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论集萃:笔墨技法,熟而后巧

 汉青的马甲 2015-06-10


《技法》

书论集萃

中国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繁育,现已非常成熟,形成了各式各样,各大派系,各种形体的书法,主要的分法大家常见的就是颜,柳,欧,赵。按书体的不同,可分为篆、隶、楷、行、草四大类。书法是我国传统的汉字艺术,是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神意的艺术,释放心情。



隶书

隶书是一种扁阔形横向发展的书体,远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有了。它与古代作为书写用的竹简有关,为了节约竹简狭长的书写面和运笔的便捷,变篆书纵势为横势,并增加了挑捺,形成八分相背之势。汉以前这种书体是作为篆书的辅佐之书,多用于市井、边戍、徒隶之牒,故有隶书、八分、佐书之称。


隶书的点画书写要诀为:'横平竖直,左折右波;蚕头雁尾,蚕无二设,雁不双飞。'其主要笔画的书写技法是:

1、平画:隶书的平画与篆书的横画稍有不同,它除了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以外,还有'蚕头雁尾'的波发之笔(亦称横捺)。其书写要领是:

①起笔回锋下垂形成蚕头之势。

②顺势右行。

③尽量铺毫,极力波发,提空回收,形成'雁尾'之势。

2、直画:直画与篆书写法基本相同。然篆书多圆势,而隶书方圆并用。

3、挑画:就是折笔。挑有二法,主要在收笔处,一为出锋,二为回锋。出锋稍短之挑,即为竖钩。此二法为:

①出锋。

第一,起笔回锋成反扭之势。

第二,顺势而下。

第三,尽力铺毫左行而推笔。

第四,将锋拎中,反扭上挑出锋,提空收笔。

②回锋。

此种挑法的第一,二,三步同出锋挑法,第四步是提空收笔改为回锋收笔即可。

4、捺画:捺与平画的波,写法略同。主要方法是:

①起笔回锋下垂形成蚕头反扭之势。

②顺势下行。

③尽量铺毫,极力波发,提空回收。

隶书有挑捺波发故中宫宜紧凑,不同于篆书是一笔书,宜匀净流通。学隶书宜学汉隶,魏晋以下不如汉隶久远,时代风格无汉隶强烈。汉隶有写在竹木筒上的墨迹和碑刻两大类,其中风格多样,如《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等。

1

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

----唐.欧阳旬《用笔论》

2

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

----沈括《梦溪笔谈》

3

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唐.卢携《临池诀》

4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清.冯武《书法正传》

5

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

----元.解缙《春雨杂述》

6

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7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8

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

----唐.林蕴《拨镫序》

9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0

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11

心,帅也,副毫,卒徒也。

----清.刘熙载《艺概》

12

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明.丰坊《书诀》

13

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 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黄庭坚《论书》

14

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

----元.郑铄《衍极并注》

15

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明.丰坊《书诀》

16

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

----清.梁献《执笔论》

17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

----东晋.卫铄《笔阵图》

18

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唐.卢携《临池诀》

19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

20

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五代.李煜《书述》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或真书,是从隶书蜕变而来的。据记载,最早的正书家是东汉的王次仲,而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正书是汉末魏初时钟繇所书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魏晋六朝的正书古朴自在,称为魏碑。至隋唐而渐趋整饰,臻于成熟,所以又叫唐楷。


正书的笔势比篆隶较为复杂,唐·韩方明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此处所说的'隶'是指正书而言,也就是说八法与正书同时诞生。所谓八法,就是正书的点、横、撇、捺、竖、钩、挑、折等点画的八种写法。


21

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

----宋.姜夔《续书谱》

22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需飞提,用笔轻处正需实按,始免堕飘二病。

----清.刘颐载《艺概》

23

用笔须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

----唐.虞世南《笔髓论》

24

要巧拙互用,巧则灵便,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25

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26

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

27

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权全。次实指,制实则筋力平均。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宜。

----唐.李世民《笔法诀》

28

思翁言:坡公所书《赤壁赋》全用正锋,欲透纸背,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传。此皆用墨到极微妙地位,亦书家莫传之秘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29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

30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

31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

32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

33

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4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

35

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6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37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

38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39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

40

古人作大字常藏锋用力,故其字画从颠到末,少有枯燥处。今往往多以燥理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书者所贵,惟斜拂及挚笔令轻处,然后有此,所谓侧笔取妍,正蹈书法之所忌也。

----南宋.陈僬《负喧野录》

行书

行书始于汉末,是正书较为连草的一种写法。我们从东晋时代的王羲之《兰亭叙》等作品中即可领略到,所谓风行雨散、润色花开、不急不缓,最为流便的一种书体典型就是行书。它较正书流动,连笔较多;较草书规正,是介乎于正、草之间的一种书体,故叫做'行书'。


行书的写法与正书基本相同,由于较正书写得快速,故点画之间的牵丝往往流露于纸面。收笔和起笔处往往相连不断,是至今尚十分流行的一种书体。行书近于正者称为'行楷',近于草者称为'行草'。


41

董文敏谓:书家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

----清.梁章距《学字》

42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43

笔在指间常欲其灵活,故能换笔。如遇转折处,不能换笔,势必生扭硬掣而过。其画必成侧锋,必成扁形。试观怀素草书,如惊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铁丝一团,绝无偏侧。又观鲁公争座位贴,满纸皆成圆形,无一侧锋。古人云,鲁公皆用圈笔,实皆用换笔也。

----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44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45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46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清.笪重光《书筏》

47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48

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

----宋.李弥孙《筠溪集》

49

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50

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51

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52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53

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54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55

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

56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57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

----清.刘熙载《艺概》

58

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为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勿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盖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宋.姜夔《续书谱》

59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60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速者无之。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

----清.刘熙载《艺概》

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行草、大草(狂草)数种。章草从隶书蜕化而来,是隶书的草写法,故亦称'散隶',是草书中最早的一种。今草的笔法与正行相同,只是省去挑和捺的笔势,增加物定的偏旁,删繁就简,接续连绵。行草是草书之近于行者。大草又名狂草,较一般草书更为狂放。草书虽极草率,而规范严谨,都有一定的写法,俗话'草书出格,神仙不识'正是此意。故必须熟闇草法,不可随所欲。


61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62

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蕴《拔镫序》

63

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

64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

65

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66

徐公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捷,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67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

68

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69

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画筌》

70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71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72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

73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74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黑有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

----清.笪重光《书筏》

75

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

----清.王淑《论书滕语》

76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77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

78

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

----宋.姜夔《续书谱》

79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80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81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猗正。

----清.笪重光《书筏》

82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

----宋.姜夔《续书谱》

83

划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84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奈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一呼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

----清.笪重光《书筏》

85

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字,有牵引下自,咋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行,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在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宋.姜夔《续书谱》

86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

----清.笪重光《书筏》

87

作字如应对宾客。一堂之上,宾客满座,左右照应,宾客不觉其寂,主不失之懈。作书不能笔笔周到,笔笔有起讫,顿挫,滑过,如对宾客之失其照顾也。所云笔笔有送到,亦即此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88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END —

本文由 ? 书法第一网 微信原创发布
总编微信:11660975
(←长按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