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仝小林: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新用户8819Qt8G 2023-01-14 发布于河南

量之于效,如日与晷

图片

量之于效,如日与晷,关系殊密。自古有云:传方传药不传量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传承失真者,多矣!而失真最甚者,方药之用量也!方书之祖庭,首推仲景。《伤寒杂病论》之一两,折合现代13.8克。然此后,关于仲景经方之一两,竟有23种说法,可谓陷入混沌矣!其中,影响最大者有四:梁之陶弘景,把“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的旧制改为“十黍为一铢”,较官秤缩小十倍;唐之孙思邈记载了这一说法,又觉与时用之度量衡不符,遂称之为“神农秤”;明之李时珍依据自己的感觉,认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而明末清初的汪昂则推波助澜,直称:“大约古一两,今用一钱足矣”。于是乎,以讹传讹,几成定论。

经方一两等于现今13.8克,经过历代谬传,变成如今一两等于3克,用量近五倍之差,如何有效?吾初出茅庐时,一度酷爱经方,但按3克折算,用于小病尚可,用于大病,总觉杯水车薪、力有不逮,很难体会到药少而精、药专力宏,疑惑深重之时,曾一度改用时方和杂方。直至后来,在柯雪帆先生关于伤寒论药物剂量考据的启发下,经过我自己的深入考证,方确信经方一两等于3克,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和误导

图片

从1986年后,我几十年如一日,实践经方本源剂量,并在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支持下,历史上第一次对经方本源剂量进行了循证医学的临床验证。用四个急、危、重、难的代表性疾病的结果,证实了经方本源剂量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优越的疗效。

这一验证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中药,在仲景时代的应用都有一个较为宽泛的剂量范围,而不似当今药典里规定的那样狭窄。这就给我们探讨方药的合理用量,留出了巨大的空间。比如黄连降糖,低剂量组9克,和安慰剂没有差别。而我们的药典规定的黄连剂量2~5克,比降糖无效的9克,还要小了将近一倍,说明药典规定的黄连剂量范围,根本就不落在有效范围之内。诸如此类,举一反三,方药量效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仲景经方剂量,多为急危重难疾病而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今社会,中医所治,慢病居多,需长期用药,缓慢调理,此时,仍用经方本源剂量,就有过大之嫌。且仲景煎煮,只煎一次,相对于今天两煎、三煎,提取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因此,我们根据临床和实验结果及几十位专家共识,在The American Journalof Chinese Medicine上发表了《全球经方用量指南。其中经方一两折合克数的指导意见是:急危重难疾病折合6~9克,慢病治疗折合3~6克,预防调理折合1~3克,真正体现了因病施量。

《临证方药量效求真》,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作品,本书总结了我们多年来关于方药用量策略的探索成果,并从临床真实案例出发,讲述了笔者及古今医家对于临证方量的心悟,以期对广大临床中医师产生一些启迪。

图片

在此书编写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感谢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特别感谢“973”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团队为揭开千年方药用量之谜所做的贡献,感谢为本书顺利出版作出巨大努力的编辑,感谢我的每一位学生的辛苦工作,你们是方药量效理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愿这一理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建功当代,惠泽千秋!

仝小林

丁酉冬至于知行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