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尧农村发现179年前清代民居|新房|房子

 昵称5136053 2015-06-09

原标题:隆尧农村发现179年前清代民居

彭村是邢台市隆尧县尹村镇的一个普通农村,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们逐渐离开过去的旧居,住上了新房。目前,在该村还保留着一处老房子,距今已经 100多年,虽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保存完整。据邢台历史学者刘顺超介绍,在平原地区能有这样的老民居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并且该民居体现了清末冀南民居的典型风格。

一座古屋住过七代人

该民居坐落在彭村村中偏东,四周的围墙由青砖砌成,房子高约3米,东西宽11米,南北长8米,和周围高大宽敞的房子比起来显得低矮而破败,但是却不失朴实和稳重。房屋的主人叫赵建英,今年已经59岁,自出生起,他就一直生活在这栋房子里。

走进院子里,北屋正面的外墙已经被熏黑,屋檐向前突出,门口有两根立柱,立柱下是圆形石墩,屋檐下的左侧是半人高的土墙。整个房子共分四间,屋顶由大梁、檩条、椽子构成,其中在山墙上靠近屋顶的位置还有“福”、“寿”、“禄”字样的砖雕。屋子正门的上方有一块砖上面写着“道光拾五年(1835年)立”等字样,赵建英告诉记者,这就是当时建房子时砌进去的,到现在已经179年了。

说起房子的历史,赵建英记得几个兄弟和父母都在这住,家里最多的时候有10口人,后来几个哥哥陆续成家立业,就搬出去过日子,他因为从小就有肺结核,这座老房子就留给了他一个人住。据他的先人告诉他,这个房子是他的祖辈赵四敬盖的。赵建英的侄子赵桂林说,“从赵四敬到我已经是第七代了,我小时候也在这儿住过,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跟父母搬出去了。这座老屋曾经生活过赵家七代子孙,如今仍然非常结实。”

百年老屋历经地震而幸存

从屋子外墙看,位于东侧的山墙出现过多道裂纹,现在已经修补,后山墙下半部分向外突出有十多厘米,即使这样,房屋依然稳固。“这些都是地震时留下的。”赵建英的哥哥赵建国回忆说,1966年隆尧发生强烈地震,虽然发生地震的地方距离彭村还有30多公里,但是这里也没幸免。“当时村里的房子倒了不少,这老房子也震得变形了,当时左右晃得裂缝有半米宽,但是后来又合上了,留下一些小缝隙。”赵建国说,墙的外边是砖,但在墙里面还有立柱,房子没倒可能跟这种结构有关系。

走进屋内,正对门口的是凹进墙内的神龛,东边有一间用墙隔开的耳房,用来放粮食和杂物,东墙上有一个小窗户,上面还有两扇木制的小门,南墙靠近门口的地方有个小型神龛。“这里应该是供奉灶神的,原来的老房子都是炕连灶,做饭取暖一举两得,现在应该是把炕和灶都拆了。”刘顺超指着南墙的神龛说。

体现清末冀南民居典型风格

赵建国说,在他的记忆中原来屋檐下还有雕花望板,不过随着风雨侵蚀都已经烂了。刘顺超告诉记者,整个房屋应该是表砖结构,即外面是青砖,里面是干土坯,并且是一立一卧的表砖结构,在当时只有家境殷实的农户才舍得用这种结构,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另外,东屋的窗户和木制门也是出于通风和保暖的考虑。

该民居屋顶为平顶,这也是冀南民居的一个特点,更适合农业生产,便于晾晒粮食。另外,在住所内设置多个神龛,因为古代人认为,屋内各个地方都有神居住,设置神龛为了在节日或者丰收之后祭祀之用。

刘顺超介绍,一些能够保存下来的老房子多见于山区,在平原地区目前保存完整的房子不多,这是因为平原地区相对于山区来说,经济条件要好,人们翻盖房屋的频率比山区要快。这座老屋的价值主要在于保存相对完整,另外体现了很多民俗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