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守儿童死了,说好的6000万呢|时事话题

 夏天真热2 2015-06-11

6月9日晚11点半,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孩子是自杀还是意外,暂时不得而知,但四个年幼生命夭亡,足以让人心生悲戚。况且又是毕节,悲戚中更是多了几分愤怒。

同样的地方,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2012年,5名留守儿童冻死在垃圾箱;2013年,5名留守儿童放学路上被农用车撞死;2014年,10余名留守女童被教师强暴,最小的仅8岁……一而再的教训,为什么没人汲取?

犹记得当初儿童冻死垃圾箱的悲剧之后,毕节市曾宣布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进行逐一排查,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市、县(区)财政每年拿出经费约6000万元用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我们不仅要问,说好的一对一帮扶、6000万经费,都在哪呢?从新闻来看,农药中毒的这几个孩子,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父亲外出打工,母亲“被人拐跑”,爷爷奶奶过世,外公外婆虽在世,但都年纪大了,无力照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几个孩子的父亲为何长时间弃他们于不顾,固然是要追问。生计再艰难,也不能完全放弃一个为父者的责任。但除此之外,当地政府的兜底责任,更值得追问。

在垃圾箱冻死儿童事件之后,当地补救措施看起来很有力,从逐一排查、一对一帮扶、6000万元这几个关键词,就可见一斑。当地官员的表态也很沉痛,毕节市市长陈昌旭“非常痛心、十分惋惜、深感内疚”,坚称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可是时过境迁,悲剧仍在上演,这些年当地政府到底做了些什么,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

在社会转型,乡村凋弊的大背景下,留守儿童注定是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共青团毕节市委曾作过一次全面的统计,全市有18万名外出打工人员,因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留守儿童有164608名,占适龄入学儿童的10.6%。这些孩子们有家庭崩解的危险,在时代断裂中左支右绌。他们深受现实与心灵的多重伤害,在所谓的现代文明里孤独的成长,甚至凋谢。

保护好孩子,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底线要求。据报道,贵州毕节是“科学发展观”的萌芽地,但若孩子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当地科学发展还能体现在什么地方?

当地经济条件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孩子的兜底理应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是基本的执政理念。不能总是出了事,急忙表决心,出台临时的应急举措,然而执行贯彻情况却只有天知道。

这些可怜孩童的死因要调查,当地政府在救助留守儿童方面是否存在失职,更要调查、追责。只有严肃的问责,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型,让官员把更多精力用在孩子身上,用在雪中送炭,用在真正的科学发展上。

留守儿童都是因为父母为脱贫致富、改变命运而被迫“抛弃”在农村的,他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孤儿”。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政策问题、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现代文明冲击着传统文化,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危机同样急迫。

4兄妹之死,是家庭的悲剧,亦是社会的悲剧。在如今“大国崛起”的宏大叙事下,还有多少隐秘在偏远山区的孩子挣扎在死亡线的边缘?现实的悲凉,让人想起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明社会本该避免。只要还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每一次呼吁和问责都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希望对孩子的关怀和保障能提升一点,再提升一点。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