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

 三不二书屋 2015-06-09

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难逃一死。道家不像道教那样鼓吹长生不老,白日升天。但是道家教人用旷达的心胸来看待生死,勘破名利关,只是小休歇,勘破生死关,方是大休歇。现代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许多神话中的描述都变成了现实。千里眼和顺风耳有什么好稀罕的?手机网络就能办到。“朝游北海暮苍梧”难吧?过去这只有神仙才能办到的事儿,现在我们依靠飞机也是家常便饭。但是,“生、老、病、死”之苦,这个当年让佛陀抛弃王子的荣华去苦苦思索的问题,在21世纪依然困扰着人们。无论是打工仔还是老板、大盖帽还是破草帽,男女老少,众生平等,在“老、病、死”三字面前,都是既害怕又无可奈何。
  秦始皇当年兵威雄于天下,扫灭六国,建不世之功业,正所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但是,在“病”、“死”二字之前,秦始皇也是无能为力,缥缈的海上仙山哪里去找?长生不死之药又安在?正如江淹的《恨赋》中所说的:“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射雕英雄传》中写成吉思汗病重将死时,将金国献纳的玉盘和明珠全都甩了出去,然后恨恨地说道:“纵有明珠千颗,亦难让我多活一日!”是啊,这些英雄一句话就可以使几十万人流血丧命,却无法让自己多延一日之命,纵有千金万银,到得头来,连吸上几口气都是那样艰难。正所谓:“自古帝皇将相,圣贤豪杰,奸雄大盗,元凶巨恶,莫不有死!”
  笔者觉得,人世间如何没有了“病”、“死”二字,那么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力恐怕要暴跌甚至崩盘。“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终有一死这个亡命牌插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迫使不少人收敛起贪婪骄横之心,向神佛之属低眉顿首。不少宗教也以此降服芸芸众生,佛家和基督往往讲天堂地狱之类,佛家更是讲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而道教(注意,并非道家)往往强调炼丹养气,长生不老,飞升成仙。所以上至帝王下至捐门槛当替身的祥林嫂都对神佛既敬又怕。大家看我国名胜古迹中保存历史比较久远的多是佛道两教的建筑,应该也有此原因。
  对于生死这个人莫能解的大难题,儒家的孔圣人以一句“未知生,焉知死”轻轻地躲过,而道家是不会回避这个问题的。道家采取的是一种非常超然的态度,认为生死乃是天地间自然的变化,生不足喜,死不足痛。道家并不刻意地求生避死,而是勘破生死之念。
  有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不但不哭泣,反而鼓盆而歌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说来庄子并非是那种视“升官发财死老婆”为乐事的人,就庄子的穷劲儿,恐怕也没有能力再娶了。庄子只是觉得人生中生和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当然超乎了一般的世态人情。好朋友惠子就不理解,责难他说:“她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这么多年,你不哭,已很不对了,反而鼓盆(古人以盆作乐器)而歌,岂非有违人情?”,庄子解释说:“她刚死去,我怎么能不感叹呢。但是推究起来,人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骸,没有形骸也没有气。她在恍惚间变为气,气变为有形骸,形骸变为有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种变化就像四季的运行一样,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她现在已经安然歇息于天地之间,而我却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通达天命的,所以我不哭。”
  庄子对他老婆这个样子,对自己的死也是如此,《庄子.列御寇》篇中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要死去了,他的徒弟想用传统的方法厚葬他。庄子说,我用天地当棺木,日月就是我陪葬的连璧,星星就是珍珠玛瑙什么的,万物是送葬的物品,这不都齐了吗,还要什么别的东西做什么啊?徒弟说,虽然这样说,但是我担心乌鸦什么的吃了先生你的身体啊!庄子说,露在外面被乌鸦吃,埋地下被蝼蚁吃,不给乌鸦而给蝼蚁,这么偏心做什么?庄子笑谈死后之事,表现得非常旷达洒脱,我想庄子一定不会让徒弟们给他守丧三年什么的,也不会反对弟子们在他死去后也鼓盆而歌。
  说点题外话,由于后人实在难以理解庄子齐生死为一的思想,所以自行发挥,将此事添油加醋,弄成一则假新闻,最有名的就是《警世通言》上的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篇了。上面把美女们糟蹋得不轻,先说一个少妇手拿扇子扇坟头,原因是她坟中的老公留下遗言,要等坟头干了,她才能再嫁,她等不及了,就来“扇坟”。庄子的老婆也被说成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长得虽然“肌肤若冰雪,绰约似神仙”,但也存心不良,在庄子死后没有几天就爱上了楚国来的什么王孙(其实是庄子变化的,这里面庄子是神仙)。她听说楚王孙治病必须要庄子的脑髓,就不惜拿巨斧劈开棺木来取庄子的脑髓。最后庄子突然活过来,她又惊又羞,上吊死了。庄子也对女人彻底失望,鼓盆而歌,从而大彻大悟。这篇文流毒甚广,甚至改编成戏剧之类传世,严重损害了庄子夫人的名誉权。
  其实这篇文章的作者要说文笔还过得去,写写通俗小说当个小报记者还可以,但在道家思想上的见解却非常浅薄,一味胡拼乱凑,说得大错特错,完全按照自己的浅薄理解来乱写的。这人知道有庄子化蝶这回事,却不明白庄子是讲“万物一也”的齐物论思想,就说成庄子是“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后游于瑶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鸾啄死。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完全是《西游记》中的套路,他也理解不了庄生视死如归的思想,认为庄生死了老婆,却鼓盆而歌,必定是其妻极不贤良,就编出来一套奸夫淫妇的话本来,又因袭了《水浒》中一向轻视女人的套路。这只能说明道家这种对生死超然的思想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
  好了,闲话不多扯了,我们来看一下道家对生死的态度:
  1生不足乐,死不足悲
  道家认为生和死都是自然的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过于迷恋生,过于恐惧死。《庄子.齐物论》: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这里庄子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叫丽姬的美眉,可能接受了不正确的性知识,把结婚看得非常恐怖(看来古时也有这样的事情,笔者小时候看过一个小说叫《五个女子和一条绳子》,里面的这五个女子听说嫁了男人后会被“白天打,晚上压”,吓得都上吊死了),于是嫁给晋国国王时吓得哭湿了衣襟。但是真正结了婚后,才觉得并不是那样可怕,甚至还挺爽。而且住进后宫,吃肉喝酒,所以就后悔当时为什么要哭呢?庄子就此发议论道,现在人人像丽姬怕出嫁一样怕死,但谁知道是不是死就真的那样可怕,怎么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拼命地留恋人世呢?
  还有一篇故事,是《庄子.至乐》里面的: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是说庄子到楚国去,看到一个骷髅,他用马鞭子敲敲骷髅说:“先生是因为贪求生计而死,还是因为国家灭亡,遭受刑罚而死?或是行为不端,愧对父母妻儿而自杀?或是冻饿而死?还是到了岁数自然老死的?”问了这些后,庄子胆也挺大,就拉过这个骷髅当枕头睡觉。到了半夜,骷髅托梦给庄子说:“听你的谈论像个巧辩之士,你所说的这些,都是活人的负担,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你想听听死后的快乐吗?”庄子说:“好啊”。于是这个骷髅说:“死了后,上无君王,下无臣子,也没有四季寒暑的侵扰,放纵自在,以天地为春秋,即使是当国王的快乐也比不上啊!”庄子看来不信,就试探骷髅说:“我让生命之神恢复你的形体,长好你的骨肉肌肤,让你回到父母妻子和邻里朋友那里去,你愿不愿意?”结果骷髅紧皱眉头(晕,骷髅也有眉头?)说:“我怎么能放弃君王般的快乐而重返人间的劳苦呢?”
  这个寓言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是还是说明了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那就是死未必如人们想象得那样可怕。庄子曾说过:“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是说那些一味追求长寿的人,老得都严重脑痴呆了,满嘴角流哈喇子,拉得屎尿满床的,还坚持多喘几口气,何必呢。
  当然,庄子也不是教唆人们都去厌世轻生,去割腕跳楼。因为人生普遍地“贪生怕死”,庄子认为矫枉必须过正才这样说吧,笔者也不大信死了后却比活着HAPYY得多的事情。一般人听了这些后,只不过对死亡的恐惧感略减了一些罢了。
  庄子还说过:“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是说天地生我此身,用生使我劳苦,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要珍惜我们的生命,也要以死为善,这些都是天地万物的自然过程。
  其实佛家也是一样,有道高僧往往视人的肉身为臭皮袋。像《倚天屠龙记》中张君宝的师父觉远去世了,无色禅师合什行礼,说偈道:“诸方无云翳,四面皆清明,微风吹香气,众山静无声。今日大欢喜,舍却危脆身。无嗔亦无忧,宁不当欣庆?”说罢,飘然而去。味偈中之意,也是和庄子所说的生为苦役,死为解脱的意思差不多。此偈是小说家言,清王士祯写过一个善庆庵老僧的事情,应该是实录:“颜神镇善庆庵……有住持老僧,年八十馀,辛未夏,一日早起,索浴罢,呼侍者曰:‘好语主人,吾去矣!’遂升座而寂。壁间留偈云:‘者个臭皮袋,撇下无挂碍。洪炉烈焰中,明月清风在。’惜忘其名矣。”看这个得道高僧的胸怀,也是早超脱于生死之念了。
  2有生必有死
  《庄子.德充符》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又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意思说,人们自从有了形体以来(有生以来),就是一个等待形体消耗的过程(说的难听点,就是个等死的过程),与外物接触相互磨损,驰骋追逐于其中而无法停止,也是件可悲的事情。一代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也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实天地万物都是有生有死的,何况是渺小的人。
  海龟一般被认为是比较长寿的动物,据说有上百岁甚至几百岁,但比起植物来就小巫见大巫了。据说有龙血树这样一种植物,树龄可达八千多年,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这比得上庄子笔下的“八千岁为春”的大椿了。但这些和日月星辰又没法比。
  琼瑶阿姨在《匆匆,太匆匆》中写过:“永恒的是日月星,人太脆弱了,不要企求永恒。”其实日月星也不是永恒的,比如太阳,也就还有50亿年的活头,现在也活了一半多啦。所以说永远长生不死,虽然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但是这恐怕只是梦想罢了。
  对于这一点,也是道家和道教的分歧之一。道教一口咬定人是可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不死,与天地同寿的。所以道教坚持不承认有生必有死这一观点,并且对《庄子》中的这部分内容加以“批驳”。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葛仙翁”葛洪了。葛洪为了让人们相信道教可以让人长生不死,不惜跳了出来,对庄子和老子都拍了几砖。对于老子,他当然不敢砸得太厉害,他只是说:“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有可承按者耳。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又况不及者乎!”意思说《老子》一书,首尾不能贯通,且“泛论较略”,读之不得要道,徒劳无益,还是直接读他葛仙翁的书好。
  而对庄子等则猛砸:“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章,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或复齐死生,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其寓言譬喻,犹有可采,以供给碎用,充御卒乏,至使末世利口之奸佞,无行之弊子,得以老庄为窟薮,不亦惜乎?”从这段话看出,《庄子》戳在他最痛的地方就是“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宣扬死生一齐的思想,这和“葛仙翁”所宣扬的神仙不死的思想是相抵牾的。长生不死是吸引达官贵人们信奉道教的一块广告牌,可以说是道教教众的衣食父母,是道教用来融资的根本。寻常的庸俗之人酒足饭饱后,哪里会花精神参悟道家的玄妙思想,就算想参悟,这些草包也没有那样聪明的脑子,什么都是最现成最简单的才感兴趣,直接来个仙丹一吃就长生不死当然最好,不能直接长生先壮壮阳也是好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所以道教的炼丹术、房中术等都发展出来了,这反而是道教主要的财务来源。葛仙翁为了招贵引资,当然不能承认庄子的“有生有死,悦生悦死”的思想了。就算他自己心里明白,庄子是对的,他也不能这样说,这就是道教和道家的区别吧。道教一有了组织,就有了花费,有了花费,就要搞钱嘛,就不能不迎合世俗。假设真有神仙世界,老子和庄子如果拿下葛仙翁算账,葛仙翁也会说:“兄弟说这些昧心话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也是为了天下众多道门的徒子徒孙的衣食着想啊……”
  3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齐物论》,意思是生的同时你过去的形态就死掉了,而死的时候,你新的形态又开始出生。在道家的思想里,天地万物是在不停地变化,人由生到死,不过是从一种形态变化到另一种形态罢了。道家将此称作:“物化”。庄子的《至乐》篇中有一段这样写:“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入于机,皆出于机。”
  这段说种子有水就生成水绵,在水和土之间就会变成青苔,在土堆上就是车前草,车前草如果得到粪土就变成乌足草,乌足草的根可以变为蛴螬,叶可以变成蝴蝶,蝴蝶不久化虫,生在灶下面……(中间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变来变去,笔者省略掉了,感兴趣自己看原文),腐朽的竹子会生青宁虫,青宁虫生成豹子,豹子生马,马生人,人又复归自然,万物都是出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这段文字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多数没有什么依据可言。除了“胡蝶胥也化而为虫”这个可信外,别的都不大对。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差。就我们现代科学所讲,也是生物由无机物进化而来,一种生物死亡后的物质往往成了其他生物的食物或养分,比如牛吃了草,草死掉了,但草却被牛吸收,成了牛身体的一部分,这不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一种形式吗?
  五代时有个得道之士叫谭峭,写过一本书叫《化书》,里面对“物化”的道理叙述很多,其中对生死一节是这样说的:“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
  谭峭虽是道士,但并不像葛仙翁那样睁眼说瞎话,他就认为生死只不过是自然变化中的一环:“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我们现代科学的认识,也是这样,试想倒退一百年,大家都在那里?那么再前进一百年,我们又都没有了,又跑到哪里去了呢。这短短的几十年是唯一的一次吗?生命绝对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生我之前谁是我,我生之后我是谁?”尽管科学现在已经这么发达,但依然没有办法给我们一个圆满透彻的答案。根据科学的说法,我们都是由各种叫做分子、原子的微粒组成的。那么几十亿年前,地球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炽热的星云在收缩凝聚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在哪里?浩渺星云中哪一些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是属于我的?可是现在,这些原本无生命的诸多微粒却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我们,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坐在电脑前听着音乐敲这些文字看这些文字。这些微粒原本在哪里?怎么样成就了现在的我们?每一天,有多少分子或原子随着食物、水、空气加入了我们的身体,又有多少分子或原子随着我们掉了的头发、皮屑、汗水和其他排泄物离我们而去?这其中的种种不能不说让我们觉得十分神秘和困惑。生命对我们真的只有一次吗?我们原本没有生命,几十年前没有我们。可现在我们却都是活生生的人。谁敢说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呢?宇宙的时间应该是无穷无尽的,没有理由经过无穷的时间后我们的生命不会再生,历史不会再重演。
  其实道家也是这样说的,生命,在自然界的无穷变化中,只是非常短暂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享受每一个过程,没有什么是可以牵挂、恐怖和坚持的。
  《神雕侠侣》第30回中写小龙女遇到一灯大师时,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一灯道:“倘若我师弟也不能救,那是大数使然。世上有的孩子生下来没多久便死了,小夫人嫁人之后方始不治,也不为夭。”……杨过睁大了眼睛望着一灯,心想:“龙儿能否治愈,尚在未定之天,你却不说一句安慰的言语。”(一灯是得道高僧,又见小龙女也是了达生死之人,所以这样说,杨过武功虽高,但在参悟生死方面,看来远不及幼年就学道的小龙女)
  小龙女淡淡一笑,道:“大师说得很是。”眼望大雪,淡淡地道:“这些雪花落下来,多么白,多么好看。过几天太阳出来,每一片雪花都变得无影无踪。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许许多多雪花,只不过已不是今年这些雪花罢了。”一灯点了点头,转头望着慈恩,道:“你懂么?”慈恩点了点头,心想日出雪消,冬天下雪,这些粗浅的道理有甚么不懂?(小龙女说的,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道家关于万物变化无穷的意思,一灯是佛家高僧,佛道两家往往是殊途同归,所以理解不难,而慈恩杨过就连门槛也没有摸到)
  杨过和小龙女本来心心相印,对方即是最隐晦的心意相互也均洞悉,但此刻她和一灯对答,自己却是隔了一层。似乎她和一灯相互知心,自己反而成了外人,这情境自与小龙女相爱以来从所未有,不由大感迷惘。(看来杨过在道学上的修为比较浅,怪不得获取了《九阴真经》后也没有大的进境)
  一灯从怀中取出一个鸡蛋,交给了小龙女,说道:“世上鸡先有呢,还是蛋先有?”这是个千古无人能解的难题。杨过心想:“当此生死关头,怎地问起这些不打紧的事来?”小龙女接过蛋来,原来是个磁蛋,但颜色形状无一不像。她微微一沉吟,已明其意,道:“蛋破生鸡,鸡大生蛋,既有其生,必有其死。”轻轻击碎蛋壳,滚出一颗丸药,金黄浑圆,便如蛋黄。一灯道:“快服下了。”小龙女心知此药贵重,于是放入口中嚼碎咽下。(小龙女说的“蛋破生鸡,鸡大生蛋,既有其生,必有其死”大致也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之类的意思吧。)从道家修为上来讲,勘破名利关,只是小休歇,勘破生死关,方是大休歇。放下名利容易,放下生死却难。但如果名利生死皆放下,那简直就是“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就此无牵无挂,才能真正达到逍遥而游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