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
《女德之“信”篇》
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信者,所以立世也。一片真诚,无一可假,无一可伪。其为德也,心口如一,言行相顾,历始终而弗贰,处常变而不移。大信不约,岂仅在然诺盟誓间乎?
1、八德之《女德篇》(13信)-贞姜待符
1、八德之《女德篇》(13信)---贞姜待符
诗曰:贞姜守约,待符而行,江水大至,重信轻生。
周朝时候,楚昭王的夫人名贞姜,是齐侯的女儿。一天,楚昭王出游,把她留在了渐台上,走时楚昭王对她说:“假使我来叫你,必定会让来人带着信符来,若来人没有信符,你千万不要相信。”没想到,楚昭王走后,渐台就发起了大水,很快就要沉没。楚昭王赶紧差人去接贞姜,可是来人忘记了带信符,贞姜见没有信符,便不肯出来。来人叫:“大水马上就要浸没渐台了,假使我再回去拿,恐怕已来不及了!”贞姜说:“我知道出去必能活命,留在里面必死无疑,然而我若违背了约定去求生,那还不如死了好呢。”来人只好赶紧回去取信符,然而等转回渐台来,大水早已把渐台冲垮了,贞姜因此也被淹死了。楚昭王怜悯她是因守信而死的,便给了她谥号员“贞”。
这个故事主是要告诉人们做人的“信守约定”美德,但贞姜这里的“舍生守信”应该理性地看待。
2、八德之《女德篇》(13信)-卫姬信行
2、八德之《女德篇》(13信)---卫姬信行
诗曰:齐恒卫姬,信而有行,望色脱簪,下拜请命。
周朝时候,卫姬是齐恒公的夫人。齐恒公和管仲商议要去袭打卫国,大家都知道这是不义之举,但也不敢有人明确阻拦。上完朝回到后宫,卫姬看他神色不对,就摘下发簪、耳环,解下环佩,走下堂去跪拜着,问齐恒公讨伐卫国的原因何在。恒公说:“没有什么原因。”说完又觉得奇怪,道:“你怎么知道我要去讨伐卫国呢?”卫姬说:“做国君的满脸怒气,手脚也蠢蠢欲动,这些都是要攻打别国的表现。刚才国君进来时脚抬得很高,脸色也很严厉,声音又高扬着,一见到我却止住了,我猜出国君的意思,是想去攻打我的娘家卫国吧?”齐恒公经她这么一说,就答应不打卫国了。第二天上朝,大臣管仲也走上前说:“我看国君今天上朝,口气温良和善,话说得极其舒缓,猜想您一定是打算放过卫国了。”齐恒公一击掌,高兴地说:“真是太好了!宫里有夫人帮我把持着,外面又有管仲在帮我治理着,我齐恒公从此可以在世上无忧立足了!”贵族们都称赞卫姬守信而有德行。平常,齐恒公喜欢音乐,总是沉湎于声色之中,卫姬却以身作则,听都不肯听一下郑、卫之乐,用自己的行动来规劝齐恒公。
刘向称颂卫姬忠心诚信,吕坤则认为她明哲之至。世上有很多愚蠢妇人,沉湎于声色之中,那是自身投到罗网之中,往往至死也不曾觉悟。这些人读了卫姬的传记,应该会有所醒悟吧?
3、八德之《女德篇》(13)-越姬信心
3、八德之《女德篇》(13信)---越姬信心
诗曰:楚国越姬,心已许之,王病自杀,不负心期。
周朝时候,楚昭王有一个如夫人叫越姬(如夫人:原意是“同于夫人”,实为妾),是越王勾践的女儿。一次,楚昭王同越姬和另一位叫蔡姬的一起游玩,一高兴,楚昭王就和这二位夫人约定要同生死,蔡姬一口就答应了,可是越姬却没吭声。后来,楚昭王病了,病得很厉害,越姬就说:“我来为大王祷告吧,我情愿代大王死,到了地下,给大王驱逐缠身惹祸的狐狸精们。”昭王觉得这样对越姬是不公平的,但越姬说:“从前大王约了我们同生死,我当时虽然没答应,可是心里却已经答应了的,我听得古人说过,守信的人,决不欺骗自己的心;有义的人,决不虚设事情。现在我为大王去死,是为了那一份承诺那一份义,绝不是为了讨大王欢心。”说完这话,越姬就自杀了,她用自己的行为实践了内心的信诺。
越姬不是死于情,而是死于义;不是死于言,而是死于心,这难道不是个贞信的君子吗?
4、八德之《女德篇》(13信)-邓曼抚民
4、八德之《女德篇》(13信)---邓曼抚民
诗曰:邓曼谏君,抚民以信,莫敖未刑,楚师败阵。
春秋时,楚国国君熊通的夫人名叫邓曼,邓曼很有见识,楚君派将军莫敖屈瑕去讨伐罗国,关伯比去送行,回来的时候,关伯比就对驾车的人说:“我看莫敖屈瑕这次出去,一定是打败仗的,因为他走的时候,把脚尖举得很高,这样就可知道他的傲气是很盛的,可是心上却欠些沉稳了。”于是关伯比就去见楚君,对楚君说:“这次莫敖屈瑕去攻打罗国,我以为应当再派援军才好。”楚君听了,认为楚国的军队差不多都跟了莫敖屈瑕去的,并且觉得莫敖屈瑕有相当的把握取胜,于是说:“你太过虑了,这是不必要的。”楚君回到了宫里,就把这番话告诉了邓曼,邓曼就说:“我觉得关伯比所说的话,是含有深意的,他并不是真正要国君增加军队,给莫敖屈瑕去攻打罗国,他的意思是让国君用恩信去抚养百姓,又要用惩罚分明的态度去对待莫敖屈瑕。因为莫敖屈瑕从前在蒲骚地方打了胜仗,他一定是很自大的,假使不是这样的话,那么难道关伯比真的不晓得楚国的军队,完全跟了莫敖屈瑕去打罗国吗?”楚君听了,恍然大悟,就差了人去追莫敖屈瑕回来,可是已经追不上了,果然莫敖屈瑕随后打了一个大败仗。
5、八德之《女德篇》(13信)---定姜戒诬
诗曰:定姜戒衎,神不可诬,子有三罪,奈何告无。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定公夫人名字叫定姜,生了一个儿子,早已夭折。后来卫定公死了以后,就立妃子敬姒的儿子衎为国君,即卫献公。卫献公的性情非常暴虐,并且时常慢侮他的嫡母定姜,所以被大家驱逐了。卫献公出走到了边境上,就差了一个司祝官回国都里去说献公已经逃亡了,并且再向宗庙里去祷告自己没有罪。定姜就说:“这是不可以的,假使没有神的话,那么何必去祷告;倘若是有神的,那是不可以欺骗的,你已经有了三种罪名:舍大臣而于小臣谋;蔑视冢卿师保;侮慢先君夫人。怎么可以说没有罪呢?只叫他到国都里去,说他逃亡就是了,不可以到宗庙里去说他没有罪! ”
有罪而告无,是不信也。不信于人且不可,而况神乎?西汉刘向称定姜聪明远识,能以辞教,是卫国之所以没有灭亡的原因。
6、八德之《女德篇》(13信)-昌蒲慎言
6、八德之《女德篇》(13信)---昌蒲慎言
诗曰:张氏被毒,出言犹慎,平时与人,虽贱必信。
三国时,魏国钟会的母亲张昌蒲,在平常时候对人家说话,即使对下等人也一定是很有信用。当她怀钟会的时候,钟会的父亲钟繇有个小妾孙氏,心里很是妒忌她,暗地里把毒药放在食物里面给张氏吃,张氏起先吃了一口,后来发觉了,就把吃的食物吐出来,可是受了毒的影响,昏迷了好几天。有人劝张氏去告诉丈夫,张氏说:“凡是一户人家,家里的大老婆和小老婆互相谋害,这样做家破国亡都有余。偿若我跟丈夫说了,丈夫不肯相信我,那么又有谁来替我证明这件事呢?况且孙氏以为我一定会告诉丈夫的,她一定要先发制人,先去告诉丈夫这件事。由她先去发动,恶人先告状,看她如何自圆其说。”于是张氏就称着有病,果然孙氏先对钟繇说:“我因为想让夫人生一个男孩,所以给她暗地里吃了药,现在她反说我给她下了毒。”钟繇听了,心里思量着,把药暗地里放在食物里面,这不合常理。就把仆人叫来,询问了一番,那个人就把实情说了出来,于是孙氏被逐了出去。
7、八德之《女德篇》(13信)-罗静自誓
7、八德之《女德篇》(13信)---罗静自誓
诗曰:罗静自誓,矢志不移,祚劫弟妹,以死告之。
汉朝时,朱旷下了聘礼,要娶罗静做妻子。罗静还没出嫁,她的父亲却染上疫病死了。邻居们因为害怕感染疫病,都不肯和罗家来往。朱旷听到后,马上赶到罗静家,帮助操办她父亲的后事。事情办完后,朱旷也得病死了。罗静很感激她,就发誓不再嫁人,和自己的弟弟、妹妹住在一起。后来前来向罗静求亲的人有十几个,但她心意已决,一点也不为所动。有个叫杨祚的,强行带了很多人上门去下聘礼,罗静就逃走,到别处躲了起来。杨祚便扣留了她的弟弟、妹妹,罗静怕弟妹被他杀害,只好出来见他,说:“朱旷因我父亲的缘故无辜死掉,我为他的情义所感,发誓要替他守节,不再嫁人。请你看在我孤苦伶仃的面上,可怜可怜我,放过我吧,不然的话,小女子只有靠一死来报答朱旷的恩情了。”杨祚听了这番话,也为她的贞烈感动,便放过了他们。
朱旷敢于冒着染上疫病的危险,去帮助未婚妻安葬她的父亲,这是义;罗静感激他,发誓不再嫁人,来求婚的人有十几个,她都不改誓言,这是有义又有信;至于弟妹被劫持,她又出面见杨祚,表达不惜一心的决心,这是信的极致。正因为一个人能自觉履行自己的承诺,别人才会信任她,不要然,杨祚哪肯放过罗静一家呀!
8、八德之《女德篇》(13信)---母师止闾
诗曰:鲁有母师,与诸妇期,未夕而返,止闾待时。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寡母,她有九个儿子,都已娶过亲了,十二月里祭祀完了以后,鲁寡母就同最小的儿子到娘家去。临行前,她同媳妇们约定说:“你们要小心看守门户,我到晚上回来。”后来因为天气阴沉,所以不到晚上就早早回来了。为了信守诺言,她就立在大门外,等候天色晚了,方才进去。这时候,刚巧鲁国的大夫在台上望见了,觉得很奇怪,派人到她的家里去观看,发现她家里的事也非常有条理,愈加觉得奇怪极了,就去叫了她来,问她是什么意思。鲁寡母就把这个实情告诉他,鲁大夫又把这件事告诉鲁穆公,穆公就请她到宫里,叫她去教导宫里的人,到后来都叫她“母师”。
9、八德之《女德篇》(13信)-陈妇一诺
9、八德之《女德篇》(13信)---陈妇一诺
诗曰:汉陈孝妇,夫戍边隅,嘱以养母,一诺不渝。
西汉时,有一个姓陈的孝妇,是淮阳(今山东巨野)人,她十六岁就出嫁了,没有生儿子,她的丈夫应征从军,托付陈孝妇奉养自己的母亲到老,陈孝妇就一口答应了。后来她的丈夫战死在沙场上,陈孝妇就纺纱织布,奉养婆婆,一点没有懈怠。但是婆婆哀怜她年纪太轻,要把她另嫁。陈孝妇说:“抛弃了别人托付的话,是没有信;违背了故去的丈夫,是没有义。”说着就要自杀,她的婆婆害了怕,不敢再叫她嫁人了。她就终身奉养婆婆,她的婆婆活到八十四岁才去世,陈孝妇就卖了田地房屋来安葬婆婆。汉文帝听说后下了圣旨,赏给她黄金四十斤。
10、八德之《女德篇》(13信)-义母践诺
10、八德之《女德篇》(13信)---义母践诺
诗曰:义母诺夫,善视前子,愿杀己儿,以代其死。
战国齐宣王时期,路上有一个人被打死了,有兄弟两个人在旁边站着。官府就把他们兄弟俩捉住,问他们是哪一个杀的。哥哥说:“人是我杀的。”弟弟说:“人是我杀的。”过了一年,这桩案件还不能够判决,齐宣王就差丞相去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应当把年龄小的去抵罪。”丞相就问这是什么意思。他们的母亲说:“年龄小的是我自己所生的,年龄大的是前妻所生的。他的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我好好看护他,当时我就答应下来,现在假使叫年龄大的去抵罪,岂不是不能够守信吗?那是欺骗我的丈夫了。”说完了这几句话眼泪直流,把衣服也弄湿了。丞相看了这样情形,回去告诉齐宣王,宣王就把他们兄弟俩统统免了罪,并且称他们的母亲为“义母”。

11、八德之《女德篇》(13信)-姚雄许女
11、八德之《女德篇》(13信)---姚雄许女
诗曰:姚雄许女,未及成婚,婿家流落,竟归德门。
宋朝时候,有个叫姚雄的,起初把女儿许给了寨主的独生子,后来寨主死了,寨主家道衰落,妻子和儿子都流落街巷,不知何处去了。姚雄却在边城做了元帅。一次,遇见一位老太太在河边洗衣服,虽为干粗活之人,但看她的举止,却很有大家风范,姚雄就上去与她攀谈起来。老太太回答说:“以前我丈夫也是守边城的,有个姓姚的将军,还把女儿许给我儿子做媳妇呢。只可惜我丈夫死后,家道一落千丈,我儿子也只有靠卖烧饼来过日子了。”姚雄一听,马上说:“我就是那姓姚的啊,自从小女许配给你家但你一家流落后,许多人都上门来求婚,我都没答应呢。”老太太感动得直哭,很长时间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姚雄便收留下老太太和儿子,又用车把他们送到了衙门。
姚雄当将领时,他的未婚未婿还是寨主的儿子,等姚雄当上了元帅,那未婚未婿却沦为卖烧饼的了,况且老太太又不认识姚雄,更没有去向他求助,姚雄却自己介绍自己,最后还用车接他们回去和女儿完了婚。姚雄守信而有德行,老太太虽家道破落但不失大家风度,正是这两点促成了两家的好姻缘哪。 
12、八德之《女德篇》(13信)-冬梅践言
12、八德之《女德篇》(13信)---冬梅践言
诗曰:冬梅受托,偕植登舆,诉于主友,汪宅同居。
明朝许世达的家里,有个丫环名叫冬梅,在她十三岁的时候,主人许世达就死了,这时候他的儿子许植,当时还不到一周岁,许世达的妻子病得非常严重,临终的时候对冬梅说:“我们夫妻留下了这个孩子,现在没有可以托付的人了,怎么办呢?”冬梅听了主母这一番话,就哭着说:“万一不幸,主母去世,我冬梅情愿留在此地,抚养小主人,不去嫁人。”许世达的妻子死后,冬梅就尽心抚养小主人,把吃的东西在自己的口里嚼碎再去喂给许植吃。许家的人为贪这一份财产,想让冬梅出嫁,然后再去杀许植,冬梅要求带许植同去,于是一同上了轿,路过姓汪的人家,冬梅就骗着抬轿的人说:“我从前在这家里,寄存了几种首饰,现在要向他去索还。”于是就下了轿,到了姓汪的家里说出了实情,姓汪的就把她留在家里,又去责问逼着冬梅嫁人的人。后来等到小主人许植长大了,冬梅又给他娶了亲。冬梅活到八十二岁,到老还是个没有出嫁的处女。
13、八德之《女德篇》(13信)-王陈抱子
13、八德之《女德篇》(13信)---王陈抱子
诗曰:陈氏一语,生死以之,其身被杀,子尚抱持。
明朝陕西泾阳县有个姓王的读书人,妻子陈氏生了一个儿子,刚刚一周岁,他就生了重病,临终的时候,把儿子嘱托陈氏。陈氏说:“那是当然的,我一定要用我的生命来保护他。”这时候正是明朝末年,流贼闯进家来,陈氏抱了儿子躲在楼上,流贼放了一把火,陈氏就从楼檐上面跳了下来,恰巧没有摔死。流贼见她很美丽,就把她挟
到了马背上,陈氏把身子用力一跳跌到了地上,这样反复两次,流贼就用绳子把她捆住,走了好几里路,陈氏用力把捆着的绳子弄断,人同马鞍一并跌在地上,流贼明白这个人是不可以夺志的,于是就把她杀了。等到流贼退出了泾阳县以后,她家里的人去收陈氏的尸首,儿子还在她怀抱里面呱呱地哭着,陈氏的两只手,依然牢牢地抱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