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药服用频次、服用量初探

 明明爱徐 2015-06-17
  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开创者,其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处处体现理法方药的思想。通过对这两本著作的学习研究,发现其中记载的方药服用方法对疾病的治疗、转归以及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1]。可见仲景方药服用方法很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本文将从药物服用频率、服用量等进行论述。通过论述,以期为临床选用和研究提供参考,并就正于同道。
  服用频率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剂服用次数整理发现,其丰富的服用频率包括:顿服、日一服、日二三服、多服等。
  1.1、顿服
  “顿服”就是将一次煎好的药一次快速服完,其原因多为取效快、药效专、药力宏。
  “顿服”的运用在于其药量大、效力专,如太阳篇61条干姜附子汤因误治导致的阳气暴虚证。这种服法主要用于病情危急、病势严重情况下的急救,可以快速缓解病情[2]。如“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脓成证,顿服可以快速控制病情、降低变证、坏证的发生[3]。
  基于顿服发挥作用的特点而被用于危急重症的治疗,如误汗伤损心阳,其用桂枝甘草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4]。顿服用于邪实正已虚的重症,这样可以使药力集中,迅速收效[5]。太阳病篇166条瓜蒂散治疗痰饮结胸证,通过治法“八法”分析发现,此种服法由于其效力洪、药性专特点,多用于由催吐痰涎、通下腑实导致的危急重症[6]。
  同样由于顿服时药量大,可以推动药物快速下行到达下焦,如“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中下瘀血汤治疗妇人淤血结余胞宫证。快速大量服药可以使药效快速到达下焦,治疗下焦疾病[7]。
  正是由于采用“顿服”的方药多是药性偏向度高、发挥作用迅猛,如果运用不当就难免会产生不良后多,顿服法,量少尚可,大量则有可能帮助病邪,即加重心血管负担[8]。
  1.2、日一服
  “日一服”就是一次将一天的量服完,如十枣汤,“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9]。采用这类服法的方剂多是药力强、作用猛、服后立效,再服易伤人体正气、或过热伤阴[10]。
  仲景采用“日一服”的方药多为攻邪峻剂,采取这种服法,可以降低药物攻邪之余对人体的伤害。如抵挡汤治疗治疗下焦蓄血证,这样的大量少次服用,可以使药物快速的到达病灶,利于驱邪[11]。另外,运用此服法的多是病情重、正气有伤,一日多次服药病人自身的耐受力差并且会导致蓄积中毒现象[12]。
  1.3、日二、三服
  白天将药两三次服完,这是书中记录最多的服用方法,如二服、再服、三服等,也是常规服法,多由于二服药力相对集中,三服作用缓和、作用持久等,用以维持药物浓度。
  通过持续、稳定的药物浓度,可以加快对于慢病、虚病的治疗,实现对于机体阴阳、脏腑气机的调节。如肾气丸、大建中汤治疗虚损类疾病,采用此类服法药多是病程日久,体质偏于正虚邪实,以应脏腑、气血、阴阳和病症盛衰而达到扶正祛邪、调和脏腑气机之功,多用于久疾、痼疾、虚损等证[13]。如肾气丸、大柴胡汤等,二服主要用于大实大热之证的温补阳气虚衰,集中药力祛除寒实盛邪。而三服则利于药物始终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和持续发挥药效[14]。
  1.4、日多服
  一般将一天服用次数大于三次称为多服,包括日夜连服、频频服。这类服法可以降低药物对胃肠道刺激与维持药量、维持到达上焦病位和便于对服药情况的观察。
  对于一定量的汤剂,增加服用频率就可以降低单次服药量,降低对胃肠道刺激和维持药量。如苦酒汤和半夏汤则需“少少含咽之”,其意皆在使药力直接持续作用于咽部而收利咽之功。
  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在治疗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药物缓慢发挥药效作用,或者是病位的特殊,需要缓缓服用使其到达病位,像桔梗汤、猪肤汤。在使药物持续作用于上焦病位时,也可以降低由于大量进药导致的胃气上逆而拒药,同时对于水饮类疾病,一次大量服药则会助水饮病邪而加重病情[15]。
  由于多次服药,药物起效情况就可以及时观察到,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药量。桂枝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这样的服用方法在上述的基础上,通过缩短给药时间,能利于对服药情况的观察,以便于判断用药情况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16]。
  服用量
  在张仲景的方药里,服用量和服用时间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因为多数一次煎取的药物量是一定的,那么次数少则服量大,次数多则服量小。在施药用量上,应该根据病情的虚实轻重、病势的上下缓急以及体质强弱等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用药剂量[17]。
  根据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服用量,可以在驱邪的基础上实现正不伤、阴阳调的治疗目的。如泻心汤能主治心火亢盛,热毒充斥表里上下而致吐血,衄血之急重证,对于急救应采取少次大量,有利于快速取效,缓解危急病情;而对于脾胃虚弱,难以承受大剂量药物时,应采取小剂缓投,使正气逐步恢复、邪无藏身之地以达到正强邪去、阴阳调和的目的[18]。
  由于人体有上中下三焦,药物入“飞门”向下出“魄门”。那么少次服下大量汤剂就会使其快速到达下焦病位,多次少量就会使药物更多的停留在上中焦。如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寒的黄连汤,病位在下、病邪强、药物毒性大宜大量少服,这样可以降低药物刺激、快速到达病位、挽救危急重症。而病邪在表在上者,宜少量多服,这要有利于药物缓慢、持续发挥作用[19]。
  不同体质的人对于药物量的耐受量有着不同反应,反过来不同体质的人服用药量就应该不同。如治疗少阴兼表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由于人体质强弱的差异,对于体质弱者应采取少量多服,而对于体质强者,可以使用大量少次[20]。
  服用药量在治疗疾病时很重要,如果不能根据具体病症选用不同服用量就会降低疗效,甚至有害于机体正气,如乌头桂枝汤治疗寒疝兼表证。服药量次过多、过频会损伤人体正气,过稀、过少则疗效不显[21]。
  总结
  在经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和大量文献的研究、整理发现。对于服用频率的采用,主要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和药性特点的双向选择进行来确定,危急重症采用顿服取效,缓证、缓药则多采用二服或二服以上的服用频率。在服用量的选择上则更重视对病证性质、病位特点、体质强弱的考虑。
  总而言之,不论何种辅助方法,其意义主要是使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不损伤机体正气、促进邪气的祛除和机体正气的恢复。所以通过对仲景服用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运用,提起临床医务人员对于服用方法运用的重视,以期临床上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使“效如桴鼓”不再是古籍中的玄奥。
  参考文献:
  [1]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
  [2]王梦琼.《伤寒论》剂型研究 [D]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8-26.
  [3]高明明.仲景方煎服法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04):4-5.
  [4]王庆国.《伤寒论选读》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5.
  [5]叶韩镯.《伤寒论》服药法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2000,04:19-20.
  [6]吴瑞廉.仲景服药法浅探[J].中药通报,1986,11(09):56-57.
  [7]张义,王晓洁.从《伤寒论》看中医服药特点[J].中医杂志,2010,51(11):1050-1051.
  [8]沈自强.论中药的煎服法[J].内蒙古中医药,2012,01:75.
  [9]范永升,姜德友.《金匮要略》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58.
  [10]王有奎.谈张仲景对服药法的运用[J].山西中医,1986,2(02):55-56.
  [11]黄贵华,罗媛媛.《伤寒论》中“序贯给药”方法及意义[J].河北中 医,2012,34(04):599-560.
  [12]杨万章.仲景汤剂煎服法探讨[J].陕西中医函授,1983:35-37.
  [13]郭普东.《金匮要略》方后医嘱用药与人体体质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 报,2006,23(01):50-51.
  [14]刘素文,徐成贺.《金匾要略》服药次数的研究[J].国医论坛,2004,19(06):6-8.
  [15]葛正盛.谈谈中药服药方法[J].广西中医药,1982,03:38-39.
  [16]杨 琳,傅延龄.《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1):18-21.
  [17]余秋平.《伤寒杂病论》中经方的用量策略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20):1720-1722.
  [18]张炳填,杨宏宝.论仲景服药法的学术价值[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0):593-594.
  [19]朱 娜,李怡贞.《伤寒论》服药方法的探讨[J].四川中医,2006,24(06):21-22.
  [20]刘华山,张永桂.含有附子、细辛的经方煎服方法浅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04):597-598.
  [21]姚杰良,张 黎.中药煎服需量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