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风湿病的药物的分类

 中医师郭绍伟 2015-06-07

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相当多,但基本可归纳为四大类:

  ⑴非甾体抗炎药:这一类药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消炎止痛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病的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骨关节炎、痛风等。

  ⑵甾体类抗炎药:即常说的激素,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白塞病、血管炎等的治疗。

  ⑶改变病情药:也称慢作用药,这一类药主要用于控制疾病的发展。

  ⑷免疫制剂: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这类药物也是治疗风湿病的主要药物,且作用也较缓慢。

  什么是甾体抗炎药与非甾体抗炎药?

  所谓甾体抗炎药是与非甾体抗炎药相对而言的。前一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中含有一个甾环,即去氧皮质酮。而后一类药物化学结构中不含甾环,因此而得名。甾体抗炎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糖皮质激素,即激素类抗炎药,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等。非甾体抗炎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芬必得、英太青、诺松、扶他林等。

  非甾体抗炎药有什么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一线药物。对于一些风湿性疾病,如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及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是首选药物。此类药物种类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有英太青、消炎痛、诺松、乐松、西乐葆、芬必得、扶他林、莫比可、瑞力芬和奇诺力等,尽管这一类药都是通过减少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起作用,但各种药物之间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具体用什么,怎么用,还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病人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不少病人因害怕药物的副反应不连续服药,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在症状严重,疼痛不能忍受时才用药,因而影响疗效,病人产生“药物有无疗效”的疑问。应该指出的是:绝大部分非甾体类抗炎药都是比较安全的,只要遵医嘱用药,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非甾体抗炎药有哪些副作用?

  所谓药物的副作用,是指服药者因某种药物而诱发的不良反应,如各种自觉症状或通过化验检查发现的异常变化。各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副作用不尽相同,总的有以下几类:

  ⑴过敏性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表现有丘疹、荨麻疹、水疱、粘膜糜烂、固定性药疹、红皮病、剥脱性皮炎及药物热。

  ⑵胃肠道反应:表现纳差、呃逆、恶心、呕吐、上腹疼痛,严重者出现消化道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⑶血液系统: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⑷水钠潴留:出现浮肿、尿少、头晕、头痛、高血压及心悸等。

  ⑸听力障碍:表现耳鸣、听力下降、眼球震颤。

  ⑹肝功能损害: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增高、黄疸,甚至急性中毒性肝炎。

  ⑺肾脏:可引起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异常,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升高以及尿常规检查发现血细胞、管型或蛋白尿等。

  ⑻神经系统:可引起头晕、头痛、耳鸣、周围神经炎、味觉异常、或无菌性脑膜炎。

  如何防止非甾体抗炎药的副作用?

  ⑴为了预防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都应在饭后即服,切忌空腹时服用。

  ⑵有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时,可加用抗酸药如雷尼替丁、硫糖铝片等。

  ⑶有轻度皮肤瘙痒或皮疹等过敏反应者,可加用扑尔敏或赛庚啶或息斯敏,症状加重者应停药。

  ⑷诱发高血压或浮肿时,可加用小剂量利尿药或换用其他抗炎药。

  ⑸用药期间发生了肝、肾或血液系统损害时应立即停药,并服用保肝、保肾药。

  两种以上非甾体抗炎药能否同时并用?

  许多患者以为,同时服用2种或3种非甾体抗炎药物会增加止痛效果。事实上,2种或3种抗炎药物同时服用,不仅影响药物的疗效,同时也增加副作用。如消炎痛与水杨酸盐制剂合用,可增加对胃肠道的刺激与损害,并减少胃肠道对消炎痛的吸收,降低疗效。布洛芬与奈普生合用时,有互相竞争性抑制作用,并增加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非甾体抗炎药物不宜两种以上同时合用。

  但由于许多病人对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反应不同,耐受性亦不一样。例如,有的患者对消炎痛的疗效好,而另一些患者则在服用消炎痛时,副作用大,不能耐受。有的患者对布洛芬反应好,而个别人对布洛芬有过敏反应。故每个病人对药物的选择应从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等几个方面考虑,要强调因人而异和个体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