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转载]“净意虚空”是太极拳修炼的高境界(此文发表在《搏击》2015年

 秋声独赋 2015-06-08



——对于原始太极拳

盘架行功的新认识

杨德川

 

[转载]“净意虚空”是太极拳修炼的高境界 <wbr>(此文发表在《搏击》2015年“净意虚空”指的是,在内功习练到一定层次后,可[转载]“净意虚空”是太极拳修炼的高境界 <wbr>(此文发表在《搏击》2015年以达到精神意念净化,身体内部空空荡荡的的境界,即,后天的识神,包括各种私欲、杂念等等都排除掉,内气把五脏六腑、皮肤、肌理、经络等全部打通,使得体内感觉空空荡荡。“净意虚空” 是性命双修进程中的景象,是尽性立命的具体体现。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心意拳,因内家拳的修为都是相通的,太极拳习练到一定阶段也是一样。下面结合原始太极拳习练谈些个人体会。

 一、动静相间是步入“净意虚空”的重要法则。

中国道教邋遢派所传原始太极拳根据老谱记载,最早可以追朔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轩辕黄帝。老拳谱上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黄帝一见非隅然,从此留下太极拳。”因此说,是黄帝看到蛇和喜鹊相斗的形态而创出太极拳。老拳还谱上记载着各种拳势动作的形成过程及创编人和创编的时间地点。

张三丰(1247~?)祖师1324年到武当山,调神九载,道始成,人称邋遢道人,自成一派,被后人称为道教邋遢派。他综合前人的成果,创编成为有动、有静,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既有养生、又有技击的系统完整的原始太极拳法。该法被道教邋遢派尊为主要功法,从此在道教内部代代秘密相传,世俗难以问津。正是由于此原因,原始太极拳保留了与现在社会流行的各家太极拳不同的特色。

首先,从拳架构成上看,原始太极拳共分动、静、快、慢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各有特点,既自成功法又相互联系,保障了原始太极拳整体功法功能的显现。动部又叫九转还阳功法,有十三组动作,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骸皆通。静部是原始太极拳法的主体,有二百零二个动作,是技击的主要部分。快部是一套技击性很强的功法,也称后十三式,练时发劲要猛、暴、脆、快、硬,练起来不但速度快,而且是纯刚。慢部只有一组动作,叫做仙人跨鹤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

其次,从盘架行拳上看,原始太极拳有三个方面特点:(一)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结合方为灵。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三)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但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因此,它一改现在流行的陈、杨、吴、孙等太极拳行云流水和武当山其他太极拳轻灵快捷的盘架方法,而是呈现出以慢为主,兼以发力的凝重、沉稳、浑厚的特点。

再次, 原始太极拳在行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道法自然”的宗旨。王宗岳《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就是阴阳、刚柔、动静、快慢的对立与统一。所以在拳中的表现就是快慢相间、动静有常、刚柔相济。不可故作虚含以示其柔,不可刻意使气以逞其刚。具体心法上遵循的原则是:“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至此,不但从结构形式上体现出动静相间的太极原则,而且从每个式子完成过程中体现内静与外动相结合的特色。如此行拳达到一定时日与火候,则“神”“气”自然相抱,内气自然运转,无需半点意念而“玄机自产,妙境自达”。此正为“性命双修”之旨。

二、松沉劲法是直达“净意虚空”的关键。

松沉劲是太极拳重要劲法。著名太极拳家郑曼青说:“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沉。如能松透,即是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松沉劲的具体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绵里裹铁,柔中寓刚。对于太极拳如何达到松,各家各派历来有多种解答,我比较同意网上一篇文章提到:只有通过抻筋拔骨练出来的松才是真正的松。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练杨氏太极拳多年,内功很好,最近一、二年跟人学了杨氏太极拳里面的八段锦,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1个多小时也不盘太极拳架子,身体却发生质的变化,周身柔软,内力绵长,松沉,与人搭手,一个横拨劲从脚底而起,直灌手掌,许多人都接不住。原始太极拳中的动部十三式除了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外,也对内功的修为,及松沉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十三式练习中,每一式都配合呼吸。基本的原则是起吸落呼,缓慢柔和,大开大合。时间长了内气自然产生,与此对应的对拉劲,弹性劲逐渐加强,不但内气把五脏六腑,四肢百脉全部打通,而且对拉拔长的弹性劲逐步转化为像水银一样的松沉劲。以前是姿势催内气,现在却变为内气领姿势。比如,在左右换掌式子中的问讯掌从上到下行掌中,是一股松沉劲带动手掌下行,人体就像站在没身的水池中,四周充满了水对身体的压力,而手式的下行就像水池的水逐步下泄,内气也随着下行,直到水泄完,身体的内气也随着下行到脚底,四散到体外,此时身体感觉空空荡荡。而由下到上的式子如:旱地拔葱则由后背的对拉劲,转变为身体的大松产生的蓬松劲将身体慢慢蓬起,内气逐步散开。

出现以上内功现象后我们再盘静部的拳架,就会有新的景象。此时,打拳在每一式的完成中都是内气(表现为松沉劲)引领,而心里却像湖水一样非常平静,微波不起;由松沉劲引领的内气流动像水库引出的渠水,缓缓流向纵横交错的田陌、渗入大地,而后归入沉寂。“心静如水、神炁合一”,是此时我们内功景象的真实写照。拳经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养神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保,万两黄金不与人”。“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其中的养灵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心气相通万象归根矣”。这里的“神宁“与”“神凝”相通。“神不凝聚,则杂念不会清净”。《道德经》:“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此境界正是“神炁合一” 阶段。

在此阶段之前的炼精化气初期,内功心法中的“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在盘架中的体现是“心息相依”,即将自己的意念与呼吸合在了一起,吸气则意念随之俱入,呼气则意念随之俱出。心平则气和。此时尚在功法的后天。等有了内气以后,内气不断增长、聚集,鼓荡、涌动,使得身体的关窍,五脏六腑,经脉,逐步打通。正所谓:“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此阶段内气有正副两个方面作用,正的方面是内功功法的精进,对于我们修残补缺,强壮身体,乃至推手技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副的方面由于气血的相互关系,内气的鼓荡、涌动对于心脏增强了压力,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使用内气或者行气不当就会承受不了。譬如:经常有练功人心脏猝死的就是例证。此阶段尽管有内气在体内的折腾副作用,但只要我们坚守“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的心法,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等内气把身体全部打通后,就一定能踏入我们以上所提“神炁(这里的气是先天元炁,所以用炁字)合一”境界。

所谓“神炁合一”的神,乃为无念之道心(先天元神);炁则是丹田呼吸之内息。“神炁合一”即是先天元神与先天元炁打成一片。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外而不晓。炁是命功,神是性功。“神炁合一”也叫“神炁相抱”是性命双修的体现。此阶段我们注意把握的是:在整个行拳过程中心里(中丹田)始终保持平静,波澜不起,式子的完成由内炁(水银一样的松沉劲法)带动疏散到四肢体外,整个身体感觉空空荡荡,净意虚空的景象出现。此正为“道法自然,静者得之”。在此状态下,行拳的速度肯定要慢下来。

在这里我们不妨谈谈行拳的速度。今年初我遇到一位练其他太极拳的某君,此人一贯心高气盛,目空一切。他对我说:“打拳不能太慢了,慢了气就断了”。对此,我洒然一笑,未置可否。实际上他所说的气断,还停留在后天呼吸,真正的内气与自然呼吸之气完全是两码事,譬如:你屏住呼吸,身体微微一动,内气可以随意在体内流动。此君连内功的门都没进,又比较自负,所以我不愿与他理论。但此君的话也涉及了一个行拳呼吸问题。其实内功到了一定程度呼吸也起着变化,”由开始的自然呼吸,变为细、绵、匀、长的内(先天呼吸)呼吸。此阶段也叫“调息凝神和凝神调息”。《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练神要练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之息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也”。三丰祖师曰:“调息需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先天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至虚守静而已”。《道经》曰:“凝神调息,只要心平炁和。心平则神凝,炁和则息调。心平‘平’ 字最秒,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种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由以上可以看出行拳到了一定阶段,不但能达到“神炁相合”而且呼吸也进入高级层次。

在原始太极拳中快部的作用也具有内气外放,帮助打通四肢百骸的作用,经常把慢练与快练结合起来打大有裨益。快练时,由于内气不断壮大起来,丹田一较力,打出的劲非常沉重浑厚。在原始太极拳静部的慢练中,由于内气把身体经脉全部打通,身体感觉非常通透,如果进行套路快练,譬如表演时,使人感到非常空灵潇洒,干净,不拖泥带水。最后,慢部的习练类似于大成拳的试力,对于我们抻筋拔骨、弹性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式既可以单练,也可以与与动部或者静部结合一起练。

三、“净意虚空”是“拳道合一”的体现。

“借假修真”、“证道成真”、“拳道合一”是原始太极拳太极拳修炼的体现。“借假修真”,借假一指的是借助,假借的意思;二是借助某种形式、途径。修真指的通过修炼达到得道成仙的“真人”。对于太极拳来说“借假修真”,就是借助练拳形式达到修成“真人”的目的。“证道成真”是说,修炼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证明、实践道家修真理论的过程。“拳道合一”是指太极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已经使“拳道合一”,理论实践融为一体,分不出彼此。本文提到的“净意虚空”就是“修真”过程中的反映、表现。“净意虚空”中的净意实际说的就是性功的修行,先天元神的出现;虚空有两层意思,一指“性功”、“命功”二者修到一定境界都会出现虚空景象;二是人与外界虚空大道融为一体,所谓“天人合一”“修道成真”。为此,在“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四个阶次中,我们要认真遵循“道法自然”的宗旨,牢牢把握“动静相间”的原则,仔细品味“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的心法,孜孜以求,虚极静笃,练拳不辍,就一定能在性命双修的太极拳修炼中不断地取得新成果。人生是个过程,对于大道的追求也是一个过程,不要管它修行到什么阶次,也不要管它修成的最终结果,一切归于“自然”。

几点启示:

一、道不远人,有志者得之。

由于人的先天资质不同,慧根开悟的时间有长短,下的功夫有大小,造成对于太极拳修炼过程中所得结果不同。但我想只要信念笃实,方法对头,迟早会学有成果的。记得在原始太极拳盘架中我们跟在骆巨方老师后面打拳,由于老师功力深厚,行拳的速度很慢,且气势浑厚,自己在后面跟着却怎么也不能合拍,不是快就是慢,怎么打也没有老师的味道,心里很浮躁。问老师,老师说的最多的是“道法自然,功到自然成”。但对于太极拳的追求,我始终没有气馁,没人时自己琢磨,回去后自己练,终于有一天,随着大周天的打通和松沉劲的修成,心里忽然静了下来,“神炁合一”景象出现,迎来了一片新天地,同时也坚定了我往下修行的决心和信心。

二、对于中丹田“练炁化神”的理解。

下丹田“炼精化炁”、中丹田“练炁化神”、上丹田“练神还虚”,这是仙家的说法。那对于中丹田为什么“练炁化神”书籍涉及很少,自己琢磨了很久始终不能理解。随着“神炁合一”景象的出现,心里平复下来,才恍然明白。中丹田在哪儿历来有各种解释,大多数人认为:“中丹田在心下三寸六分,直下与脐门相对,相距三寸六分。乃为虚空一穴,方圆一寸二分,藏有先天一炁”。我认为它不止方圆一寸二分,实乃包括心脏在内的一个区域。中丹田“练炁化神”是出现“神炁合一”景象之后,性功方面随着大脑高度入静,识神扫去,元神――“练神要练不神神”中的不神神出现,使得心脏区域也平复下来,心静如水。过去有人提出意守绛宫(心脏)容易心火上升,心慌意乱,造成偏差,此话不假。我们现在所说中丹田的“练炁化神”不是意守,而是它的反映。“神炁合一”已经不是神炁的简单结合,而是合二为一,不分彼此,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涌动,鼓荡之气为什么平和下来——“练炁化神”了。在“炼精化炁”阶段更多的是练命,而“炼精化炁”阶段则突出性功的修炼,到了“练神化虚“阶段则基本是练的性功。另,科学界认为;心脏也有意识,人的心脏换成猪的心脏,人也会有猪的行为。说明意静可以带来心静的。

三、原始太极拳的养生作用不可小觑。

原始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基本理论是本着道家丹道理论。“一粒金丹落下腹,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家理论在养生方面是积极的,认为通过修行可以益寿延年。原始太极拳本身也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骆巨方老师弟子罗宗美医师于2010年8月底、9月初分几期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以“导引祛顽疾”为题,结合经络养生演示了动部十三式中的十式。受到在场的观众和收看电视观众极好反响。原始太极拳的静部架子,因为沿袭了道家本来的理论和风格,也具有很好的养生和技击作用,希望大家关注和喜欢。图片说明:上左图师爷安声远;右图师父骆巨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