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菌草治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成果评审为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发布时间:2014-09-01|来源:|作者:
2014年8月30-31日,福建省农业厅组织以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首席专家杨文斌教授为组长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黄河中游菌草治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进行了成果评审。专家组实地考察了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和宁夏平罗县菌草防沙治沙及沙地菌草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进行了现场测定,并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形成了评审意见。
专家组评审意见认为:(1)项目组提供的资料完整,数据详实,符合评审要求。(2)该项目与企业结合,选择平罗县的黄河河岸半固定沙地和阿拉善左旗乌兰布和沙漠黄河西岸的流动沙地作为示范地,种植了巨菌草、紫象草、象草、细茎象草、莱牧一号、绿洲一号、绿洲二号等7个品种,通过对比各草种的萌芽率、抗寒能力、光合作用、根系生长情况等栽培特性,筛选出适宜在黄河河套地区沙地种植的防沙固沙效果明显的高产优质品种巨菌草和耐低温品种绿洲一号。(3)建立了一套沙地种植巨菌草的技术体系:4-5月种植,采用机械开沟,沟深30cm,选择2-6芽节的种茎,种植密度6万芽节/hm2 ,覆沙厚度4-6cm;采用喷灌方式,合理施肥,出苗率达到81.1%,成活率79.4%。(4)现场测定结果,巨菌草经过100-125天的生长,株高250-300cm,分蘖10-17株/丛,鲜草产量129.9-192.1t/hm2 ;根系发达,根鲜重45-69t/ hm2 。实验结果表明,种植巨菌草后,可降低风速39-62%,地表风蚀被完全控制,沙土有机质含量增加59%,具有明显调节沙地小气候和改良沙地土壤的作用。
评审意见认为:该试验采用喷灌技术,直接在流动沙丘上栽培巨菌草获得成功,创建了菌草防沙治沙草篱模式,既具有良好的防风治沙效果,为我国治理和利用荒漠化土地提供了新途径,同时取得了高生物量的菌草产品,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综上所述,该成果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此次专家组现场鉴定的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和宁夏平罗县示范基地,为2014年黄河沿岸7省14个菌草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示范点中的两个。
内蒙古阿拉善盟菌草防沙治沙及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位于阿拉善盟悦和科技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生态治沙产业循环示范园,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黄河西岸,东经106°46′40.94’’,北纬39°43′49.67’’,海拔1065米左右。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也是我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试验地属干旱、高温、多风、少雨的典型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数为2600-3500小时,降水量40-200毫米,蒸发量2400-4200毫米,年平均气温7.2℃。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带领科研团队在流动沙丘上种植2片101亩的巨菌草等菌草,取得了一批可贵的科研成果。2014年继续在流动沙丘上种植3片共150亩菌草,进一步证明:巨菌草能经受住严酷的风沙侵袭,100天就把流沙固定。丛生的巨菌草在流动沙地分蘖率强,生产快,根系发达,防风固沙效果好,2013年种植的巨菌草根系至2014年8月仍具极强的固沙能力。
宁夏平罗县沙地菌草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位于平罗县盛华阳光牧业专业合作社所属“内陆开发型经济试验区高仁乡清真牛羊肉生态产业园”,地处毛乌素沙地西缘,东经105°57′42’’,北纬38°36′18’’,海拔1100米,距黄河240米。示范地种植巨菌草100亩,采用机械开沟、人工种植、喷灌浇水、机械化收割方式,利用高产优质的巨菌草饲养牛羊,为解决饲料问题、推进畜牧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此次专家评审,对于总结菌草防沙治沙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菌草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