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仝小林方药用量论

 红旗手666 2016-10-17
—仝小林教授解读《伤寒论》药物剂量。中药药物剂量应返璞归真 —仝小林教授解读《伤寒论》药物剂量 $ r8 ^2 Y- t( m. A) W6 {* j# F——仝小林教授解读《伤寒论》药物剂量□ 冯 磊 中国中医药报  《伤寒论》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张小平统计4500张处方后得出药味数偏多,平均每张处方15.6味药,最多一张处方达33味药,10~20味药的处方占89.6%,同时处方中药量亦大,平均单剂药总重量223g,最重一剂达527g。
从痉挛性斜颈治验看随症施量从痉挛性斜颈治验看随症施量。二诊(2006年2月) 服上方药10服后,斜颈、颈痛、肩痛、腰痛皆减轻一半。按语 痉挛性斜颈属于中医“痉证”范畴。笔者的导师仝小林教授早年受到上海柯雪帆教授对经方剂量考证的启发,坚信经方取效关键是药量开到位。经方本原剂量考证结果说明方药可以达到这个量,有比现代相对较宽的剂量阈。一病非一剂量阈,一证有一治疗窗,同病异治方不同,异病同治量天壤。
仝小林认为,提高疗效,弄清楚中药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主任委员肖小河分析,从中药或天然药物提取的有效成分药物的有效剂量看,中药传统用量往往难以达到有效剂量范围。仝小林认为,与西药一样,中药同样也有所谓的"剂量阈"、"治疗窗",明确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明确最低有效量、最佳剂量、中毒剂量。剂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但要用足剂量,用到起效剂量,必须以临床试验结果作为依据。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2009.12.30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所以重拳出击,并不主张盲目增加药味,更强调用足剂量,用到起效剂量。当然,我们提倡经方大剂量,是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使用大剂量来扼制病势、控制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减,如按原剂量的1/2~1/4递减,中病即止,随后改用丸散调理。
肾衰失代偿期  18.2 重用大黄治疗甘露醇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18.3 重用大黄治疗急性肠梗阻  19 土茯苓  19.1 重用土茯苓治疗湿疹  19.2 重用土茯苓治疗糖尿病皮肤疖肿  19.3 重用土茯苓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  19.4 重用土茯苓治疗长期疱疹  20 肉苁蓉  20.1 重用肉苁蓉治疗长期便秘  20.2 重用肉苁蓉治疗鞭索综合征后顽固性便秘  21 柴胡  ......  下篇:古今经验集萃。
经方误案启示录—旋覆代赭汤重用赭石。代赭石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克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则无功,故减其剂量则获效。方中,代赭石、旋覆花、生姜比例为1:3:5,代赭石的用量明显小于其他六味药。二则旋覆代赭汤证病位在中焦,药物作用的靶点亦在中焦,应用代赭石也应考虑此药应在中焦取效,而赭石为重坠之品,如用量过大则会药过病所,直趋下焦,不能发挥其降脾胃之逆气以还归于中焦之效。
"因此,精方,尤其治疗急危重症者,方中药物剂量一般较大,或某一味主药剂量较大,或整方剂量较大,病重则药重。"便于长期服用,而丸、散剂中的药物剂量一般为汤剂剂量的1/3~1/10,故精方中单味药的剂量一般大于围方中单味药的剂量,甚至远远超过围方中的剂量。另一些病情单纯,病邪轻浅之疾病,治疗相对简单,稍予几味药足以祛退病邪,故简而精之精方尤为适宜,药味过多不仅于治疗无益,亦造成药源浪费。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最受欢迎的传统中医公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养生社群」蒲辅周先生曾谈论到用药剂量大小问题,其认为一般煮药锅具就不大,太多药也装不下没必要用太大剂量。蒲辅周前辈的一味茶叶苏醒重病老太的胃气,赵绍琴前辈平正清灵用药治疗高热昏迷,而朱进忠师傅李翰卿前辈运用每味药只有0.3~0.6g的真武汤治愈心衰重病老太。推荐2015最HOT中医公众号。最大的中医辟谷爱好者社区。
中药用量探微 - 中医临床交流 - 中医中药论坛 中医论坛|中药论坛"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物的用量上。至于小儿用量,一般10岁以上的儿童用量可接近成人,5~6岁的儿童约为成人量的一半,5岁以下儿童用量通常为成人的四分之一。多数药物配伍后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故一般有毒药物配伍应用时用量常可较单味药用量大。复方中君药是治疗主病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故用量须重,佐使药用量宜轻。
揭开“量”“效”关系的不传之秘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以往辨证论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上,而对量的研究较少。因此,辨证论治,要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字“量”,即理、法、方、药、量。和西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相比,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是一个巨大难题。方药剂量研究的不足,阻碍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已成为中医药学术的关键问题。
伤寒论之药物用量探讨伤寒论之药物用量探讨。在此,对古今部份名医方剂中的用药剂量作较粗浅的分析综合研究,以希能从中可以达到较高疗效的真实用药剂量。正所谓“遵古则骇俗,减轻则失其本意,而必不灵。”余用桂枝汤数年,初用时乱填剂量,桂枝用量3-9g,余药剂量随决填写,未遵仲景用药之比例,辩证准确,用药却无效。桂枝汤的煎服药法充分说明了用药有效剂量可以通过服药方式调节,而不是任意改变方中药物剂量。
中药饮片用法以及中草药用量分别注意事项。因此,在确定剂量时,必须对药物的性质、不同的剂型、疾病的轻重、配伍的关系,以及病人体质的强弱、年龄等情况作全面考虑,才能处以适当的用量。(一)药物性质、剂型与用量的关系:此外,剂型的不同,用量也有差别,同样的药物,入汤剂笔丸、散剂用量要大;鲜药用量应比干药用量大。在方剂组成中,有主药和辅药,主药用量应较大;这就说明药用量与配伍对治疗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即阐释方药剂量与病证效应变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当病、证、方、药确定后,其方药的“量”是决定“效”的关键因素,并有其最佳的剂量范围。方药剂量理论的基本构架应包含如下几个内容:方药剂量阈理论、方药治疗窗理论、量的传递规律、方药量效关系的表现形式、方药的随证施量原则、证一量一效关系理论、方剂结构与量效关系、方药用量控制方法与策略以及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等。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自古以来中医( 世医 )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
仝小林教授通过文献考据与药物实测考证, 并结合现代药理及临床实际, 认为仲景经方1 两约合今15 g。临床中以此剂量为基本单位, 还原仲景用量, 常常收效甚佳。本文选取仝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一两为今3 g, 9g, 15 g 3 个不同剂量主治糖尿病湿热蕴脾证中的有效案例进行分析, 以此作为探索临床合理用量的示例,
中药的用量问题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问题。小林先生抓住了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中满内热,大剂量的使用黄连进行降糖,黄连用量一般为30-120g,疗效卓著,降糖迅速,许多人称其为"仝黄连"。我感觉仝小林先生最有意义的研究还是在中药的剂量上,证实了经方的实际用量是现代教科书的4-5倍,并把经方的量效关系列为973重大研究项目,作为中医的上层人才,为中医界做了一件大好事,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降龙伏虎之用大剂量(仝小林)降龙伏虎之用大剂量(仝小林)用足剂量。未标注剂量为克。抄自仝小林重剂起沉疴 艺高胆大。大家谁有用过重剂量的谈谈经验。
仝小林:黄连降糖宜分阶段用量。因病制宜用黄连。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仝小林教授发现,临证中黄连的用量相当考究,并非用量越大,降糖疗效越显著——其用量多少,当因病制宜。患者拿此方甚是不解,特返回询问仝小林教授:“您素有‘仝黄连’之称,强调重剂起沉疴,为何方子里黄连只有9克,能治好我的病么?”仝小林教授微笑回答:“证量相应。”吴茱萸配伍黄连,可和胃制酸,调理胃肠,黄连用量一般为3~6克。
维新医见 | 仝小林:方药运用体悟药物总括八维药纲里肉桂,表麻黄;注:恽铁樵说附子是“最有用亦最难用之药”,仝小林教授在四川绵阳桑枣镇柳坝村,向药农请教当地附子吃法。半夏尤在泾云:“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于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半夏炮制后,毒已大减。仝小林教授在临床大剂量用半夏有两个适应症:①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
【维新医见】仝小林谈治病策略· 邪欲出,顺病势而为之,四两拨千斤;单病单方,合病合嵌。中病即减或中病即止;慢病策略。慢病,就是很难一时治愈,病程较长或终身难愈的疾病,我们把它称作慢病。慢病用量策略:慢病,起效、显效时间与病程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仝小林教授称之为“慢病效阈”。仝小林教授常喜欢看病时给疾病画像,如病与病之间的时空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治疗的阶段步骤等。
正确认识仝小林院长的学术观 十世遗风 先生 文 正确认识仝小林院长的学术观。按照我的经验推测仝院长大剂量黄连治愈的是早期糖尿病属热毒证的,与其兼用其它清热药物,还不如用大剂量黄连药专力宏,这是仝院长的原话。我的父亲说中医治得好任何疾病,一物克一物,关键你要找到那味药,对病的药,也许大剂量黄连就是那味药,但是还是要先追求方证相应,这才是仝院长的真实学术思想。
经方计量换算表 - 中医学习 - 民间中医网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乔振纲:中药用量多少有诀窍 当多则多 当少则少 有效则好选自学苑出版社《乔振纲医案医论精编》该重则重,该轻则轻,重可用至数十克,轻仅可用至二、三克,切记药物是要进入人体,要通过胃肠粘膜吸收方能起效,不是倒入塑料筒、玻璃瓶,切忌不顾体质强弱,重剂猛投,斗狠斗勇,更不能为了追逐提成,一味堆砌重剂”乔师处方以精当、轻盈著称。每遇小儿患者,乔师皆大胆地投以大人药量,询其用意。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
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运用(全篇)肖小河(教授,302医院) 疗效是中医药存续和发展的根本,提高中医药疗效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首要之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下称《中国药典》)饮片用量明显偏小,据报道,选取某院10762张处方中的50味药进行统计,临床实际用量与《中国药典》规定用量相比,完全符合率仅26%,现今各类饮片实际用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只占11.9%。
鱼病用药应掌握“五看五分” 鱼病是养鱼的大敌。具体做法上,先将药物溶解于少量水中,使其均匀溶解后不断加入池水稀释,全池泼洒,混饵给药,将药物均匀混入饵料中,或制成颗粒饵料投喂。做法上,先取等量药物和饵料进行等比量混合,混合后再用混合的量取同等饵料作第二次混合,如此多次,直至全部饵料混合完为止,达到药量均匀分布。内服法要针对各种鱼的生活习性,选用有较强粘性的浮性饵料或沉性饵料混拌药物防治鱼病。
我们举一个例子,举麻黄汤的例子,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粒,去皮尖,那么3两,1两是15克,3两就是45克,2两是30克,1两是15克,70枚杏仁,我们今天拿70枚杏仁去掉皮尖,具体称一称,我上次课说过,100枚杏仁称完了是40克,那么70枚杏仁称完了是28克,这就是张仲景当时开的麻黄汤,这张方子的药量,可是这麻黄汤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然后去上末,再煮其他药,最后呢?
虽然,现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治愈率并不是很高,复发控制的也不好,我相信我在应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疗效是非常不错的,故将我个人对银屑病的论治体会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提出观点:1.银屑病在辨证论治重点上存在偏差银屑病与中医古典医籍中记载的多种"癣"相类似,但有的皮疹描述比较准确,而有些可能相当于现代一些真菌感染、神经性皮炎、经斑鳞屑性皮肤病等,其中以"白疕"描述最为准确。
我在《经方杂谈》将经方一两换算成克例举了三个剂量段,即大剂量一两10克,中剂量一两6-8克,小剂量一两3克。一、缘起引起我对用量再思考的一个案例:2000年的秋天,我爱人的一亲戚拿了一张处方到我的诊所配药,患者是位肺气肿患者,主诉喘,处方是位不知名的医生开的,小青龙汤原方,只是药量比较保守,是按一两3克折算的,我平时小青龙汤用的也不少,麻黄、桂枝(我用肉桂)的用量起码15克,多是20克。小剂量更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