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概况 ----高殿清(2007.10.09是我记下的本文在网上的时间) 综 述 汉沽位于天津东部,西邻塘沽区,北连宁河县,东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接壤,南濒渤海湾。地理坐标为北纬39°7′40〃—39°19′56〃,东经117°7′40〃—118°3′35〃。辖区面积4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人。现行政区域内设有寨上、汉沽、河西、盐场4个街道办事处和营城、茶淀、大田、杨家泊4个镇。区中心距天津国际机场50公里,距天津港21公里,拥有海岸线32公里,东距唐山市曹妃甸和南堡35公里。蓟运河南北流经穿跨城区从北塘入海,境内全长21公里。京山铁路、唐津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山海关至广州高速公路由东自西跨越全区。按照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要建设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生态环境宜居、海滨休闲旅游度假区,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自然地理条件 汉沽为海积冲积平原,地势低平,起伏甚微,北部略高,南部略低。自然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7摄氏度,降水588.2毫米,年平均日照2998.8小时,太阳辐射量135.5千卡每平方厘米,居天津之首。蒸发量1742.6毫米,是降水量的296.3%。汉沽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有辽阔的浅海海域,水族生物种类繁多,有历史悠久的漕运古道,海淡水资源充沛,低平的地势,风劲雨稀的气候特点,渗透率低的土质,最适合盐业生产,这里有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盐场。自古以来就有盐鱼之利、舟楫之便、富甲一方的美誉。 历 史 沿 革 从汉代置灶煮盐开始,曾隶属渔阳郡雍奴县,北魏改属泉州县,唐属范阳节度使武清县,五代属幽都卢龙军香河县,金属中都路大兴府宝坻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属直隶省顺天府东路厅宁河县。汉沽于1948年12月14日解放,1949年3月设汉沽特别区、属冀东十五专属。同年10月撤区置镇,属河北省天津专署。1954年1月设汉沽市,为河北省辖市,由天津专署代管。1958年6月划归天津市设区。1959年1月将宁河县并入汉沽区,辖区面积达到1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划归河北省唐山市,复设汉沽市,并将宝坻县的林亭口、大钟庄两个公社及丰南县的高庄等5个自然村划入,隶属唐山专署。1961年6月与宁河县分置。1962年8月复归天津市,撤市设区。1970年将所辖的南堡盐场划归唐山市。 汉沽成陆年代 随着考古发掘和科学探测技术的发展,天津滨海地区的成陆问题已经不再是地质地理、历史学家争论的谜题。过去报端争论的泉州、雍奴古城今何在,早已划上句号。芦台在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年前33年)已经是一个人口密集的乡镇,称芦乡。汉代建制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可见芦台当时规模已十分可观。汉沽古代灶地在白庄和海辛庄一代,史书所言台南十里为盐场,是准确的。为了让读者了解汉沽地区不同区域的形成年代,特选辑了下面《<天津市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图>简介》和《汉沽成陆考》。 《天津市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图》简介 《天津市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图》是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以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队、河北省地矿局的调查结果及有关方面资料为基础,探清了包括汉沽在内的渤海沿岸海岸线变迁情况,使成陆问题不再是理论上争论的问题。按该图测标,东尹乡北部五村,在3000——3800年海岸线以北,清河农场、汉沽中心、后大坨至高庄一带,系2500年海岸线;茶淀是2000年海岸线与汉沽中心2500年海岸线对接;原区委党校是1300年海岸线端头,看来古代是海口地带;蛏头沽、蔡家堡、大神堂、涧河为700年海岸线;南堡盐场的黑沿子、尖坨子为200年海岸线。 汉沽成陆考 汉沽成陆年代,这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已经不是一个谜。我们根据地质钻探、航空遥感、贝壳堤勘察、考古研究资料撰写本文,供读者及有关单位参考。 汉沽地区的地质 汉沽位于天津东部,介于津唐之间。据区内七口钻井钻探和科学测试,其位置在华北地台东部断陷盆地边缘,渤海盆地的西岸,处在黄骅坳陷中的北端。其地貌类型具有从海积冲积平原、海积平原到潮间带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地貌分布带规律,也就是在第四纪初期构造坳陷基础上形成的报复型堆积平原。这个堆积平原是由400米厚的松散堆积物,随着新构造运动的下沉活动,由河流从周围隆起区冲带泥沙,湖积冲积为主,后期为陆海交互堆积形式充填而成。因此,汉沽区地貌成因类型:东尹一带为冲积—海积型;看才庄、高庄一带为沼泽沉积型;杨家泊一带为河流决口型;蓟运河两岸为冲积型;中部、东部为海积型及泻湖沉积型。 据鉴定:东尹一带为亚粘土和亚砂土;大田一带为淤泥质粘土;汉沽、寨上和茶淀一带为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和亚粘土;营城一带为淤泥和淤泥质砂土;蔡家堡和双桥一带为淤泥质粘土和粉砂。从上述地质分析看,汉沽区的北部和西部为冲积海积平原,东北、东部和东南为海积平原,其黄土厚达1—2.4米,沿海为潮间带。其形成年代跨度约在五千年到五百年之间,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将在分析古代海岸线时具体说明其成陆年代。 汉沽境内的牡蛎堆积 牡蛎,俗称“千层蛤”,它是浅海或潮间带生长的贝壳动物,其生活习性与蚶、蛤等不同,它更喜爱河口及滨海泻湖的淤泥质滩地繁殖,要求水质较清。因此,只有海岸线较长时间稳定时,在入海的河口三角洲处,牡蛎才能大量自行繁殖,形成堆积层。在汉沽区蓟运河沿岸,尤其在大田、茶淀南、五七村南三处发现明显的牡蛎堆积,大的牡蛎长达30多公分,蓟运河是一个古老的河流,它自北向南纵贯汉沽区,三处牡蛎堆积自北而南,明显标志着古海岸线不同时代的变迁。而在五七村牡蛎堆积的南部数华里远的蛏头沽和北塘是第一道贝壳堤,这已考证是公元1048年(宋庆历8年),黄河改道携带泥砂由这里入海冲积而成的海岸线,稳定至今,在形成年代上也早于第一道贝壳堤。 海岸线的变迁 古代渤海西部海岸线,经过二十多年考古,地质、地理学界艰苦细致的勘察、钻探和挖掘,已经基本搞清了古代海岸线的变迁情况,当地也确定了汉沽境内海岸线的走向,因而成陆年代已不是一个谜。现根据《天津市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图》和有关考古发掘资料编绘了《汉沽地区海岸线变迁示意图》,并分析说明汉沽地区古海岸线的变迁情况。 第⑤道海岸线,从巨葛庄经张贵庄、东堤头、潘庄、表口、南涧沽到汉沽的东尹和丰南县的老铺,形成于3000至3800年之间。据考古专家研究,宁河县董庄南部的牡蛎堆积,已有5280年的历史。这说明,位于这道海岸线北部东尹、辛庄、西庄坨的成陆年代也在5000年左右,因这些村的位置与董庄牡蛎堆积大致相同。 第④道海岸线从军粮城经白沙岭、淮淀、清河农场、后沽、西李自沽、汉沽南、思家坨、前大坨、高庄与老铺重合,它形成于2500年以前,即春秋晚期。区中心的汉沽、思家坨及东尹的南部、大田、后沽和双桥的北部都是在这时期成陆。这一片陆地的成因,主要是3400年前古黄河决溢由宁河县的表口和芦台一带入海挟带泥沙冲积而成,于公元前602年黄河南迁,汉沽大部分地区遂成陆地。 第③道海岸线自白沙岭,经清河农场、茶淀、营城、寨上到双桥东北部与第④道海岸线重合,它形成于2000年以前。 第②道海岸线形成于1300年以前,自南郊区葛沽,经宁车沽、汉沽党校,到前大坨与第③道海岸线重合。 第①道海岸线即《汉沽境内的贝壳堤》指出的第一道贝壳堤,从北塘经蛏头沽到大神堂的现代海岸线,形成约700年。 综上所述,汉沽中心位置和东部、西部,成陆在两千年以上,因而秦汉成陆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有关汉代小盐河的传说并非子虚乌有。 附:汉沽中心街钻探资料 难得的地下资料 1982年1月19日,政府接到区统建办公室负责同志报告:汉沽建筑公司在中心街施工挖化粪池时,当挖到3米深处发现古房屋的旧址,挖出了一些青砖,发现了土炕和炕坯。经了解,汉沽一街(中心街)原震毁的废墟全部清除,怎么会在3米下发现民房遗迹呢?是否古汉沽庄以前曾有居人村落?带着这个谜,相关同志走访了施工人员,详细察看了部分地质钻探资料。现抄录部分公诸如下: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查) 工程名称:宿舍 工程地点:汉沽南街勘察第81——1242号 天津市工程地质处 1981年11月18日——23日,进行详细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发现人工填土层QmL厚度为2.4——5.30米,底标高为0.10——2.20M,岩性由杂土素填土组成,颜色黄褐色、灰褐色、灰杂色、灰黑色、黑色,含云母、铁质、砖头、有机质、腐植质等,呈可塑、软塑、松散状态,属于高、中等压缩性土层,在素填土中含有大块砖头,此层土极不均匀,在同一标高下强度差异较大。 古代汉沽庄的中心就是中心街和南街,震前房屋建筑稠密,崔氏祠堂就建在南街。该地标高平均在6米左右,这次大面积的勘探深度达8米,从底部土质情况分析,在成庄之前曾有聚落。这个发现对研究汉沽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殿清) 历史悠久的盐业文化 汉沽盐始于西汉 有史记载的“芦台场”始于后唐同光年间,这是以“场”的管理建制出现在史书上最悠久的盐场。但汉沽盐的生产早在后唐一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形成规模。当时管理灶户的单位不是“场”,称“大富牢”。汉朝为加强盐业生产管理,在渤海湾西岸的章武县和泉州县都设有盐官,专门管理盐业的生产和税收,“大富牢”就是管理灶户的单位。汉沽滨海当时属泉州县。西汉灶户生产盐不是用铁锅煎煮,而是用陶器,称“大富牢罂”,由官家统一发给。 《魏书?食货志》记载,东汉“幽州置灶一百八十。”汉代渤海产盐区主要是沧州、瀛洲、青州和幽州。瀛洲即今河间,幽州治所在北京,所谓幽州盐灶就是芦台南部滨海地带的汉沽产盐区。芦台出土的铭文砖曰“竟宁元年,太岁在戊子,卢乡刘吉造。”可见,在公元前33年芦台已称为管辖里、亭的乡镇,汉代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铭文砖的出土,证明了当时芦台经济靠滨海盐业有了发展,而且文化氛围也日渐浓厚。从出土资料看,宁河县出土了印有“大富牢罂”戳记的陶瓮残片。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大富牢罂”就是榷盐官家发给煮盐灶户的器物。那时为什么不用铁器煮盐?《史记?平准书》记:“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富牢”就是汉代管理盐斤生产的盐场。“牢”当“廪”解,也就是仓储的意思。灶户开始也不叫灶户,有称海边“炊子”的,但汉代曾称亭户,亭为封建建制,灶户在亭的管理下,后来成为灶户。“这些人身份极不自由,役作甚苦。”(《隋唐五代史纲》335页)随着汉沽盐业的发展而出现了曹操开凿小盐河漕运原盐,标志着汉代的盐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 (高殿清)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海盐盐场 五代十国,出现了中国最黑暗的历史时期。在群雄争霸、疆域分割,人民惨遭战争涂炭的混乱时期,出现了“芦台场”,这就是长芦汉沽盐场的前身。在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赵德钧为芦台镇守使建场,算起来距今已有1082年的历史,这是中国有史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海盐盐场。 其实早在汉代芦台就是产盐的滨海灶地。那时管制灶户生产都在台南的汉沽一带。在海辛庄附近原有毛家灶、尹家灶等古老的煎盐地,到清初只有煎盐的锅痕可辨。一条运盐的小河,从双桥村西北的张家码头,经汉沽庄北,漕运原盐直达蓟运河。因此,汉沽的别名也称“小盐河”。在后唐五代这个混乱时期,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国家严格管理和控制的盐业生产也不例外。在这个乱世断绝盐业生产是正常的,但人民的生活是离不开盐的,断产以后,只有芦台建于五代后期的盐母庙碑记可以证实当时的情况。 《芦台盐母庙碑记》最早期的文字资料已不可查考,现载入《宁河县志》的碑文,只有元朝的平州路廉访使赵铸《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记》、元朝翰林院直学士高鸣《兴宝圣母庙记》和明朝青州分司同知陈九功《复修兴宝神祠记》,其中赵铸的碑记作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这个时期,正是芦台场经过辽金两朝的鼎盛发展期,元朝政府非常重视盐业生产,从上到下,管理盐的官员的品秩都是三品至五品。赵铸的碑记有“盐母兴宝”的神话传说,说明了盐母庙的来历。 所谓“圣母”显灵点化,台南十里,海水经日晒结盐的自然现象,就是明清以来的滩晒。清朝初年,汉沽庄崔周田大面积首开双桥滩,这是有史记载的。随着朝代更迭,古滩田遗留下来的很少。从史料考查,清朝初年保存到现在的滩田还能找到,那就是长芦汉沽盐场的112号滩,原名叫东小滩,这里原来有一个村叫“东小村”,1976年震废。这副滩田二千三百四十公亩,几经转手滩主。雍正八年(1730年),由滩主李壁之卖给李懋田。(据《汉沽盐场滩名录》)后唐赵德钧所建的芦台场,大部分时间是在契丹、辽、金国的管辖下。在此之前,契丹人经常犯界抢掠食盐和粮食,盐业生产失于管理。后唐芦台场的管理制度沿用汉代延续下来的盐法制度。从北魏设置长芦都转运使司开始,一般都是朝中三品官员司理盐运。芦台场初建时的仓储在蓟运河上游新仓镇(今宝坻县城),可以说芦台场是宝坻置县的摇篮。 唐代的制盐方法,都是历史沿袭下来灶户煎煮法。多数是用芦苇草、大锅熬制。芦苇是蓟运下游沿岸的特产,每到秋冬,灶民都樵采芦苇备用煮盐。灶户之名从汉代就有。历代盐法对灶民管理极为严苛。后唐乱世,盐法更严厉。“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定盐法:‘刮盐煎盐,不及斤两并处极刑’,‘三斤以上至五斤买卖人各徒二年。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杖二十、处死’。”(据《长芦盐志》) “周广顺元年(951年)九月,诏改盐法,凡犯五斤以上者处死,煎咸盐犯一斤以上者处死。”周广顺二年(952年)九月又颁布新的盐法,“所犯一斤以下至一两,杖八十,配役;五斤以下一斤以上,徒三年,配役;五斤以上,并决杖一顿,处死。”(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这里斤两限制,系指私自制盐、盗运和买卖交易等。随着滩晒的发展,到清朝末期,就基本废弃锅煮制盐。后唐芦台场的位置在芦台镇南部是肯定的,但其范围无法考证。芦台场始于五代而盛于辽金,场公署一直在芦台镇。有史料记载:“蒙古太宗三年(1231年)后,制盐地南移汉沽。1913年盐署由宁河县芦台镇移驻汉沽。”(《长芦盐志》)在清朝末年,芦台场的范围有了明确的标注。“芦台场东南滨海,东到斗沽(今汉沽农场),西南迄军粮城,面积约二百二十平方里,有滩地二百二十三副,运盐沟三道。场公署原设在宁河县芦台镇,民国二年(1913年)移至宁河县盐坨附近的寨上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二十六辑) 后唐五代乱世,是分裂的时代。由于长期剧烈的争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但也不是没有光明的地方,随着剧烈的兴废过程,总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在战乱中诞生的芦台场,在北方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后唐、契丹还是辽、金、北宋,在统一的过程中谁都重视垄断和发展盐斤之利。赵德钧为芦台军镇使期间,因建芦台场和设置榷盐院的功德,人民为他立祠,以昭后人。德钧庙其实在清朝末期就已湮废。盐为国之大宝,利益巨大,历朝历代都重视它。创办盐场的赵德钧庙被后人冷落了,香火断绝,而一个神话传说的盐母庙,却香火鼎盛,这说明神话传说在民间的影响。设想,如果赵德钧不是以投降契丹而结束他的生涯,也不会在这么短的历史过程中就被世人所冷落。其实,古人早就质疑不该把他列入县志名宦首位,认为是编撰《宁河县志》考核不详造成的。“德钧胡为者,跋扈陆且梁。奉王既失节,虐民犹多殃。县志首名宦,考核太弗祥。”(据《宁河县志》题咏)可见他投敌变节的行为,早已遭到后人痛齿。 (高殿清) “小盐河”——汉沽的发祥地 天津市首次地名普查验收阶段,有关专门工作者和专家曾对汉沽地名的来历、含义进行过认真的考证,认为它与营城、寨上等同属于有史记载的传说地名,确认它是以朝代和水为名的古地名,这是按照传说地名的历史规律确认的科学含义。其主要依据是: ——《宁河县志》记载:“小盐河,即汉沽也。自潮河(今蓟运河)汉沽庄北,东达尹家灶、毛家灶、张家码头诸古煎盐处,上梁赤色,锅痕犹存。星相家往往误指为有生气。父老云,潮河即曹孟德凿潞水通泉州渠,以入海者也。汉时,官给盐船自潮河运入,而盐自小河运出,汉无漕运,即潮河亦利运盐耳。”这里记载的是父老们的传说,反映了公元206年曹操征讨辽西乌桓的战争期间,开渠运盐的历史事件。汉沽的前身名叫“小盐河”这是无疑了。为什么改成汉沽?因为古代的小河习惯称为沽,大河称为水。传说中汉代开挖的小河,就成为以朝代和水为名地名——“汉沽”,其含义就是由朝代和水而得名的地名。在全国的地名中,因民间传说而得名的甚多,这类地名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地名产生时期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宁河县志》记载了一首署名前人的记事诗:《储粮城》,也记述了曹孟德征讨乌桓之役,在宁河镇储存粮饷和开凿平虏渠、泉州渠的史事。“今者宁河县,古之储粮城。储粮自何代?魏武纪分明、桓桓曹孟德,塌顿将组征。二渠启开凿,汛海来香粳。南以沂滹沱,军粮犹留名。其北达泉州,储此给厥兵。”这是歌颂曹操统一北方,征讨塌顿(乌桓贵族首领)武功的记事诗。平虏、泉州二渠开凿主要是运送南方来的粳米,存储在宁河镇,古代叫梁城、军粮城。与天津市东郊区军粮城,属异地同名,《畿辅通志》将其混淆为一,曾以讹传讹。 ——通过正史考证,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利用辽西乌桓作乱边疆,“公将征之,凿渠,自滹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据《三国志选注》有关地名解释,其泉州就是古代的武清,汉沽、宁河、宝坻当时均属泉州所辖。泉州渠上称潞河,即今天津市区一带的海河。汉、唐时期蓟运河名为鲍丘水。下游仍然是古鲍丘水的入海故道。平虏渠的呼沲、泒水,就是今天的滹沱河和沙河,通入清河,也在天津入海。正史与方志记载是一致的,证明民间父老的传说并非虚构。 ——通过考古印证。汉沽北距芦台镇直线距离十余华里,后唐时期形成规模的芦台盐场,就在台南十里的汉沽,芦台附近及宁河县境内出土的大量秦、汉及战国时期文物古迹,证明汉沽在汉代已经成陆。 综上所述,从传说、野史、正史、考古等不同角度对汉沽地名的含义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考证。结论可以说,小盐河——汉沽,这是伴随着盐业发展史而形成的古地名,它记载了汉代开凿小河(古称沽)的史事,是以朝代和水为名的地名。另外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杨平同志曾撰写《七十二沽考》,他以《畿辅通志》为基础,错将汉沽写成韩沽,后来,杨平同志复信认为《畿辅通志》有以讹传讹的地方,地名应该以县志为准。所以,在确认汉沽名称含义时,已注意排除讹化名称的干扰。从上述这些考证工作可以看出,汉代的“小盐河”就是汉沽的别称。 (高殿清) 汉沽盐是宝坻置县的摇篮 汉沽是古代宝坻县的滨海盐区,著名的芦台玉砂是宝坻县名的摇篮。所以汉沽同宝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汉沽又名“小盐河”,有一千余年文字记载的盐业发展史。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建立的芦台场,就是今天的长芦汉沽盐场。在此之前,相传东汉公元206年曹操征讨辽西乌桓的战争中,曾开凿小盐河,运输官盐。所以说“小盐河”,源远流长,它是具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宝坻县的摇篮。 宝坻城关,在后唐同光年间本是新仓镇,汉沽盐通过蓟运河运到那里贮存,然后再销放各地。因为海盐集散,使新仓镇成为京东第一重镇。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金朝世宗皇帝自燕京(今北京)东巡新仓镇,见此地人烟繁庶,“遂命于此置县”。次年“有司承命,析香河偏东闾万五千家为县”。“谓盐乃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义,命之曰宝坻,列为上县,著于版籍。”古代称盐为国之大宝,“坻”是“坻京”一词的简用,苏东坡在形容谷物收获时云:“行矣云成稼,岁终贮坻京”。喻值收获堆积如山,无以数计。宝坻之名形象地概括了当时新仓盐产的丰盛,也反应了海盐是当时置县的主要条件和经济命脉。自清雍正九年(1731年)宝坻宁河分置,宝坻不再有盐场,但宝坻之名,真实地记载了海盐发展的历史,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最早的盐坨地——张家码头 张家码头与毛家灶、尹家灶均为古代煎盐、储盐和运盐旧址。张家码头在汉沽盐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张家码头曾名张家马头。它在汉沽区中南部,汉南路张家码头桥南和桥西,汉沽盐场三分场三工区西北侧,原属芦台场盐坨地。后唐同光年间,张家码头是芦台场煎灶地之一。元代后期,建官盐坨地存储白盐,兼煎盐生产,明末清初,张家码头盐坨可存储白盐45万包(约7万吨)。白盐由古蓟运河运往芦台。所谓张家码头,就是由张姓看管盐坨和负责装卸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长芦商人雇巡役驻张家码头看守盐坨,以防偷扒,始设缉私军事防务。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寨上庄建官盐坨地三个,致使张家码头盐坨存盐量大大减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设岗立卡,由清兵8人和县役4人驻守,初步形成专门缉私机构。清末,张家码头盐坨裁废,改建缉私军事点。 1913年,长芦缉私营在张家码头设岗卡,称五棚。1915年,在此设汉沽虾油酱硝卤税总局张家码头分卡(后改收税查验分局)。1928年,驻缉私大队第二中队。1934年,驻税警第二分区区部,辖警兵130余人。“七七”事变后,驻盐警中队,辖盐警140人,同时建芦台场署场务所。1946年,仍驻一个中队,建有砖木结构平房10数间及碉堡等。汉沽解放前夕,集结盐警数百人,后弃地向塘沽逃窜。建国后,营房等全部拆除,其后在盐田改造中逐渐被占用。1976年地震后,已成为汉沽盐场滩田的大汪子。但张家码头在汉沽盐场史上曾有过一页是不能忘记的。 盐母神话产生的时代背景 唐朝末年,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群雄争霸的分裂局面。这是继唐代“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继续和发展,出现了中国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五代系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代都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带。十国系指前蜀、后蜀、吴、南唐、闽、楚、南汉、荆南、吴越和北汉。除北汉之外,其余九国都集中在南方。当时的战乱主要集中在北方。以朱温(全忠)为首的后梁和以李克用为首的后唐,是雄踞北方的两大军事集团,他们都迷信武力,视人民生命如草芥,在战场争雄长达四十多年,其残暴程度为历史之最。北方幽州地区,陷于连绵战祸,加之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父子的暴政,还有北方外族契丹的不断骚扰抢掠,使人民惨遭战乱涂炭,苦不堪言。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芦台作为北方的边陲海防重镇,其军事地位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在五代残唐的乱世之秋,这里经历的战乱颇多,在众多历史典籍中都留下了“千古雄镇”战乱烽烟的墨迹。 特别是刘守光因夺父妾而发生的父子之战,以及刘守光与刘守文的兄弟相残,曾使幽燕地区百里绝人迹。这样的乱世,史学家惊呼,这是“家不家、国不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世道。在这乱世之秋,盐的生产受到破坏,贸易中断,濒海煮盐的灶户因战乱而走死逃亡,连煮盐的生产技术都断代了,所以才出现了“五代战乱,盐绝岁余”的说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盐母显灵、教人刮土煮盐之法的传说。 盐母神话开创盐文化之先河 五代战乱,幽州地区傍海煮盐的灶户,走死逃亡,不仅“盐绝岁久”,就连生产盐的技术也断代了。元代赵铸的碑记和明代陈九功的碑记,都详细记载了盐母神话的起源。证明盐母神话及盐母庙始于五代。盐母显灵共有两次,第一次是五代战乱之时,芦台忽然有一位外来的老大娘,教人们刮土煮盐,不几天这个老大娘不见了,于是人们认为这是神仙点化,一致倡导为盐母立庙。第二次是历经后唐和辽、金三朝之后,汉沽盐业由初兴到鼎盛,由灶煎到开始向滩晒的转折时期,元朝平州路廉访使赵铸,来芦台到盐母庙祈祷,第二天黎明有人告诉他“台南十里,皎白如春雪者十数顷,其厚寸余,迫而视之,则盐也。”此传说是盐母第二次显灵,指点人们认识海水经日晒结盐的自然现象,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盐母显圣、易煎为晒。”经元末明初的战乱,芦台盐母庙几乎湮废。明朝青州分司同知陈九功,初到芦台盐区察访。当时他见到的是盐母庙的庙基,经询问才知是盐母庙,当地人竟介绍错了,说是“盐公”庙。他从废墟中发现了元朝赵铸的庙记碑文才知是“盐母”庙,认为官不可无舍,神不可无居所,于是倡捐重修盐母庙。就在建庙竣工并由陈九功作文祭祀于祠的时候,奇迹出现了,骤然下起大雨,盐被浸,盐民都相拥而归。次日雨停天晴,池中海水都凝成盐,众人都不知盐从何来,说是陈九功修庙而使盐母受到感动。从明代的碑文中可知,当时海盐滩晒是伴随灶煎而并存的。盐母庙于五代始建于芦台、清嘉庆戊辰年再建于汉沽寨上。这是天津特有的庙宇,而盐母则是天津独有的地方神。 (高殿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