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劫后余生的黄宾虹《山水写生册》

 阴山工作室 2015-06-19

劫后余生的黄宾虹《山水写生册》
黄宾虹 山水写生册 成交价3277万元


【作品鉴赏】

诗情画意?法备气至
—《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赏析

黄宾虹一生作品最多,晚年面目也最多。成就最高的在八十岁以后,除少量简笔,画风大概两类,一类患眼疾的二、三年间(89—90岁左右)的作品,一类眼疾前后的作品。宾翁1945年与傅雷书:“拙笔存旧作,以法北宋为多,黝黑而繁。……此后有纯用线条之拙笔一种,当奉教。窃以为可成个面目或在此,尚未自信”;1948年与朱砚因书:“近悟于古迹写山游稿融合一片,自立面目,渐觉成就可期。”前一类即“纯用线条”、1945年“尚未自信”,八十九、九十岁时大成的、一种与传统样式相比而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面目;后一类即“黝黑而繁”、“古迹写山游稿融合一片”的作品。这本《山水写生册》,作于1948年,系后一类,因其为诗意画、又有一定数量、都是精品,可谓不可多得。
晚年的黄宾虹,苦心孤诣,作画著述不断;他也是诗人,高燮评他的诗:“得宋人之韵,抒其乐志之情怀……是画家本色”。此册八页,每页画上题诗。“近观白玉蟾手札真迹,写其诗意”,两页为白玉蟾句,其余宾翁自作。我不能诗,体会他读白真人诗句时的感受与情怀,一画一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咀嚼流连,觉有余不尽。
潘天寿先生署签:“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观者勿以为“写生”就是西方之背着画夹实地对景写生。“生”者,生意、生气、生趣,我们传统的所谓与形“似”相对的“真”、“天真”。古人写生,实质是“搜妙创真”。眼看心观,理解对象的特征,得其精神,谓之“默记”;或者勾取对象的体态和韵律,记其结构;或者徘徊流连,静观默参,觅取“内美”。前两法可谓一般意义上的“师造化”而“胸储丘壑”,后者则是师造化而“丘壑内营”,心源即造化,造化在手,如黄宾虹所求的“真画”,“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所以此册所写之景,黄宾虹虽说:“上饶途中望龙虎山”、“写贵溪小景”,其实不必定似道教福地龙虎山或贵溪的某地某景或老子骑青牛而出的函谷关。黄宾虹说:“山水乃画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形,乃传其内涵之神,若以形似为贵,则名山大川,观览不遑,真本俱在,何劳图焉”。所谓“写生”,大都游历归来,伫兴纪游,实际就是创造。

劫后余生的黄宾虹《山水写生册》

此册“于古迹写山游稿融合一片”,自立面目,有真境而不见程序。黄宾虹九十自述“曾逰粤、桂、浙、闽、燕、赵、齐、鲁、楚、蜀诸山”,游迹所到,写稿图形,收入画囊,作画为卧游。所谓“古迹”,指传统山水画各家各派的画风、格法。黄宾虹守经(经,常道,中国文化中常行的义理、法则。)返本,立足于变,熟习古人之渊源派别,上自上古时期图画文字,山水则五代两宋之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江贯道、燕文贵、米芾米友仁父子、李唐、马(远)夏(珪),元之黄公望、倪云林、吴镇,明之沈周、董其昌,以至清季二溪(石溪、青溪)、程邃以及新安画派等等,无不悉心研究,遗其面貌,取其精神,用长舍短,集百家精华,大成而为一家气味。故于册页中之每一页,虽然不能细指此为某家某家,彼为某法某法,隐约间尚可抉其微妙所自。
中国“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画法指理与法。中国画“理”,以气韵生动为精微。“法”则各家各派,有法却没有一定的方法,而都需用笔墨表现出来。不以笔墨,不可谓中国画,“画岂无笔墨而成耶?”(《中国画史馨香录》)气韵生动是精神,无形迹可见,不在形似,不在云烟的描绘,不在颜色,不在淡墨的渲染,也不在情境,在于笔墨的运用。黄宾虹以他的实践与卓识,总结前人的各种议论,扫其迷离玄虚,归于实际:
何谓气韵?气韵之生,由于笔墨。用笔用墨,未得其法,则气韵则无由呈露。论者往往以气韵为难言,遂谓气韵非画法,气韵生动,全属性灵。聪明自用之子,口不诵古人之书,目不睹古人之迹,率尔涂抹,自诩前无古人;或以模糊为气韵,参用湿绢湿纸诸恶习,虽得迷离之态,终虑失于晦暗,晦暗则不清;或以刻画求工,专摹唐画宋之赝迹,虽博精能之致,究恐失之烦琐,烦琐亦不清。欲除此二者,莫若显其骨干,以破模糊,审其大方,以销刻画。……气清而后可言气韵。气韵生动,舍笔墨无由知之矣。(《众法感言》)
此册八页,都是“黝黑而繁”的风格,雄秀苍郁,法备气至,尺幅小,境界大。毛笔似用不大的水笔,或尖或秃,笔笔如铁画银钩,一波三折,按提使转,气充力至,无丝毫怠惰;点、画之断连勾搭、枯湿浓淡,一一自然流出,笔笔到位,繁而不杂,能透善漏。用墨则“九墨”兼用,尤其破锋之焦墨,陡增精彩,卷松翠筱,瑟瑟如闻天籁;渴笔与淡墨相济,犹见澄潭渍蓝。对之如归真境,“视微听冲,莫不各适其适,余亦不知夫小大精粗刚柔缓急之不齐也”(陆九渊《游龙虎山记》),正如张彦远观顾恺之画古贤,“得其妙理”、“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令人终日不倦。
黄宾虹属于古代所谓“士”的知识分子,文化价值的维护者,作画极重功夫,他的画是“学人之画”或“士夫画”。他终结前人的用笔为“五笔”(平、圆、留、重、变),更以他的实践,由“五墨”发展为“九墨”(浓、淡、破、积、泼、焦、宿、渍和亮墨),加上运水,晚年笔墨,出神入化,因情而变,结构多方,呈现出种种境界。
中国画的鉴赏,一由实践;二须遍观历代大家名作,提高眼力;此处可以画家本人言论,佐证画迹,决其切实抑或浮泛,定其高下。
如何识得黄宾虹作品的高、妙,难以文字言语形容,还是摘录他自己的话,对照鉴玩,可悟随手拈来,生发无穷,功夫到境,格法同归:
自然之妙,在于有断续联绵,处处有情,节节回顾,若隐若现,不即不离。隔者可使之连,远者可引之近。其法又层次,有布置,切不可误入邪道,只墨守规矩准绳,自不能有所变化。古人有含毫吮墨,皓首穷年,不得其法者,皆由不审求于笔墨。
用笔于极塞实处,能见虚灵,多而不厌,令人想见惨淡经营之妙。
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天地,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
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此梅沙弥(吴镇)得王洽泼墨真趣。大痴(黄公望)墨中笔,倪迂(云林)笔中墨,融洽分明兼而有之,可言气韵。
画之分明难,融洽更难,融洽仍是分明,则难之又难。大名家全是此处见本自。
童中焘 2011年3月草
(童中焘先生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著名山水画家。 )

劫后余生的黄宾虹《山水写生册》


青山夕照?劫后余生
—介绍《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
胡西林

黄宾虹在中年的时候似乎已经知道他此生将会长寿,所以他对自己一生的艺术从那时起就作了规划,在艺术的大道上,他一路欣赏风景,走得非常从容。
这看似有些玄乎的说法,通过了解黄宾虹学习传统的过程可以得到印证。比如黄宾虹晚年曾经说过,他学习传统遵循的步骤是:“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按照他自己的安排,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即“开始”学习宋画的时候,黄宾虹已经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了,而他一生的艺术创作正是这个时候出现了质的飞跃。七十岁对于黄宾虹而言,仅仅是进入“中年”而已,而对于他的艺术生命来说,一生的辉煌则刚刚开始。
因此,他一生中的许多重要游历是在50~70岁期间完成的。这期间,他先后“登临山东历山,漫游了江苏的虞山、太湖,浙江的天目、天台和雁荡;又去江西,游匡庐、石钟山;入福建,游武夷;赴广东,登罗浮,游越秀;远至广西,畅游桂林、阳朔、昭平、平乐。又自湘水入湖南,登衡山,游岳麓,放舟洞庭。”直至1932年,69岁的他出游川蜀大地,历时近一年(参阅河北教育出版社《黄宾虹》)。而他每次出游画下的大量写生稿许许多多直至晚年才得以整理—假如一个人的大限临头可望,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自己的步履走得如此从容的。然后—这时他已经过了80岁,他才基本收住他的两条腿,开始在心中一次又一次地遨游他曾经游历过的山水—今天我们见到的黄宾虹晚年大量的山水作品为纪游作品原因即在于此。生理生命与艺术生命支持他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登,并且如同坐标的两轴将他这一时期的许多纪游作品定位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美术的经典位置上。

劫后余生的黄宾虹《山水写生册》

1948年7月,黄宾虹结束了他长达11年的北平生活南迁。这是一次令他欣喜的回迁,毕竟是80多岁的老人了,南归之念时时袭心。8月份,他经上海抵达杭州,选择这座他非常熟悉的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景迷人的古老城市作为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地,这一年黄宾虹85岁。《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就是他到达杭州后创作的一本纪游精品。
册页共八开,纸本设色,纵22.8厘米,横22厘米。八开皆无上款,显然不是一般应酬之作。册页以黄宾虹披阅南宋龙虎山道士白玉蟾手札真迹为契机,回溯老人当年“上饶途中所见”,那是一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连绵山脉,黄宾虹借风景描绘演绎龙虎山道教文化,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整本册页以水墨浅设色绘就,远山淡笔虚写,近景浓墨渲染,点擦互皴,笔墨交替,可谓从心所欲,却画得法备气华。黄宾虹作画构图追求“三角不齐美”,即所谓“凡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方或圆,拆开来看,都是由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一个整整齐齐的三角形也不会美,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这是他一生观察自然、研究画史的心得,构图的制胜法则。而用笔用墨则讲究“平、圆、留、重、变”和“浓、淡、破、渍、泼、焦、宿”,即所谓“黄氏五笔七墨”。他的“五笔”说并不是指五种用笔法,而是指一笔之中所应包含的五种笔性,七种墨法更是常见其交替使用,氤氲混沌中墨色微妙,幻化无穷,及至晚年,这种在极高美学意义上的用笔用墨主张黄宾虹已是化合于心,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所以,当89岁那年黄宾虹因为白内障双目几乎失明的时候,他依然没有停止手中的画笔,而是依心为目,纵横挥洒,所作却像得到了神助一般,晚年的黄宾虹到了入化境地。
至于这本册页的题诗,同样妙不可言。八开册页,一诗一画,一画一境,两首直接录南宋龙虎山道士白玉蟾诗,六首从白玉蟾诗中化出。黄宾虹国学、诗学功力深厚,吟诗诵词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也成佳咏,从六首化用的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黄宾虹的锦绣诗怀和熟稔的作诗技巧。比如第八开,白真人原诗是一首七绝:“贵溪一尉隐家山,静结茅庐三两间。九十岁时尸解日,时人犹见是童颜。” 
题到册页上时,黄宾虹将它变成了五绝:
归隐贵溪山,结茅三两间。行年九十岁,犹见是童年。
文字简练,朗朗上口,诗意未变,诗境犹佳。诗后附一段小跋:“张仲孚系十七代天师,余写贵溪小景,以寄怀古之思,八十五叟宾虹。”平常文字,却如书法中的一波三折,让余音绕出诗外,宛若天成!

劫后余生的黄宾虹《山水写生册》

《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签条为潘天寿1965年所题,其中背景鲜为人知。此册页原藏主叫陈耀亭,是一位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1959年,陈耀亭调至宁波,任宁波地委副书记。陈耀亭是一位颇有雅怀的老同志,参加革命前,他在私塾学习,熟读四书五经,浸淫传统文化,这样的背景使他在工作之余颇爱购买、收藏名人字画。在他的藏品中,《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是他极其珍爱的一件作品,平时绝不轻易示人。1965年他请潘天寿先生来家作客,并拿出这本册页请潘先生鉴赏。据他的后人回忆,潘天寿见了这本册页后非常兴奋,赞不绝口,并说这是他见过的黄宾虹先生作品中的精品。陈耀亭愈加高兴,取出笔墨,请潘先生为册页署签,于是潘先生恭恭敬敬写下了“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的签条。
转眼到了1966年,“文革”爆发,陈耀亭受到冲击,他的家被抄。在此之前,他已有预感,遂先将平生收藏一一清理装入三只木箱,封签后交到了宁波地委大院二楼的地委党史办。后来的事他就不知道了,也无从过问。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老干部们开始被一个一个“解放”出来,陈耀亭也获得了“新生”。这时他想起了当年交给党史办封存的那三箱宝贝,向当时的宁波市委汇报,以寻找下落并要求归还。宁波市委派专人落实此事。谁知跑到二楼一看,三只木箱居然原封未动,这不常有人去的二楼成了“文革”的“死角”,三只不起眼的木箱在“死角”里面被人遗忘了!于是完璧归赵,《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又回到了它的主人手中,真所谓青山夕照,劫后余生。
凡物灵性最可贵,感谢上苍赋予了《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灵性,使它在劫难来时,护佑了自己的生命。
1993年,陈耀亭同志去世,《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也开始了它新的传承历程……。


【作品资料】

作者 黄宾虹   尺寸 29×22cm×8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948年作
估价 RMB  15,000,000-25,000,000
成交价
  • RMB  32,775,000
  • HKD  38,971,463
  • USD  4,916,250
  • EUR  3,605,250
专场 名家册页专场 拍卖时间 2011-04-26
拍卖公司 上海恒利拍卖有限公司已开通官网 拍卖会 2011年春季拍卖会
出版:一、《黄宾虹山水精品册》单行本(西泠印社出版社)
二、《黄宾虹书画专集》P134、135(人民美术出版社)



劫后余生的黄宾虹《山水写生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