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家的滥觞: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短篇小说主题简论

 昵称14979747 2015-06-14
小说家的滥觞: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短篇小说主题简论

郭国良

 

  摘 要:以《洼地》和《遗言》奠定了当代英国文坛地位的曼布克奖得主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长篇小说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一致推崇,然而他的短篇小说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梳理和归纳出了其短篇小说的三大主题: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既疑且惧的真相和挥之不去的战争阴影。可以说他的短篇小说是他日后长篇小说的一个缩影、一个楔子或精彩的前奏。

  关键词:《学游泳》主题真相家庭关系战争阴影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以《洼地》(1983)和《遗言》(1996)赢得了卓越声名,奠定了他在当代英国文坛的地位。然而,比起他多产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的数量却比较少。如此厚此薄彼的原因恐怕有二:一方面是个人喜好,他承认自己擅长并喜欢长篇创作;另一方面是大环境使然:二战以后,英国出版商并不像美国或爱尔兰出版商那样热衷于短篇小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创作短篇的热情。《学游泳及其他故事》这部他唯一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早年创作的11个短篇佳作,可谓他的试笔或发韧之作。它们拉开了他日后长篇小说的序幕,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他的文学世界的概貌。本文拟从下列三方面论述这些短篇小说的主题: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对真相的疑惧和挥之不去的战争阴影。

 

一、 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

 

  斯威夫特十分专注于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上下辈间巨大的隔阂代沟的探讨。小说的主人公原本生活在家庭的风平浪静中,但当生活发生变故,自己被冲击到风口浪尖时,他们就对事物产生怀疑,变得非常郁闷,进而开始偏执、粗鲁,以致影响家庭生活,甚至从此改变人生态度。

  第一个短篇《学游泳》是11个短篇中公认的佳作。辛格尔顿夫妇由于缺乏交流及共同语言,婚后生活不太幸福,产生了许多冲突与隔阂,最后,他们俩都想利用儿子来伤害对方,于是孩子成了他们不幸婚姻的牺牲品。故事发生在海边。这个背景的设置,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辛格尔顿先生来说,投入大海意味着享有幸福和威望,只有在大海里,他才能恢复自信,重振雄风。但辛格尔顿太太是属于岸上的人,是海边沙滩的一部分,与大海格格不入。她与丈夫针锋相对,对他企图教会儿子游泳大为恼火;她害怕儿子学会了游泳,自己就会多一个敌人。就这样,儿子成了他们争来夺去、以试图折磨对方的工具,全然没有考虑到儿子的感受和处境。

  尽管夫妻双方在婚姻生活中都有数次想分开的想法,但一直没有说出口,这次学游泳就成了他们最终抉择的时刻。水域对陆地、丈夫对妻子的矛盾格局就此拉开。处于战火中间的儿子保罗面临两难:学会游泳将失去母亲的保护,不学会游泳又会伤害到父亲。他为此既伤心又恐惧。最后,几经失败后,他终于学会了游泳,但他既不游向父亲,也不游回岸边,而是游向大海深处,游向那个真正自由的、真正属于他的理想之地。故事中,斯威夫特对孩子抱以极大的同情,对婚姻不幸却竭力维持的这对夫妇却颇有微词。在他的笔下,小孩大多不幸福,原因皆起于父母的自私和贪欲。

  《化学》大致也可以归属于家庭内部纠纷这一类。故事开始于一个池塘,这水或者说这方池塘成了情节发展和幻想的发源地,它见证了一个拼凑的家庭由圆满到破碎的过程。父亲乘坐的飞机失事在爱尔兰海域后,母亲和“我”搬回了已失去外婆的外公家,外公宠爱着我们,经常给母亲买东西,陪我到池塘放模型艇,一家人相互依靠,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妈妈的男朋友拉尔夫住进了外公家。外公看不惯拉尔夫,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对他的厌恶。这样一来,妈妈和外公的关系就紧张起来,而“我”眼看着事态日益严重,却束手无策。一天,“我”那永不沉没的模型艇不可思议地沉入池塘底,这似乎预示着灾难的来临。就在那天晚上,“我”见到了淹死的父亲,也料到了外公的悲惨结局。水成了一种神秘的暗示,由它相牵的小说最后也在神灵的显现和幻觉的产生中结束。

  第三篇此类的小说是《神表》。与《化学》一样,他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让神灵和超自然的力量介入其中,这一虚一实,让我们恍惚之间分不清是现实故事还是神话传说。伟大的曾祖父造了一只神奇的表,它不用上发条就可以永远运转。更神奇的是,我们家族的子孙在它的诞生之日获得了长生不死的神力,除非死于非命。于是,家族人员不需结婚,也无繁衍后代的任务。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老一代永远不去,新一代很少出现,造成了家族中的数位老前辈和一两个年轻后辈直接面对,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几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观念上的巨大差异让新一代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无条件接受的传统和威严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时代变迁,钟表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被无情地遗弃和淘汰。在一次乡间散步时,我和祖父遭遇了暴风雨,面对在风雨中静立不动的高原山川,祖父猛然醒悟:与克雷斯基家族的长寿相比,只有天地万物才是真正的永恒。这一大彻大悟让祖父万念俱灰,最后选择激烈的方式离开人世。祖父的离世让神表的真相暴露无遗,而血管里流淌的反抗血液激励着“我”,“我”开始讨厌起这种只增年龄不增智慧、无休无止的生命延续,但对死亡的恐惧让我舍不得将神表一弃了之。最后,隔壁遭遗弃的产妇成全了我,在帮她接生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只有死,才有生,只有旧生命的毁灭,才有新生命的延续。新生婴儿让伟大的神表奇迹般地停止了走动,而我,就在神表停止走动的那一刻起,知道大限已近,但已经能坦然地接受,不再害怕。

  可以说,这是一篇超现实小说;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深刻的寓言。它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荣亡,寓示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没有人可以不朽,哪怕他有神灵护身;万事万物只有参与新老交替,才能天长地久。但这样一个普通的常识,并不是人人都能领悟的。

 

二、既疑且惧的真相

 

  斯威夫特的第二类小说在他的作品里占有很大的分量,粗粗地计算一下,几乎有一大半与此相关,这一内容就是对知识及真相的认知的疑问,是一个哲学认知范畴的问题。在小说里,这类问题不停地放置于读者面前,引人深思。譬如,历史存在吗?了解历史必要吗?如果人类不知道或不了解历史,可否当它不存在?同样地,对一个人来说,真相重要吗?我们需要了解真相吗?如果我们不知道真相,是否就可以忽视它的存在?是否就减少了对现今生活的影响?

  《霍夫梅尔羚羊》是典型的关于知识认知的小说,它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主义——“我所不知道的事物是否会伤害到我?”——为主线,讲述了“我”对梅尔羚羊的疑问及由此产生的对历史的怀疑。小说一开始就交代,“我”和沃尔特舅舅有着较大的分歧,这分歧由来已久,与“我”和舅舅对动物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关。舅舅是动物园的饲养员,长期来对他的动物朋友关爱有加,而“我”则认为,动物园无非是用笼子关住动物,让它们失去天性及生存的本领。最近几年,舅舅又负担起保护和照顾一种濒临灭绝的稀有物种——霍夫梅尔羚羊——的任务,并企图用人工方法让它们繁衍后代。对于舅舅在处理霍夫梅尔羚羊上产生的疑问和痛苦,“我”这样劝解:如果霍夫梅尔没有发现这种生物,那么对人类来说,它与根本不存在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一种生物游离在人类的视野之外,那么它存在也好,灭绝也好,都与人类无关。舅舅则对这种只关心已知事物的态度嗤之以鼻,认为自己既然知道了这一生物,就有责任保护它们,而不能在碰到问题时假装它们不存在,让它们自生自灭。他甚至本能地将自己的命运与霍夫梅尔羚羊的存亡联系在一起,坚持认为人与动物并无本质的区别,而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群体,所以他执着地做着各种努力,试图让霍夫梅尔羚羊有能力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疑病症患者》就是关于认知对立面的典型故事,它由两条线牵引着。一条是医生“我”和病人M的相互猜疑的医患关系。疑病症患者M的到来让医生烦不胜烦,他外表的健康和臆想出来的病症让医生恼羞成怒。直到有一天接到病人邻居的电话,医生才带着怀疑和不情愿磨蹭到傍晚赶到病人家,但一切太晚了,病人已被送进医院并死在了那里。M的确有病的真相让“我”强烈地自责,并对自己的医术及人格产生了怀疑,神情恍惚中经常出现幻觉,M的形象不是出现在解剖过的尸体里,就是出现在现在的病人里,终于有一天,“我”内心崩溃昏倒了。另一条线是医生“我”和妻子芭芭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婚姻关系。妻子怀孕了,这对已近黄昏的“我”本该是件好事,但问题是“我”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是孩子的父亲。小孩要降生了,“我”真心地希望他是我的骨肉,可真相让“我”绝望透顶。病人、孩子——真相,到底谁是那个不受欢迎的插入者?又是谁,扰乱了原本正常的生活?故事产生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医生事先就判断出M的病症是真实而非臆想的,那M会死吗?如果医生糊里糊涂,对妻子的私情并不了解,那么他会不会欣然接受她肚子里的孩子?正是这种该知道和不该知道的矛盾,才导致了一系列痛苦并最终毁了医生的人生。

  《克莱夫厄巨》则开始于一个问题“是什么召唤人们奔向大海?”自然的,水又成了这故事必不可少的主题,它关系到“我”和弱智兄弟尼尔以及“我”自己的婚姻。尼尔喜欢海,只有来到海边,他才开心。为此,全家每年都去克莱夫厄巨旅行。父母亲去世后,这任务就由“我”来继续。海滩边的白色悬崖吸引着尼尔,他非常喜欢上悬崖顶端散步,向往着脚下的大海。终于有一天,趁“我”没注意,尼尔从悬崖上跳了下去。我妻子玛丽怨恨尼尔,对我们每年的克莱夫厄巨之行愤愤不平,但“我”知道,她并没有闲着,而是选择在这一时机和情人外出旅行。小说就以“我”对真相的恐惧和逃避作为结尾。尼尔死了,但“我”宁可相信他没有死,宁可每年去克莱夫厄巨,等候着他的归来。

  《隧道》的男主角与他的小女友离开父母躲到废墟里过起私奔后的成人生活。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抵挡住他们的热情,他们在爱的海洋里自由畅泳。当激情渐渐消退,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艰难的困境中,必须面对现实,必须进入成人世界。工作的难找和艰辛让他们疲惫不堪,他们的关系逐渐冷淡。一次小意外让“我”趁机闲赋在“家”养病,百无聊赖中发现了窗外孩子的游戏:他们试图从学校的操场突围到墙外的街道,摆脱封闭的环境去开放的场地。他们从最初的翻墙到后来决定挖隧道,“我”都尽收眼底。眼看着他们从笨拙的蛮干到后来熟练的巧挖,一条隧道终于掘通。“我”分享着孩子们狂喜的同时,意识到原来做小孩才单纯才快乐,成人世界太过残酷,令人失望。

  《旅馆》叙述的是一个心理有障碍的旅馆经理人的故事。母亲去世后,“我”就陷入了狂想状态,最后不得不到精神病院治疗,当“我”终于在医生的暗示下,承认了自己有谋害母亲的企图后,才被允许出院。出于对医院的恐惧,也为了抚平所谓的内疚,“我”决定开一家旅馆来医治心理创伤。旅馆接待的是那些看似体面其实于心有愧的客人,他们在这里忘记过去,忘记责任,忘记烦恼,吃得好,睡得香,玩得欢。而“我”也在别人的龌龊里取得一丝心理平衡。有一天,一对奇怪的男女引起所有客人的慌乱,父女俩强加掩饰的乱伦行为让客人们来这个旅馆的目的昭然若揭,旅馆藏污纳垢的本质更让客人们看清了自己的面目,他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纷纷惊慌失措地逃离。而“我”在旅馆的真相被揭穿后,重新陷入“谋害母亲”的内疚中。

  《土耳其苏丹宫殿》开始于一次旅游。英国男子“我”与妻子到土耳其休假,以缓和彼此紧张的关系。当妻子告诉“我”她受到服务员的骚扰时,“我”难以承受,并开始怀疑她所说所做的真实性。这一怀疑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糟糕,也让这次旅行的目的化为泡影。主人公在最后终于悟出,关于这件事情还是不知道不追究为妙。另外,这一小说还涉及了一个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的问题,“我”正是没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妻子所要求的私人空间无法宽容,才导致了整个婚姻的失败。

  上述几个短篇小说的共同特点就是主人公出于对真相的无奈和回避,才会产生这类对疑问和对认知的恐惧。他们在面临困境时,局限于自我,常常无处开脱,痛苦愤懑间产生逃避心理,他们产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想法,一厢情愿地希望自己不知真相,生活在“无知”之中。

 

三、挥之不去的战争阴影

 

  由于经历二战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并时时地被那噩梦所困无法摆脱,是斯威夫特小说人物的另一特征,也是本文所说的第三大主题。在不多的几个篇幅里,孩子成了小说的主要人物。斯威夫特将孩子放置于中心,是想清醒地表明:孩子不但是想象战争的受害者,也是真实战争的受害者。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这类小说是在前两类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嘉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它讲述的是一个战争孤儿的故事。为了不让战争孤儿重蹈自己二战时的苦难,“我”的父亲收养了一个布达佩斯儿童难民——嘉博,父亲想方设法给他舒适安逸的生活,帮助他忘记曾经的苦难,但他却更喜欢与“我”做英德战争游戏,这让父亲万分沮丧。两个孩子的关系逐渐和谐,嘉博看起来也逐渐地适应了目前的生活,似乎忘记了失去父母家庭的苦难。有一天发生的一件事,打破了表面的平静。两个孩子无意中遇到了一对约会的青年男女,并清楚地看到了女子美丽母性的乳房。眼前的风景让孤儿嘉博强烈地思念起自己的母亲,并深深地陷入悲伤和痛苦之中。

  斯威夫特断言,战争带来的是根深蒂固的痛苦,对孩子们来说,那是永远抹不去的深刻烙印,表面的粉饰只能带来短暂的安慰。小说中的父亲曾经历过那份痛苦,知道其中的滋味,所以不想多一个孩子来承受同样的苦难,他极力地去弥补,但战争毕竟已经发生过了,惨痛也已经经历过了,再怎么弥补,失去的终归无法挽回。那些战争的发动者,在权欲膨胀的驱动下,以牺牲成千上万个家庭、数以万计人民的性命为代价,来实现所谓的文明进程,根本没有考虑过战争对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那些无辜的孩子们,不得不以他们稚嫩的肩膀承担着由大人世界失误所造成的痛苦。

  《儿子》中的主人公同样也是战争悲剧的产物:科斯塔基和他的老婆安娜带着失去父母的养子阿多尼从战火纷飞的希腊移民到英格兰,开了一家希腊小餐厅艰难糊口。看着养子慢慢成年,夫妻俩还是没有勇气告诉儿子收养的真相。故事始终笼罩在二战的阴影下面。当年德军占领希腊时,为了兄弟姐妹能活命,科斯塔基曾切下已饿死的母亲的手指头,以取戒指换点食物。这恐怖的一幕时时显现在他眼前,并内疚自责不已。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害怕回忆过去,害怕一切与过去有关的人和事物。对他来说,告诉儿子真相就是逼迫他回到过去,去揭过去的伤疤。当阿多尼频繁地出入于流亡的希腊人所开设的俱乐部时,科斯塔基越来越害怕,他觉得自己回顾历史、揭露真相的时间到了。最后,阿多尼去了希腊,亲自证实了自己被收养的事实,还给养父母带来了一个让他们惊慌失措的真相:其实科斯塔基也是别人的养子,他是在父母被土耳其人杀死后被邻居收养的。这可怕的真相引起科斯塔基对“我是谁”的怀疑、对历史的怀疑、对战争的恐惧。本以为刻意的、好心的隐瞒可以减少孩子的痛苦,但到最后才明白,隐瞒并不等于没有发生,而事实的揭露反会带来更具毁灭性的打击。小说既有对认识论的疑问,更有对战争狰狞面目的揭露。

 

  通读整部小说集,我们可以分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同一篇小说中,三种主题没有明显界线,往往同时出现;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渗透交融,相映成趣。斯威夫特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用汪洋恣意又不失细腻逼真的手法描写小人物奇特的内心世界,讲述的空虚失落有一种惊涛骇浪的、势不可挡的力量,展示出高超卓越的艺术价值。斯威夫特以他与众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一个长篇高手在短篇小说中的尝试。

  在充分肯定《学游泳及其他故事》杰出艺术成就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斯威夫特这些短篇之作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首先,小说整体过于悲观,气氛过于忧郁;其次,人物的语言较为单一,无论是几岁的小孩还是近暮的老翁,几乎都以同样睿智的口吻叙述着自己的苦难及对人生的见解,缺乏必要的变化;最后,小说完全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少有的几个女性角色都以反面陪衬的形象出现,对女性的轻视及贬低可见一斑。这也是它招致众多批评的原因之一。

  (郭国良: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邮编: 31005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