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黄帝内经虐论篇第三十五②

 望湖楼上 2015-06-06
原文

XJ】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疟疾的发病原理,以及寒疟病症的发病过程,本篇,将继续针对各种疟症的发病过程、原理,及治疗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精读黄帝内经虐论篇第三十五②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胜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用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原文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点评】此段指明医生要在疟疾发病的哪个时间段治疗。

温疟:疟疾的一种。临床以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也称,瘅疟dān nüè为主证。又有风伤卫疟、阳明瘅疟等名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民病温疟。”《素问·疟论》:“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熇熇[hè],(火势)猛烈之意。

浑浑:王冰 注:浑浑,言脉气浊乱也

整段翻译

黄帝道: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种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道: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烤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告诉我。

岐伯说: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不能立即治疗。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

因为疟疾并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阴阳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当其病发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便进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

原文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胜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点评】本段重点解读疟疾的如何治疗,以及为什么此病会有间隔发作的情况。

必从四末始也,四末,指四肢。

在孙络盛坚而血者,孙络:人体中络脉的分支,即络脉中的细小部分。《素问·气穴论》:“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王冰 注:“孙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别者。”《灵枢经·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必更胜更虚,更[gēng],更替。

整段翻译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瘀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

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

原文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用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点评】本段详解温疟、寒疟和瘅疟的发病情形。

分肉之间而发,分肉:肌肉,前人称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相分,或谓肌肉间界限分明,故名。 指皮内近骨之肉与骨相分者。

整段翻译

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

岐伯说: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泼,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气

 

■总结

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及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人对疟疾的发病机理认识不清,认为是受到了邪气(瘴气)所致,比如中国远征军进入野人山时,遇到的瘴气一样,其实疟疾的真正罪魁祸首是雌按蚊。

古代人们对瘴气的认识非常有限,实际的致病的瘴气大多是由蚊子群飞造成的。大量带有恶性疟疾病菌的蚊子聚集在一起飞行,远远的看就像一团黑沉沉的气体。人畜被它们叮咬过之后,便会感染恶性疟疾。我们在电影中常常看到森林里乌烟瘴气过后,人就倒下了,实际上瘴气就是蚊虫群飞而成的,而这些蚊子能传播恶性疟疾。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增殖成裂殖子,使红细胞胀大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异性蛋白反应,机体肌肉收缩产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故可引起肝、脾肿大,多次发作可致贫血等。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成熟所需时间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24~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疟疾至今仍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普遍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材料表明:每年大约有5亿人感染疟疾,遍布全球100家。在非洲,每年有大约300于疟疾,其中一半以上是5以下的儿童。

疟疾是可以不药而自愈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自愈后,会产生免疫力。如果使用药物治疗,氯喹、青蒿素类(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是比较有效的药物。

过去我们的印象中,奎宁是一种抗疟疾的特效药,那它究竟是一种什么药呢?奎宁(Quinine),俗称金鸡纳霜,茜草科植物金鸡纳树及其同属植物的树皮中的主要生物碱。奎宁是喹啉类衍生物,能与疟原虫的DNA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抑制原虫的蛋白合成,作用较氯奎为弱。另外,奎宁能降低疟原虫氧耗量,抑制疟原虫内的磷酸化酶而干扰其糖代谢。

但目前,一些种类的疟疾已经对奎宁产生抗药性,因而,最好的药物,还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类药物,由此在2011年9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大奖。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很多生活在北方的人,可能不太了解疟疾,但生活在南方的人,尤其是在生活条件不大好的地区的人,对此病并不陌生。而中国科学家发明的青蒿素,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黄帝内经》虽然是中医的传统经典著作,但就疟疾的论述来说,却没有找到发病的根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它的权威性,毕竟,人类对科学的探知是没有止境的。

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为什么不寒?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只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

黄帝道:讲得好!

 

■总结

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及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人对疟疾的发病机理认识不清,认为是受到了邪气(瘴气)所致,比如中国远征军进入野人山时,遇到的瘴气一样,其实疟疾的真正罪魁祸首是雌按蚊。

古代人们对瘴气的认识非常有限,实际的致病的瘴气大多是由蚊子群飞造成的。大量带有恶性疟疾病菌的蚊子聚集在一起飞行,远远的看就像一团黑沉沉的气体。人畜被它们叮咬过之后,便会感染恶性疟疾。我们在电影中常常看到森林里乌烟瘴气过后,人就倒下了,实际上瘴气就是蚊虫群飞而成的,而这些蚊子能传播恶性疟疾。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增殖成裂殖子,使红细胞胀大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异性蛋白反应,机体肌肉收缩产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故可引起肝、脾肿大,多次发作可致贫血等。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成熟所需时间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24~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疟疾至今仍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普遍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材料表明:每年大约有5亿人感染疟疾,遍布全球100家。在非洲,每年有大约300于疟疾,其中一半以上是5以下的儿童。

疟疾是可以不药而自愈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自愈后,会产生免疫力。如果使用药物治疗,氯喹、青蒿素类(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是比较有效的药物。

过去我们的印象中,奎宁是一种抗疟疾的特效药,那它究竟是一种什么药呢?奎宁(Quinine),俗称金鸡纳霜,茜草科植物金鸡纳树及其同属植物的树皮中的主要生物碱。奎宁是喹啉类衍生物,能与疟原虫的DNA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抑制原虫的蛋白合成,作用较氯奎为弱。另外,奎宁能降低疟原虫氧耗量,抑制疟原虫内的磷酸化酶而干扰其糖代谢。

但目前,一些种类的疟疾已经对奎宁产生抗药性,因而,最好的药物,还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类药物,由此在2011年9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大奖。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很多生活在北方的人,可能不太了解疟疾,但生活在南方的人,尤其是在生活条件不大好的地区的人,对此病并不陌生。而中国科学家发明的青蒿素,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黄帝内经》虽然是中医的传统经典著作,但就疟疾的论述来说,却没有找到发病的根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它的权威性,毕竟,人类对科学的探知是没有止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