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解读之十九--- 第十三章

 雪峰读书 2015-06-10
【原创】《道德经》解读之十九--- 第十三章 - 如水 - 如水 的博客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直译

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就会感到惊恐不安。执着自身就会忧患重重。

什么是宠辱若惊?把得宠视为荣耀的,把受辱视为卑下的。得宠则惊喜不安,受辱则惊恐不安,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之所以有忧患,是因为有自身的分别和执着,若是有没有了自身的分别和贪婪,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患的了。

以天下苍生得失为自身得失,天下可以交由这样的人来保管。

若是慈爱天下苍生就像是慈爱自身一样,天下苍生可以委托这样的人来管理

 

 二、解释

1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若可寄天下;若可托天下。若,则,就是,就会,这里作为副词。

2贵大患若身,即“贵身若大患”;

贵以身为天下,即“以身贵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即“以身爱天下”。

3.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吾有身,即我有身见、我见。吾无身,无我见,无我。

4. 寄天下,寄,寄存,保管。

 托天下,托,委托,托管,信托,(行政)管理。

【原创】《道德经》解读之十九--- 第十三章 - 如水 - 如水 的博客


      三、感悟

1. 悟道的关键在于静心,惟有让心静到了极点,才能契入大道,悟出宇宙人生的实相。其实佛教对于“静心”非常重视,“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静心为要”。

本章继续论述如何“静心”------宠辱不惊;无我;全心全意为众生;慈爱众生

 

  2. 一个人为什么会那么多的痛苦、烦恼、不安?就是因为有身见、有我见、有我慢、有自我。如果一个人能够体证“无我”,就是“及吾无身”,“无身”就是没有“身见”了,“自我”消失了,就会用“无我”的精神在起心动念行事,你的苦海自然会消失。佛教《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3.“贵以身为天下”的人,是把天下的众生当做自己,不会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所展现出来的一定是“无我”的人,他们忘却世事纷扰,心无杂念,安之若素,没有权钱诱惑和名利束缚,心灵像骏马自由驰骋草原,像白云悠然飘荡在蓝天。

 

 4. “爱以身为天下”的人,真正地全心全意地爱人民,这种爱不是“小我”的爱,不是自私的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爱。俯仰无愧于天,行止无愧于地。

《西夏咒》封底文字的最后两句话:“有大悲悯而无热恼;有大狂欢而无欲望”。

 

 5. “宠辱若惊”的人一定是心中有我的人,患得患失,惴惴不安,处于顺境沐浴阳光就喜形于色,欢天喜地,一旦遭逢挫折失败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而心中无我的人却淡定自若,磊落坦荡,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不忧不惧,不喜不悲,自然心平气和。

 

 6. “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

 【原创】《道德经》解读之十九--- 第十三章 - 如水 - 如水 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