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年《诗词世界》第十二期目录和卷首语

 田牧 2015-06-10

燃臂当炬·一路前行
卷首语
郭云

浅谈意与境之关系。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把意境的深远作为评价和衡量文学艺术创作的高下、工拙的关键。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诗话》就提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讲:“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引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意境》)所以诗人的创作无不在为意境而挖空心思。
所谓意境,孔子讲:“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都是对意境的阐述。通俗地讲,意境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之情相交融,经过诗人大脑加工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而这种艺术境界既不是原来意义的客体,亦不是纯主观抽象的论述。这就是我们说的意境。王国维称之为“境界”。它如同画家笔下的竹已不是眼前的竹,齐白石笔下的虾也不是眼下正在游动的虾。但他却给人一种身历其境之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欲取却不得,如猴子捞月,欲获而不成。清代王夫子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引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意境》)。又如同老子论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把道形象在比作容器与房子。他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些“有和无”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意境”很有帮助。
“意境”或“境界”是王国维诗学思想的核心,也是诗词创作的最高门槛。“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名句。”(王氏《人间词话》)一首好诗必定会给人一种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响”。当然意境并不是玄奥神秘不可达之极致。
一,注重“情与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使情景在离与合之间巧妙结合。即“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又“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二,“出与入”之辩证统一。意境来于自然又能在高于自然的基础上再现自然。这就要求诗人只有反复实践,只有精勤,在生活中提炼素材,方能有高格之作品。三,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处理好“隐与显”的关系。诗贵在委婉、含蓄。无论钢柔之美,还是悲喜之美,都不能过度隔与露。情不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景亦不能简单拍照下来。两者必须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顿与渐”的关系。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博见为馈贫之粮”,只有不断的素材之积累,反复思索,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古人这样例子很多。“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张衡研《京》而十年”(《文心雕龙·神思》),都是“顿与渐”的道理。
总之,“境界”即诗中之“象”非“妙悟”不成。情与景、意与境之间,不是简单的物理的拍照。它如同“空中之音”可听而不可触,又如一付中药,虽有一草一木之形,而却不是一草一木之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