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春树破解(催眠六大误区)

 中外比上 2015-06-11

马春树破解(催眠六大误区)

2015-06-06 马春树 杨勇

我们认为最简单的路往往最困难。我们建立这种负面联系之后,这个人对烟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以至于身处有烟的环境里就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于对抽烟的人产生强烈的反感。这可能会制造他的工作矛盾,这在戒烟之前的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

被采访者:马春树博士
采访者:《科学探险》杂志



问题一、催眠师进行催眠诱导之前,必须展开数次催眠前晤谈(Pre-talk)以取信于来访者,与来访者建立和谐的催眠关系,大有信则灵之感。这真的是由于信仰吗?

马春树:
催眠前的会谈如果说成是取信于来访者,不如理解成打消来访者的疑虑以及对催眠可能存在的一些误解。来访者对催眠可能持有的观念是——失去控制,来到这里后受制于人,失去记忆,被窥探隐私。这些都是对催眠的误解,pre-talk的主要意义在于消除误解。带着这些误解,来访者会有害怕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驱使下很难完成高质量的治疗,所以催眠前的会谈很重要。

催眠状态确实存在,但不是由催眠师制造出来的。催眠状态是每个人每天都正常经历的。一个人在一天之内会有好几次明显的催眠状态。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脑中却想象着下午去公园里和女朋友散步。至于讲台上的老师说什么,他听得见却不知道
什么。再比如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准备休息,在睡着之前的那一状态,你可以听见周围电视的声音,也许有人走来走去,你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还没有入睡,但对这些都不做任何反应。这种似睡非睡的状态可以称为催眠状态。驾驶也是明显的催眠状态的例子,当我们开车在路上时,头脑中想着今天的工作安排,不知不觉就到了单位。这是在潜意识的主导下,其实是潜意识在开车。所以催眠状态并不是超乎正常状态的一种,而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状态。潜意识在比较开放的状态下,打开了与无意识的门,此时潜意识对于积极的暗示更容易接受。

催眠师希望能够通过人工诱导,引发这种状态,然后给出合理的、积极的暗示,使得他的行为做出积极的转变。这就是催眠治疗,是一种自然状态,而不是任何超自然的事情。催眠两个字本身会给它带来造成误解的意义,但是因为沿用的时间太久而这么用下来了,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词语可以替代了。




、您认为人人都可以被催眠吗?为什么?

马春树:如果我们用一种给出暗示的方法,那么接受这种方法的人会有差异,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暗示感受性。这种差别的表现正是要求催眠师根据不同人接受信息的方式,量体裁衣地给出适当的催眠暗示来诱导,于是每个人的诱导方式都需要调整,有所差异。因此,不仅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而且当我们发现来访者对催眠产生阻抗时,我们就会知道这可能就是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处理和管理这种阻抗(冲突的学名叫阻抗——这种阻抗的出现反映出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利用阻抗开展工作时,其实就是在对来访者进行治疗了。

、目前国内一些催眠从业人员对催眠戒烟戒酒治疗,存在哪些错误的治疗方法?您又是如何操作的?

马春树:现在很多催眠师学到的是催眠而不是治疗,很多治疗的方式是想当然。我认为“OK”的创造性思考,动用了他自己的无意识去创造方法,这种想法非常可爱,但却充满风险,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经过验证。更大的风险在于一些培训之中,培训师鼓励学员自己创造疗法,教授治疗师跟着感觉走,这些都存在很大风险。
对于戒烟来说,很多人认为非常简单,让吸烟的人感觉不好就行了啊?听起来很合理,是想当然的事,但实在不然。这种方法早有人尝试过,却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戒了烟的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产生许多困扰,以至于这种方式在以后的戒烟疗法中成为禁行的方法。
我们认为最简单的路往往最困难。我们建立这种负面联系之后,这个人对烟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以至于身处有烟的环境里就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于对抽烟的人产生强烈的反感。这可能会制造他的工作矛盾,这在戒烟之前的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
正确的方法是教会来访者重新拾起对自己的掌控。不论吸烟舒服还是不舒服,我们都是被烟锁控制的,这时要做的就是让他找回对烟的控制。嗜烟的人吸一口烟会觉得非常舒服。我们的治疗方式是建立新的联系,他把把吸烟和舒服的感觉相联系,有吸烟冲动时,他想找回这种舒适的感觉。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感觉与另外一件事或事物建立联系,找到一个替代品。这个连接可以是把手指捏在一起,可以是吸一口气,也可以是喝一杯水,马上可以带回这种舒适的感受。这就好像接电源,打开无意识的大门,把这个连接重新接上。这样人就不会被香烟所控制。

、催眠能提高记忆力的科学机理是什么?实施的手段有哪些?

马春树:首先,催眠可以让人的注意力变得很集中。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的个体不会关注周围的声音,而只是关注在一件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的接收能力最强,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是相互贯通的,这些信息很容易进入潜意识,从而大幅度提高记忆力。
其次,记忆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不在于收集或储存了多少信息。在催眠状态下,来访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回忆起一天,十天,一个月,一年,十年甚至于二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很多事情的细节甚至他当时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潜意识全方位的接收信息,并不挑选,于是这些东西都存在在无意识之中,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方法去提取。所以,上课时其实记一遍就应该记住了,为什么课后学十遍二十遍却都无法记住呢?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提取的途径,或者是不够畅通。催眠可以使提取的途径变得流畅,能够和潜意识有意识的建立起这种沟通,使我们能够随意的进出潜意识。这就好像到银行可以随时存取钱一样。
实施的手段,可以通过催眠师帮助来访者训练注意力的集中能力,训练他潜意识与意识的沟通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这就像教练训练运动员一样,设定好一个系统,就可以随时启动。


、您认为目前普通大众对催眠术误解最深的有哪5点?

马春树:第一点就是认为催眠可以控制人。催眠当然不是控制人,相反,是为了让人能够恢复对自己的控制。
第二是认为催眠可以抹去过去的记忆。催眠无法抹去已有的记忆,但是可以改变对这些记忆的看法。
第三认为催眠术可以让人说出心底的秘密。催眠是无法让人说出秘密的,除非是本人有意愿表述,催眠状态下可以帮助人回忆起一些事情。
第四,人桥实验变成钢板,舞台上的被试者好像完全失去控制,任由催眠式摆布。实际上,在舞台上表演的这些被试者都是梦游型人格,这类人在人群中占5%,催眠师的主要工作是将他们从人群中挑选出来,经过诱导,他们可以做出催眠师发出的任何指令,从另一角度上来看,这些人具备一定的表演型人格,他们并没有失去控制,只是给他们一个表演的舞台。他们极容易接受暗示,进入很深的催眠状态,表现出各种现象,如感觉不到疼痛,失去记忆等等,给大众造成误解,误以为催眠可以使任何人变得像舞台表演一般。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五,催眠就是睡觉。催眠是进入潜意识开放的状态,是一个来访者与治疗师极为开放的交流状态,绝不是睡觉。

、您认为目前国内的催眠师在运用催眠术时,常易陷入的误区有哪些?

马春树:首先,催眠是娱乐。人们对舞台催眠师的工作有个定义,即运用催眠的技术娱乐大众,让人进入催眠状态,表现各种有趣的行为,所以是个娱乐行业而不是治疗行业。当他使用娱乐方法直接进入治疗,就会产生问题。因为舞台催眠都是直接暗示,但是针对病人或来访者就会收效甚微,无法进入催眠状态。舞台催眠术原本是为了娱乐大众,在缺乏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到治疗中显然不合适。
第二,只有部分人能被催眠。催眠师首先要测试人的暗示感受性,所以把人分成各类,有人容易被催眠,有人不容易被催眠,所以治疗师会挑选容易被催眠的人做治疗。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就是用暗示感受性的测试来把受试者分类,因为他不能被催眠而拒绝。这只能说催眠师的技术水平不够,并欠缺知识。
第三,错误的暗示方法。我们会负向或正向给出暗示的时机必须把握恰当。有时给出看似积极的暗示,其实包括了负面暗示的信息。比如你不会害怕。这其实是包含了害怕的暗示。所以当母亲对一个要考试的孩子说你不要紧张,不要紧张…”实际上孩子必然会产生紧张焦虑的状态。当治疗师以好的心愿做出这样的暗示时,往往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第四,催眠就是治疗。人们常以为,会催眠就会治疗。实际上催眠和治疗是非常不同的概念。催眠只是导入状态,治疗是如何在状态下做具体的心理治疗工作。而心理治疗
是专业的行业,需要系统学习,催眠很快就可以学习。
第五,想当然的治疗方法。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与研究
出来的,不是想当然的,所以治疗师在应用催眠技术时,要十分地虚心学习,不是想当然的创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