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物性肝损害

 kyl01 2015-06-10

药物性肝损害

被浏览了次, 发表时间:2011-10-27 17:20:00

药物性肝损害,我们重视得够吗?

 

接受《国际肝病》记者采访

 

国际肝病:缪教授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目前DILI的流行病学情况

教授:所谓流行病学情况,就是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人群、年龄、性别的分布和发病比例的规律,发病的潜伏期、易发因素、加重因素等也都属于DILI流行病学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国在这方面的资料比较欠缺,今后需要各方面联合,进行补充。明确地说,我国这些方面的数据还不全面、准确或者不属于全国性的资料。举一个例子,有人在我国高级别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性的论文,涉及药物的流行病学数据,提示男性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大于女性,而这个报告结果恰恰与国外相反,国外的流行病资料显示女性药物性肝损害大于男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发现这项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住院病人,而实际情况是,住院的男性病人远远多于女性,那么男性用药人数一定多于女性,发生DILI的比例当然就高了,而从整个人群来看,结果未必如此。我就做过调查,发现门诊病人中,女性占55%左右,男性为45%左右,如果把住院病人与门诊病人加起来统计,仍然是女性就诊病人数远多于男性,也就可以认为女性病人吃药的机会远远大于男性。

 

国际肝病:由于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表现多样,对其诊断主要是临床推断或排除性诊断,因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会影响患者的及时治疗。那么临床上对于药物性肝损害存在哪些误区,进而影响疾病的诊断?

教授:第一点,我们应该对药物有全面认识。首先,我们在应用药物之前就应该了解药物的特性。不管是新上市还是上市比较久的药物,我们不仅要了解其疗效,更要了解其其不良反应。因为在很多药物不良反应中,可能半数左右是药物性肝损害。所以医生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了解所用药物导致的潜在肝损害。其次,我们要了解药物所导致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最后,最好能掌握药物导致肝损害的潜在机制。药物性肝损害包括直接毒性损伤,以及药物代谢酶活性下降和免疫损伤这两种间接损害。药物性肝损害的免疫损伤一般潜伏期较长,持续时间也较长;直接肝损伤较短,或者为一过性,有时会比较严重。第二点,为什么会出现药物性肝损害?之所以服药,那是一定有病的嘛!基础疾病的不同或严重程度不同,导致药物损害的情况当然不同。过去我们往往忽略这个问题,只认识到药物性肝损害,而没有考虑到原有的疾病。另一方面,不同的年龄、性别和疾病,不仅药物的疗效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性肝损害也存在差异。第三点,我们要指导病人用药。有些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或对疾病认识不足,当然也有些医生在下医嘱时并没有很好地指导病人用药。记得数年前有报道,一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就自行加大降糖药物的剂量,结果因严重低血糖而死亡。所以,医生要跟踪病人的用药情况,最大限度避免药物性损害。第四点,用药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很复杂,我们几乎无法预测。因此,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常常呼吁要简化用药,尽量避免多用药以防止包括药物性肝损害在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五点,用药前要考虑肝脏的情况。肝病病人的肝脏代谢功能下降,其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肝损害的严重程度也要更重。医生在用药之前,一定要考虑到以上五点,最大限度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国际肝病:由于不同人群对药物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临床上我们应该对哪些人群、哪些药物重点监测提高警惕,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教授:一般来说,药物在上市之前都会经过大量的动物试验,然后经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上市之前会掌握大部分的药物不良反应的信息并在说明书上注明。所以,在用药之前,首先要了解药物背景。第二,要根据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剂量,尤其有基础肝病和过敏性体质的人群。第三,特别注意儿童和老年人。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包括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儿童器官发育不全,药物代谢功能较差,所以,对于这些病人,我们要注意用药的剂量、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测频率。第四,如前面已经提到的,还要看疾病本身的情况。比如在肺结核病患者,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要比其他类型高得多。抗结核药物是要重点监测DILI的药物,其他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等,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还要特别提醒是,中药,无论是汤药还是成药,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损害,千万不可认为中药无害。

 

国际肝病: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对于慢性肝炎的患者来说,在治疗肝病或者其他合并疾病时,选择药物更加慎重,那么请您结合实际介绍一下我们如何规范用药,以最大限度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教授:这是很大的问题。我国的乙肝发病率很高,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乙肝和丙肝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我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肝炎患者的用药情况。就乙肝而言,第一,要分阶段注意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乙肝自然史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激活期、非活动期和再活动期。4个时期的用药有所不同,大多数耐受期患者肝脏功能正常,用药相对安全,但是恰恰在这个时期容易出问题,因为医患都有可能忽视病毒感染的存在;激活期病毒诱发免疫损伤导致肝脏损害,这时用药要特别小心。第二,抗病毒治疗对用药的影响。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病毒复制得到抑制,病人的肝功能逐渐恢复,这时候用药比较安全,与没有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有别。第三,要注意慢性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的用药情况。肝硬化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这两种患者的用药也是不同的。第三,注意肝衰竭患者的用药情况。任何病因导致的肝衰竭患者,用药要慎之又慎,因为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严重受损,慢性肝衰竭的病死率可超过40%!第三,还要注意肝癌患者的用药情况。无论切除或介入治疗肝癌,都会使肝功能严重受伤,因此用药也要谨慎。医生要全面考虑,谨慎用药,最大限度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第四,肝病的患者使用保肝降酶退黄药物时,要避免滥用,尤其要知道,即使是“保护”的药物,大多数也是要在肝脏代谢的,还是要增加肝脏负担的,而且多种药物一起进入体内,根本无法预测药物与药物、药物与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与代谢产物之间究竟会发生何种化学反应,更不知道化学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所以,我重申,用药,一定不是多多益善,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不少人会忽视。

来源:缪晓辉个人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