并调整订货宽度


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要用到的标准模型。简称《商品SABC模型》,也可以称之为《品类WD模型》或者《品类盈利模型》,关于盈利模型的注解,笔者后文会做解释



二、由于考虑到选款难度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将模型进行钝化处理,将S级商品和A级商品合并。也就是说,实际的S级商品通过补货或者追单形成,当然,前提是需要从订货中减掉这部分的量,约10%左右。



这里我们通过合计计算出模型最终要形成的售罄率为65.5%。当然这个值并不重要,原因是这个值可以用过总订货核算,或者大类订货核算进行调整,也就是产销关系,这里我们关注的是模型形成的【宽度】和【深度】的比值关系。


三、接下来,我们要开始计算这个模型形成的销售结果,并测算销售中【宽度】和【深度】的比值关系,原因是我们的数据源是销售数据。



  1. 销售结果=投入占比×产销比,也就是说投入100个单位,要销售出去65.5个单位的货品,用于计算各级商品的销售占比

  2. 销售占比=各级商品销售/销售合计,可以解释为各级商品的销售贡献率。(这里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几乎是很鲜明的2/8比例。只是款式占比为30%)

  3. 销售比差=B级和C级商品销售占比/SA级商品销售占比×1,相当于把SA级商品设置成为单位1,计算每卖出1个SA级商品,应该销售出的B级和C级商品,以及对应的总量1.26

  4. 用同样的方式计算款式占比的比差,相当于计算出,没投入1个SA级款式,就需要配套投入1.67个B级款式,0.67个C级款式,对应的总量为3.33

  5. 计算到这一步,假设我们可以从历史销售数据中计算一个相对合理的SA级商品的【平均销量】,我们就可以通过【销售总量】计算出具有参考意义的SKU数量。

  6. 假设我们已知SA级商品的平均销量,我们可以通过销售比差算出,每卖出一款A级商品,应该总共售出多少个商品,以此为一个【基本组】。
    SA级平均销量×1.26=基本组【销量】

  7. 有了1个基本组的销量之后,我们可以计算出正常的模型下,目前的销售总量应该包含多少个【基本组】。
    销售总量/基本组销量=基本组【数量】

  8. 已知每个【基本组】里包含1个SA级款,也就是说每个基本组应该包含3.33个SKU,最终计算出合理SKU总量,基本组数量×3.33=SKU【总量】

  9. 最后一步,我们需要根据已知的销售数据,测算出SA商品的平均销量,这是此命题解题的第二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模型中提取【基本组】的算法),笔者提供几种方式供大家选择

      1. 销售前30%的款式,计算平均值

      2. 最大单款销量×0.6

      3. (最大单款销量+平均单款销量)/2

笔者采用的是第三种算法。因为这个值包含了实际销售过程中诸多因素对数字产生的影响,所以不是一个确切值,暂且称之为【现象值】。

10.至此整个的计算过程就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将公式完整的展开,并进行简化。


【展开】:

SKU总量=基本组数量×3.33=销售总量/基本组销量×3.33=销售总量/ (SA级平均销量×1.26)×3.33=销售总量/ (SA级平均销量×1.26)×3.33


【简化】:

宽度=销售总量×2.65/SA级平均销量,或者=(销售总量×2.65)/((最大单款销量+平均单款销量)/2)

这就是《郑氏宽度测算法》的完整演算逻辑,当然这个演算中,因为引入了【现象值】,并参照模型进行推演,所以不能做到100%的严谨。但是经过笔者大量的数据验证,认为这套算法,至少可以为订货宽度给出方向性指导,所以分享出来与行业工作人员共同进步。


最后我们通过示例解读一下这个算法的作用和价值。



接下来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CS和DDS近似销量的情况下,一个宽度宽,一个宽度窄。得到的答案却是类似的呢(都是增加宽度)?


其实答案很简单。模型带入的算法,实际上包含了2个因素:1、SA和BC级商品的比差,2、单款销售能力和销售总量的关系。(SA平均深度的【现象值】,包含了搭配几率,购买频次等因素,甚至包含品类在客层定位、产品风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门店的销售能力和地区的接受能力。)



以CS为例,销售总量已知的情况下,单品销售能力不高,在不损失整体销售份额的前提下,应该如何订货才能更好的平衡风险?答案肯定会趋向于扁平。同时,后期数据一旦SA深度出现了变化,出现了较大深度的可能性,计算结果就会倾向于减少宽度。

在商品企划过程中,之所以采用标准模型,其主要原因是:不能一味的迁就销售现象,而是应该把【WD模型】导向更有利于盈利的模式,同时保障销售和库存的合理关系。

所以《商品SABC模型》,也可以理解为《品类WD模型》,或者《品类盈利模型》。其价值在于:基于单款销售能力,提供适合的总量和WD的关系,并通过这个关系实现较为有利的品类盈利模式。

结束语
《郑氏宽度测算法》也可以简称为《“2.65”宽度测算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郑氏宽度测算法》的价值如下:

  1. 更有利于品类盈利模式,使计算结果倾向于标准模型,从而实现可持续调整

  2. 通过先宽度(W)、后深度(D)的算法,避免了先深后宽的算法中,干扰数据对结果的影响,以及大量的人工判定

  3. 订货过程中,对于选款环节采用S+A合并订货的模式,可有效降低选款风险(S级商品依据爆单测算,靠追单或补货形成)

  4. 订货过程中,简化了订货结构分解的工作,为实现【智能订货】提供数据基础。



最后补充一点:《郑氏宽度测算法》是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宽度的权衡取值(利润和风险),在平衡状态下,如果需要增大品类总量,建议先从增加宽度入手,同样,如果减少总量,建议先从深度入手。以此平衡风险。

特别声明:无私分享的目的在于增进行业交流,促进数字化管理发展。如用于商业用途,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欺世盗名的行为,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