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成为研究的新热点。2008年12月10日至11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普陀区教育局在新黄浦实验学校举办了第三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此次会议以“课堂有效互动”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上海、江西、陕西、甘肃、河南、云南、黑龙江、四川、广东、江苏、贵州等多个省市的400多位中小学校长和老师。研讨会上,与会者首先观看了四个学科12节蕴含课堂互动的课例展示,随后展开专题讨论和头脑风暴,畅谈对课堂有效互动的思考和探索。 一、“课堂”、“互动”及“有效互动”的解读 “课堂有效互动”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什么是课堂”、“什么是互动”、“什么是有效互动”进行了多角度解读。 什么是“课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具有多重涵义。它不仅是学生学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交往的场所和社会化的重要天地。“课堂”对每个学生具有重要功能。学生通过认识他人而得到学习,同时通过反思自己得到学习,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学力的成长。因此,理想的“课堂”原本应是互动的、知性灵动的天地。上海师范大学杨庆余教授认为:课堂是一个学校教育中人际交互的主要空间,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的有机“生态系统”单元。 什么是“互动”?钟启泉教授认为,“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借助构成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积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学习集体”,并在“学习集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产生的认知活动的竞技状态,这就是“互动”。新黄浦实验学校王洪伟校长认为,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互动”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它决定了互动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陕西省镇安县黄家湾崇家小学教师李忠华从尊重生命个体的角度,阐释了对互动的理解。李老师认为“互动”的提出与当前社会呼唤人文关怀的大背景息息相关。所有的互动都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作为互动应该包括知识语言、心智情感、意识方法等方面,只有目标定向下的三者最大程度的相互叠加,才能构成互动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有效互动”?王洪伟校长指出“有效互动”就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本质,有些课堂存在“虚假互动”,也可称为畸形的互动,是异化的互动,无效或低效的互动。江苏省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吴群英副校长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的标准是合理有序、积极参与、情绪饱满、学有所获。对此,上海师范大学李酉亭教授认为,评判互动有效性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教学活动在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的对比达到较为经济的水准;第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挥;第三,课堂教学互动的运用能涵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学习。 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国家督学、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指出,不同层面的人考虑教学有效性的视角是不同的。作为行政官员,要考虑教育系统、教学系统的有效运作。有效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在整个教育系统的终端,即所有的教育、教学的对象。整个系统的运作,要靠各级教育部门,但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着眼点和着手点、起点与归宿是教师活动、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有效性就是要关注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就要关注孩子。孩子是有差异的,因此有效的教学必须关照每个有差别的个体。杨庆余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如下三个概念而言的:第一是课堂教学活动在价值上的取向;第二是课堂教学活动在功能上的诠释;第三是课堂教学活动在目标上的厘定。他认为在这三个层面上谈教学有效性,才是有效的。 二、“有效教学”及“有效互动”的方法策略 如何使今天的教学越来越有效?市教委尹后庆副主任提出四点想法。第一,把理念转变成行为。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从脚下做起,真正去理解有效的内涵、实施有效的行为、取得有效的成果。第二,激活微观主体。在有效教学推进的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是校长和教师,要通过制订政策、建立制度、搭建平台、营造氛围等多种途径,激发校长和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与创造性。第三,创造精细化管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多样性、多主体性,一方面需要通过管理为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者要通过对宏观世界的准确把握和对微观世界的深入贴透,做到精确、精致和精深化管理。第四,下移决策重心。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一定得由最接近实践的人来决定,下移决策重心,要求每个主体,特别是第一线的主体要有能力决策,做出的决策是针对实际问题的,要科学合理。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就如何提高有效教学谈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校长问题。王主任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和教研员的指导力,这三力当中校长是核心。他指出,第一,校长一定要在教育思想上引领他的教师团队。所谓学校管理,本质上是教育思想的管理;第二,校长的首要职责是了解教师、研究学校;第三,校长要在学术上过硬;第四,校长要研究过去的历任校长,传承学校文化。第二个是研究学生的问题。王主任认为,课堂教学互动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学生,现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研究地不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了解每个学生,把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建立在正确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 如何让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更有效?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祝庆东认为,首先要分析现在的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真正分析实践中的互动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虚假的、形式的。祝主任还提出,校长教师要做到专业发展,带着问题去学习是第一步。学习以后要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要借专家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水平、借专家的眼睛寻找自己的问题、借同行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水平。 李酉亭教授认为,课堂教学中互动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等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最后,李教授指出,也要注意课堂教学中互动策略的建构和运用,要避免互动的误区。教师要在“动”字上下功夫。有效教学不存在完全程式化的教学策略。影响教学策略的因素很多,而且是复杂多变的,试图构建出包容一切、适应于一切教学情景的教学策略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王洪伟校长提出,要确保课堂的有效互动,一是要实施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在课前,要研究预设性互动策略。在课中,要研究建构性互动策略。在课后,要研究拓展性互动策略,并归纳出每个策略的要点。二是要规范课堂有效互动中教师的有效行为。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从认识论的角度,通过生动的例子,说明课堂教学有效互动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历。如果教学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那么这种教学就是灌输,如果能把学生错误的东西挖出来加以碰撞,使其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教学就叫启发。他还指出,相异构想多的问题更值得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深圳东莞东华中学教师沈传标老师从探究型课堂的互动谈到几点思考。第一点,上课前教师要进行多项性的预设,这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的前提;第二点,要进行多维度多样性的互动,即作者、编者、教者、学者(学生)、文本的五者互动;第三点,教师要善于掌控、把握互动的契机,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互动中教师的话语权和发言时间需要慎重思考。教师要在互动过程中注重一个“效” 字,即效率、效力、效果。 上海金洲小学教师衡彬以3R为基点探讨了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互动。第一个R是Relationship(关系),指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第二个R是Reset(再设),指教师要学会重组教材,创设“主线”;重设小组,和谐互动;重设练习,自主互动;第三个R是Response(反应),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应,给予激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调动生生间的互评互议。 三、“课堂有效互动”的区域实践与校本研究 在区域实践层面,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普陀区在推进课堂有效互动方面的实践和思考:第一,明确意义,指导课堂有效互动。即关注课堂有效互动的教育价值,明确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意义,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更好地促进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转变;第二,制定标准,引领课堂有效互动。教研室出台了《普陀区中小学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估意见》,提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七条途径。在此基础上,又明确了实现有效互动的要求。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制定和有效互动要求的明确,对全区课堂教学起到导向、引领的作用。第三,开展研究,推进课堂有效互动。将日常的课堂有效互动实践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推进课堂有效互动。无论从区域层面还是从学校层面来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推动了有效互动的实践。第四,技术支撑,促进课堂有效互动。此外,还开展教学“比武”,举办八国校长论坛,深化有效互动。 在校本研究层面,与会的众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报告了各校有效教学互动研究的最新进展。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校长王浩军校长介绍了他们学校进行的“掌握提问艺术”的校本行动研究。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追求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提问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瓦房店希望小学校长殷延庆简述了该小学正在推行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认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比较好地体现了课堂互动教学理论。该模式的具体内容是“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合起来概括为“三疑三探”。认为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源自疑问。学习要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该模式的理论核心是用疑问贯穿课堂,即设疑、解疑和质疑。 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校长骆奇通过对本校的数学研究课《时、分、秒》的介绍,阐述了几点感悟:第一,把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起始区域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建立在超出学生“认知起点”上的教学,使“有意义”失去了逻辑链条,“建构支架”失去了支点,最终不能建立起通达“最近发展区”的桥梁。第二,充分运用“互动反馈技术”细致破解思维密码,精确把握认知脉络。第三,摒弃诱导成功表象的陋习。第四,有思维碰撞火花的教研才是有效的。 普雄学校校长赵宝琦从理论认识、基本做法和取得成效三个方面介绍了本校利用互动技术开展数学有效教学的校本课题研究。指出,互动反馈技术是一个信息搜集工具,能帮助每个学生通过技术进行互动参与,提升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能使教师及时回收课堂中鲜活的信息;也是一个统计分析工具,能帮助教师快速找到每个学生学习起点,即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一个思维引导工具,能帮助教师针对动态的数据,灵活进行策略调整,有效提升课堂活力。 平利路第一小学校长徐瑾介绍了该校小班化环境下促进知识建构的互动教学实践研究。徐校长首先介绍了本校的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包括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丰富了材料的呈现方式和加强交互功能等方面。在研究实践方面,一是通过互动反馈系统强化互动,在交互中建构知识;二是运用互动技术即时反馈,促进教师及时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徐校长最后指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互动教学促进了本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课堂气氛得到了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得到提高。 树德小学校长梁青云从开放的导入、学生资源生成与有效回应、互动深化与推进教学等几个方面对该校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研究做了介绍。认为“互动生成”教学能有效促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发展与提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洛川学校教师谷丰从“背景与认识”、“实践与创新”和“成效与发展”三个方面,汇报了他们学校“以信息技术创设课堂‘1对1增强学习环境’,在互动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的有关研究与实践。指出研究取得成效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各有侧重的数字化教学设施;二是骨干先行的课题组行动研究;三是全员投入的研修组群体实践。 四、“课堂互动”研究的意蕴与展望 就我国目前进行的课堂互动研究,钟启泉教授在主题报告中,从研究价值、研究的关键概念、研究的目标与课题、研究的展望四个方面做了深刻的分析。(全文另发)钟教授指出,“课堂互动”成为教学研究的课题是令人高兴的。这表明我们的教学研究有了务实的追求,即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 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价值,钟教授认为,“课堂互动”的研究是对传统的灌输主义中心的挑战。从社会学角度看,构成充满活力的教学情景需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学习主体。第二个条件是学科教学的内容。第三个条件是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课堂互动”研究隐含了一个新的教学观,即“儿童本位”。“课堂互动”研究是基于“儿童本位”的具体体现。“尊重儿童、尊重差异”是“课堂互动”研究的思想基础。“课堂互动”研究的价值就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虚假”互动和一言堂的状态,改变长久以来死气沉沉的僵化的课堂,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文化特色的课堂。 钟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习主体的心理(主观性)过程,同时也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的两个关键概念是:自主活动和集体思维。基于两个关键概念的“课堂互动”研究,将有助于变革“定型化教学”的旧习,促进课堂教学中基本关系的转换:首先是有助于颠覆师生之间的支配从属关系,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是有助于克服学生之间的敌对性关系,建立合作性关系。钟教授提出,是否转换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关系,可以成为衡量“课堂互动”研究成功与否的标尺。 关于“课堂互动”研究的目标,钟教授认为,要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设定不同的研究目标。日本筑波大学的《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在《课堂教学》专章分别描述了小学、初中、高中的理想的教学状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其次,对于“课堂互动”的研究课题,钟教授指出,“课堂互动”研究为我们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变革课堂教学设计的严峻课题。第一个课题,从单纯的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走向三维目标链的设定。第二个课题,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的最大特征是动态生成。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第三个课题,从“单向灌输”走向“集体思维”——学习集体的形成与集体思维的组织。 钟教授对“课堂互动”研究做了这样的展望。他认为,“课堂互动”研究要健康地、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得有组织上的保障。这就是如何把每一所学校办成“学习共同体”。这首先是每一位校长应当承担的责任。在当前我国的教学研究的实践中,需要解决两个模糊的认识。第一,“学习先进教育经验”的问题。“先进教育经验”是不可照搬复制的。关键在于,要引导教师挖掘经验背后的东西,从“先进教育经验”中抽出基本的道理、基本的逻辑。第二,“实践研究”的问题。根据国际经验,称得上是“实践研究”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其一,一定是从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引出来,而又服务于自身的教育实践的问题。即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其二,一定有理论的介入。理论可以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视角、一种认知框架。其中隐含了另一个重要的挑战:确立理论与实践、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在这方面,钟教授建议浦东新区、普陀区或许可以先行一步,提供一些新鲜经验。最后,钟教授引用西尔伯曼在他的名著《课堂的危机》(1970)中引述的杜威的一句话结束了发言。这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倾听。那就是“真正的危机在于,表面上呼唤改革,骨子里却在一味地包庇旧的一套,走回头路”。 此次研讨会,共有来自新黄浦实验学校等10所学校的12位教师用同课异构等方式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四个组别的课例展示,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学科课堂里的有效互动。语文组的课例为:新黄浦实验学校樊曦老师和华师大附属长风中学熊瑾老师讲授的“小职员之死”、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杨裕珍老师的“太阳”和联建小学陈海平老师的“白银仙境的悲哀”;数学组的课例是兴陇中学牟湘萍老师的“几何证明中辅助线的添置”、梅陇中学黄劼老师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新黄浦实验学校王青云老师和新普陀小学赵霞老师的“数学广场—分段”;英语组是中远实验学校张婉兰老师和兰田中学李萍老师进行的同课异构课例“Food and Drink”;物理组的同课异构课例“力的合成”由洛川中学刘丹丹老师和新杨中学吴孟欣老师提供。除本文提及的发言者外,研讨会期间还有很多与会者做了课例讲评和专题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