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解剖学

 成为亨特 2015-06-19
1 第一章 上肢重要穴位解剖 第一节 上肢应用解剖 一 肩部 分腋区、三角肌区、肩胛区。 (一) 腋区 腋区又名腋窝。表面皮肤较薄,内含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内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 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 腋窝的构成 腋窝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 ①顶:由锁骨中1/3 部、第1 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 ②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深)筋膜共同构成。腋筋膜有皮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等穿过, 使其呈筛状,故又名筛状筋膜。 ③四壁  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 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  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胸筋膜是连于喙突、锁骨下 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 三边孔和四边孔: 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肌的后方和小圆肌的前方之间穿过,形成2 个肌间隙。内侧者称为 三边孔,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 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外侧者称为四边孔,其上、下界与三边孔相同,内 侧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是肱骨外科颈,内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2.腋窝的内容物 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第1 肋外缘至胸小肌上缘, 第二段:被胸小肌覆盖, 第三段:自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腱和背阔肌的下缘。 主要分支: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2)臂丛 组成:第5-8 颈神经前支和第1 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 位置: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内、外侧束和后束 主要分支: 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 锁骨上部 肩胛背神经: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 2 胸外侧皮神经:支配胸大肌、胸小肌 外侧束: 肌皮神经 →前臂外侧皮神经 正中神经 内侧束: 尺神经 锁骨下部 臂、前臂内侧皮神经 肩胛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 后束: 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 桡神经 → 浅支、深支 腋神经 (3)腋淋巴结:分外侧淋巴结,前群(胸肌淋巴结),后群(肩胛下淋巴结),中央群,尖群(锁 骨下群) (二) 三角肌区及肩胛区 三角肌区:即三角肌所在的区域。区内三角肌从前方、后方和外侧包绕肩关节,深面有 腋神经。 三角肌下囊:三角肌深面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滑液囊,与肩关节囊相通 腋神经 肌支:主要分布于三角肌和小园肌 皮支:为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三角肌区皮肤。 肩胛区:指肩胛骨后面的区域。肌层结构为斜方肌,其深方为冈上肌、冈下肌和大圆肌, 肌肉的深面为肩胛骨。 二 臂部 被肱骨内、外侧肌间隔分为臂前区和臂后区。 (一) 臂前区 1.浅层结构:皮肤较薄,浅筋膜少而疏松,主要结构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及 皮神经等 2.深层结构: (1)肱二头肌:起点 长头:起于肩胛骨的盂上结节;短头:起于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 (2)喙肱肌:肱二头肌深面和内侧。起于喙突,止于肱骨体中部 (3)肱肌:肱二头肌深面。起于肱骨体下部,止于尺骨粗隆 (4)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至肘关节前下方分为:尺动脉和桡动脉 分支:①肱深动脉:伴桡神经,沿桡神经沟下行,分布于肱三头肌、肱骨 ②尺侧上、下副动脉:参与肘关节网 (二) 臂后区 指肱骨和臂内、外侧肌间隔以后的部分,主要包括臂肌后群(肱三头肌)、血管和神经 等结构。 肱三头肌与肱骨的桡神经沟之间围成肱骨肌管。管的下口约在肱骨中、下1/3 交界处, 管内有桡神经及伴行的肱深动、静脉通过,又名桡神经管。臂后区的内下侧有尺神经与尺侧 上副动脉下行。 3 三 肘部 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上、下各两横指的环行线为其上、下界。 1.肘前区 (1)肘窝的境界和内容物: 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 下外侧界:为肱桡肌, 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 内容物:主要有3 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和3 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 经和桡神经)。 具体内容:肱二头肌腱在肘窝中心,是寻找神经血管的标志性结构。 肱动脉位于肱二头肌腱的内侧,至桡骨颈水平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2 条肱静脉伴行 肱动脉。肱动脉的内侧为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位于肱二头肌腱的外侧,皮神经的外侧 为桡神经的浅、深2 支,浅支经肱桡肌深面达前臂,深支经旋后肌至前臂后区。桡侧副动脉 与桡神经伴随。肘深淋巴结位于肱动脉分叉处。 2.肘后区 (1)内容物:主要包括肱三头肌腱、血管和尺神经等结构。尺神经走行于肱骨内上髁后下 方的尺神经沟内,紧邻鹰嘴,贴近皮肤,故尺神经在此处极易受损。 (2)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 90o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 3 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称 肘后三角。肘关节伸直时,上述3 点成一条直线。肘关节脱位或肱骨内、外上髁骨折时,三 者的等腰三角形关系发生改变。但肱骨其他部位的骨折,不会影响它们的三角形和直线关系。 四 前臂 (一)前臂前区 位于尺、桡骨和前臂骨间膜以前的部分。包括前臂肌前群和血管及神经等结构。 1.浅层结构: (1)前臂筋膜:为臂筋膜延续,于近腕关节处增厚,前方形成屈肌支持带,后方形成伸肌 支持带。屈肌支持带横于腕骨沟上组成腕管。 (2)浅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前臂正中静脉 2.深层结构: (1)浅层肌肉:6 块,由外侧向内侧依次: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 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 (2)主要血管神经:桡动脉、尺动脉、正中神经、尺神经 (3)深层肌肉:3 块,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二)前臂后区 (1)肌肉:10 块,主要由伸腕、伸指和前臂旋后的肌构成。主要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 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和旋后肌等 (2)血管神经:骨间后动、静脉和骨间后神经。 骨间后神经是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之后,伴随骨间后动、静脉走行,改名而成。 五 腕和手 4 腕的上界为尺、桡骨茎突近侧2 横指的环行线,下界相当于屈肌支持带的下缘水平。手 分为手掌、手背和手指3 部分。 1.腕 是前臂的屈、伸肌健和血管、神经到达手的通路,可分为腕前区与腕后区。 (1)腕前区:表面有腕近侧、中侧和远侧3 条腕横纹。 用力握拳时腕横纹处可见3 条纵行的肌健隆起。掌长肌位居中线上,其深面有正中神 经通过。该腱的桡侧为桡侧腕屈肌健,与桡骨茎突之间有桡动脉,是常用的诊脉部位。该腱 的尺侧是尺侧腕屈肌腱。 ①腕掌侧韧带:前臂深筋膜在腕前区增厚形成腕侧掌韧带,对前臂屈肌腱有固定、保护和支 持作用。 ②屈肌支持带:位于腕掌侧韧带的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带,其 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屈肌支持带桡侧端分两 层附着于舟骨和大多角骨,其间的间隙形成腕桡侧管,内有桡侧腕屈肌腱及其腱鞘 通过。屈肌支持带尺侧端与腕掌侧韧带的远侧部分之间的间隙称为腕尺侧管,内有 尺神经和尺动、静脉通过。尺神经在腕部表浅,易受损伤。 ③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9 条肌腱和1 条神经通过,即4 条指浅屈 肌腱、4 条指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1 条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1 条正中神经通 过。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征。 ④腕前结构的排列:通过屈肌支持带浅层的结构,由桡侧至尺侧依此是桡动脉及其伴行的静 脉→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尺神经。通过屈肌支持带 深层的结构即是通过腕管的结构。 (2)腕后区: ①表面解剖:在腕背部可触及桡骨背侧结节,又称Lister 结节。当桡骨下端骨折需要作髓 内针固定时,此结节可作为进针标志。 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和手背桡侧。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为 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由舟骨和大多角骨组成,在此处可摸到桡动脉的搏动。 舟骨骨折时,“鼻烟壶”可因肿胀而消失,且可有压痛。此处也是切开拇伸肌腱鞘、结扎桡 动脉的合理途径。 ②深层结构 伸肌支持带:由腕背部深筋膜增厚形成,又名腕背侧韧带,其内侧附于尺骨和三角骨, 外侧附于桡骨。伸肌支持带向深方发出5 个纤维隔,附于尺、桡骨的背面,将腕后区分成6 个骨纤维性管道,9 块前臂后群肌的肌腱及腱鞘在管内通过。 2.手 手肌主要分布于掌面,可分为: 内侧群:称小鱼际肌,主要作用为屈小指和小指外展 外侧群:称鱼际,可使拇指作内收、外展、屈和对掌运动 中间群:由蚓状肌和骨间肌组成 手背:皮肤薄,皮下组织松弛,浅静脉丰富吻合成手背静脉网。 5 第二节 上肢重要穴位解剖 目的要求 1. 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和目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轴。 2. 了解人体的组成,人体解剖学的分科,解剖学发展史。 学时安排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极泉(Jiquan,HT1,手少阴心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腋下筋间动脉。 [体表定位] 腋窝中央,腋动脉的后方。 [操作方法] 上肢外展,于腋窝中央,避开动脉取穴。 针法:直刺1-1.5 寸。针感:局部酸胀,或有强烈触电感向前臂放射。一般不灸。 [临床主治]心绞痛、胸闷、气短、胁肋痛、肩周炎等。 [进针层次] 1.皮肤:由第2 肋间神经外侧支,即肋间臂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刺过深筋膜(即腋筋膜),针即进入腋腔。若刺及臂丛神经或其分支,可产生向前臂 放射性的触电感。 4.背阔肌腱:背阔肌由胸背神经(臂丛神经的分支)支配。 5.大圆肌: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 颈神经组成。 [毗邻结构] 腋腔位于肩关节下方,近似四棱锥体形。 前界:胸大肌、胸小肌等结构, 后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下肌等结构, 外侧界:肱骨及臂部肌肉, 内侧界:胸侧壁。腋腔, 下部:称为底,由腋筋膜封闭,此筋膜与胸部、背部、上肢的深筋膜相延续。 上部:腋腔顶,直达颈根。窝内有淋巴结、腋动脉、腋静脉、神经等重要结构。 [针刺意外与防治] 1.忌猛力提插,因腋腔内组织疏松,且腋静脉壁与深筋膜愈着,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 刺破腋静脉,可造成血肿。 2.切忌针尖向内侧胸壁方向针刺过深,以免针尖通过肋间外、内肌,肋胸膜,胸膜腔, 脏胸膜而刺伤左肺上叶或右肺上叶,而引起气胸,如深刺再加提插、捻转,气胸更为严重。 3.进针时要注意避开腋动脉,常用方法为一手扪住搏动的动脉,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 的内后缘处进针。 二.肩髃(jianyu,LI15,手阳明大肠经) [文献依据] 《甲乙经》:在肩端两骨间。 [体表定位] 肩端,三角肌上缘中点,肩胛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操作方法]1.垂臂,于肩峰最突出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2.嘱患者外展臂,肩部可出现两个凹陷,前方一凹陷即为本穴。 6 针法:①直刺法。与皮肤垂直进针,直刺0.5-0.8 寸。 ②向内斜刺法。与穴位下外皮肤呈50o 夹角。向内稍偏下,斜刺1.5-2 寸。 ③向下斜刺法。与穴位上内皮肤呈 50o 夹角。向下斜刺 1.5-2 寸,亦可向前内下 及后内下进行透刺。针感:局部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 [临床主治] 中风偏瘫、高血压病、肩关节痛、肩关节周围炎、荨麻疹、多汗症等。 [进针层次] (一)直刺法 1.皮肤:由锁骨上外侧神经分布。(神经纤维由第4 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三角肌:为三角肌中上部份。该肌由腋神经支配(神经纤维由第5、6 颈神经组成)。 4.三角肌下囊:为三角肌深面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滑液囊,常与肩峰下囊相通。此滑 液囊肿胀时,可产生“肩周炎”症状。 5.冈上肌腱:此肌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上端。冈上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二)向内斜刺法 1~3 同直刺法。 4.肩峰下囊:为肩峰下方与冈上肌之间的滑液囊,常与三角肌下囊相通。 5.冈上肌:该肌为外展肩关节的始动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三)向下斜刺法 1-4 同直刺法。 5.针贯穿三角肌下囊后,再次刺入三角肌中。 三.曲池(Quchi,LI11,手阳明大肠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肘外辅骨肘骨之中??以手按胸取之。 [体表定位] 肘关节前外侧,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 [操作方法] 半屈肘(相当“以手按胸”姿势),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针法:直刺1~1.5 寸。针感:局部酸胀,可有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 [临床主治] 高热、高血压病、麻疹、贫血、甲状腺肿大、上肢关节痛、偏瘫、过敏性疾病、 皮肤病等。 实验研究:针此穴降压作用缓慢,但作用持久。 [进针层次] 1.皮肤:由前臂后皮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桡侧腕长伸肌及桡侧腕短伸肌:两肌均由桡神经支配。 4.肱桡肌:该肌由桡神经支配。 5.桡神经干及桡侧副动、静脉前支:桡神经干于肱桡肌、肱二头肌腱及肱肌之间下行, 桡侧副动脉:为肱深动脉的终支之一,在肘关节附近分前后两支参与肘关节网的组成。 有同名静脉与之伴行。 若针刺及桡神经干,可产生前臂外侧、手背外侧并向指端放射的强烈触电感。一般此时, 即可停止继续进针。 7 6.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神经纤维由第5、6 颈神经组成)。 四.内关(Neiguan,PC6,手厥阴心包经) [文献依据] 《甲乙经》:在掌后去腕二寸。 [体表定位] 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 寸,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 于腕横纹上 2 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之间取穴。或先取大陵穴,于大陵穴 直上2 寸处取穴。 针法:直刺1 寸,捻转可有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 [临床主治] 风湿性心脏病、休克、心绞痛、心悸、呕吐、胸痛、胃痛、腹痛、膈肌痉挛、 偏头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痼、癔病、哮喘、咽喉肿痛及各种手术疼痛等。 实验研究:针刺此穴有明显地调节血压及心率作用。 [进针层次] 1.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神经纤维由第7 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由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通过:两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 4.指浅屈肌:由正中神经支配。(神经纤维由第7、8 颈神经及第1 胸神经组成) 5.通过正中神经干及正中动脉尺侧:正中神经干在指浅屈肌的深面,行于拇长屈肌及 指深屈肌间的沟内。进针稍偏向桡侧,可刺及正中神经干,产生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 正中动脉:由尺动脉的分支--前臂骨间前动脉发出,伴正中神经下行,营养该神经。 6.指深屈肌:针刺部为指深屈肌桡侧半,由正中神经的分支--骨间前神经支配。 该肌的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 7.旋前方肌:该肌由正中神经的分支--骨间前神经支配。 旋前方肌的深面紧贴前臂骨间膜,必要时可继续深刺,穿过前臂骨间膜,透刺外关穴。 五.外关(Waiguan,SJ5,手少阳三焦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腕后去腕二寸。 [体表定位] 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2 寸,桡侧腕伸肌与指伸长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 于腕横纹上2 寸,指伸肌腱与小指伸长肌之间取穴。或于阳池穴直上2 寸取穴。 针法:直刺1 寸,捻转可有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 [临床主治] 感冒、高热、肺炎、腮腺炎、耳鸣、耳聋、偏头痛、遗尿、落枕、偏瘫、上肢 关节痛、麻痹等。 [进针层次] 1.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小指伸肌和指伸肌:两肌并列,前者位于尺侧,后者位于桡侧,针刺时先后或从二 者之间透过两肌。若进针偏向桡侧,仅刺入指伸肌。 两肌均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 4.骨间后神经及同名动、静脉:位于针的尺侧,针稍偏向尺侧,可刺及骨间后神经, 产生肉麻感及手背放射的触电感。骨间后动、静脉为同名神经的伴行血管。 5.拇长伸肌及示指伸肌:两肌并列,前者位于桡侧,后者位于尺侧。 8 两者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神经纤维由第6、7、8 颈神经组成)。 继续深刺,可透刺内关穴。 六.太渊(Taiyuan,LU9,手太阴肺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掌后陷者中。 [体表定位] 腕横纹上,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 于腕横纹上,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或于腕横纹上, 桡动脉的外侧取穴。 针法:直刺0.3-0.5 寸。针感:局部酸胀。 [临床主治] 支气管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哮喘、肺结核、胸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 织疾患等。 [进针层次] 1.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神经纤维由第六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除了上述皮神经外,还有桡神经浅支、头静脉及桡动脉的掌浅支通过。 3.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通过:前者由正中神经支配。后者由桡神经的分 支--骨间后神经支配。 4.桡动、静脉:两者均位于针的尺侧。 七.大陵(DaLing,PC7,手厥阴心包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掌后两筋间陷者中。 [体表定位] 在腕横纹正中,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操作方法] 于腕横纹上,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间取穴。 针法:直刺0.3-0.5 寸。针感:局部酸胀,可有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 [临床主治] 心肌炎、心悸、胃炎、扁桃体炎、失眠、肋间神经痛、精神病、腕关节及周围 软组织疾患。 [进针层次] 1.皮肤:由正中神经掌支分布(神经纤维由第7 颈神经支配)。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于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通过:两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到前肌的神经纤维 由第6、第7 颈神经组成。到后者的神经纤维由第7、第8 颈神经组成。 4.正中神经干:该神经干在此处位置表浅,被刺中后可产生向手桡侧半及指端放射的 强烈触电感。一般此时即可停止继续进针。 5.于拇长屈肌腱和指浅、深屈肌腱之间通过:前者位于针的桡侧,由正中神经的分支 --骨间前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8 颈神经和第1 胸神经组成。后两者位于针的 尺侧,其中,指浅屈肌及指深屈肌桡侧半均由正中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 7、第8 颈神经和第1 胸神经组成。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到该处的神经纤维由 第8 颈神经和第1 胸神经组成。 八.合谷(Hegu,L14,手阳明大肠经) 9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间。 [体表定位] 位于手背,第1、2 掌骨间,相当于第2 掌骨桡侧缘中点。 [操作方法] 于手背第2 掌骨间,相当于第2 掌骨桡侧缘中点取穴。 针法:①直刺法。垂直进针,深0.5-1 寸。针感:局部酸胀。 ②斜刺法。与皮肤呈 20o 夹角,向腕掌关节方向斜刺 1-1.5 寸。针感:局部酸 胀 可向上扩散,有时可到肩、肘。 [临床主治] 感冒、耳鼻喉科疾病、面神经麻痹、偏瘫、神经衰弱、各种疼痛、催产、小儿 惊厥等。 此穴是针刺麻醉,特别是头、颈部外科手术针麻的主要穴位。 [进针层次] (一)直刺法 1.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神经纤维由第6 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分支通过。穴区附近,有头静脉起始部。 3.第1 骨间背侧肌:该肌起于第1 掌骨间隙内骨面,止于示指近侧节指骨底桡侧。作 用为外展示指,协助屈示指掌指关节及伸示指指骨间关节。该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到该肌 的神经纤维由第8 颈神经和第1 胸神经组成。 4.拇收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神经纤维由第8 颈神经和第1 胸神经组成)。 (二)斜刺法 1-3 同直刺法。 4.针的浅面(背侧)为拇长伸肌腱,拇长伸肌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 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 颈神经组成;针的深面(掌侧)为拇收肌,其神经支配见前。在 拇收肌近端背侧,有桡动、静脉经过 九.劳宫(Laogong,PC8,手厥阴心包经) [文献依据]《灵枢·本输》:在中指本节内间。 [体表定位] 在掌横纹稍上方,第2、3 掌骨间,靠近第3 掌骨处。 [操作方法] 于掌横纹稍上方,第2、3 掌骨间,近第3 掌骨处取穴。或屈指握拳,中指尖指 处取穴。 针法:直刺0.5 寸左右。针感:局部胀痛。 [临床主治] 中风昏迷、中暑、心绞痛、口腔炎、小儿惊厥、癔病、精神病、手指麻木、手 汗多等。 [进针层次] 1.皮肤:由正中神经掌支分布(神经纤维由第6、第7 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许多纤维束将皮肤紧密连于掌腱膜上,并将皮下脂肪分割成若干小 隔,上述皮神经穿行于其中。 3.掌腱膜:为掌心深层结构表面特别发达增厚的致密结缔组织膜,近侧与掌长肌腱及 屈肌支持带相连,远侧端分散连于尺侧4 个手指腱鞘及掌指关节侧副韧带上,掌腱膜由正中 10 神经分布。 4.针的桡侧有到示指的指浅、深屈肌腱:两者均由正中神经支配。其中,到前者的神 经由第7、第8 颈神经组成,到后者的神经纤维由第8 颈神经和第1 胸神经组成。 5.针的尺侧有第2 蚓状肌、第1 指掌侧总动脉、第2 指掌侧总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 第2 蚓状肌由正中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 颈神经组成。第1 指掌侧总动 脉由掌浅弓发出,至指蹼附近分成示、中指相对缘上的指掌侧固有动脉。第2 指掌侧总神经 为正中神经的分支,至指蹼附近分成示、中指相对缘上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6.第1 骨间掌侧肌和第2 骨间背侧肌:两肌均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到两肌的神经纤维 均由第8 颈神经和第1 胸神经组成。 第二章 下肢重要穴位解剖 第一节 下肢应用解剖 一 臀部 1.境界:为髋骨后外侧面,相当于臀肌表面近似方形的区域。其上界为髂嵴,下界为臀沟,内 侧界为骶、尾骨外侧缘、外侧界为髂前上棘至股骨大转子间的连线。 2.深层结构 包括臀部深筋膜、臀肌、肌间隙和血管、神经。 (1)深筋膜:又称臀筋膜,分两层包绕臀大肌,臀筋膜外侧移行为阔筋膜,并参与髂胫束 的组成。臀筋膜损伤是腰腿痛的病因之一,称臀筋膜综合征。 (2)肌层:臀肌分为三层。浅层为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臀肌中层自上而下为臀中肌、梨 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腱,下孖肌和股方肌。深层有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3)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的结构 梨状肌向外穿经坐骨大孔时,与坐骨大孔上、下缘之间各留一间隙,即梨状肌上孔 和梨状肌下孔。 ①梨状肌上孔:穿经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臀上神经 分上、下两支分别支配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后部。臀上动脉分浅、深两支,浅支主 要营养臀大肌,深支营养臀中、小肌及髋关节。静脉与动脉伴行。 ②梨状肌下孔:穿经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 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臀下动、静脉主要供应臀大肌。 阴部内动、静脉自梨状肌下孔穿出后,伴阴部内动、静脉越过骶棘韧带入坐骨直肠窝, 供应会阴部结构。股后皮神经将伴随坐骨神经下行,顾名思意分布于股后部皮肤。 二 股部 股部可分成股前区(或股前内侧区)和股后区。 1.股前区 (1)浅层结构: ①浅筋膜:近腹股沟处的浅筋膜可分为浅的脂肪层和较深的膜性层,分别与腹前壁下部的 脂肪层(Camper 筋膜)和膜性层(Scarpa 筋膜)相续。 ②浅静脉:主要为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上行。 至大腿内侧部向上。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前,收纳 11 了5 条静脉属支,即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 股外侧浅静脉。大隐静脉曲张需进行高位结扎术时,必须分别结扎切断各属支, 以防复发。 ③浅淋巴结:主要是腹股沟浅淋巴结,分两群,上群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主要收纳腹前外 侧壁下部、会阴、外生殖器、臀部及肛管、子宫的部分淋巴;下群沿大隐静脉 末段纵行排列。主要收纳下肢的浅淋巴管和会阴、外生殖器的部分淋巴。腹股 沟浅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注入到腹股沟深淋巴结或髂外淋巴结。 (2)深层结构 股三角:位于股前区上 1/3 部,呈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下通收肌管。 境界和内容物: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 前壁为阔筋膜,后壁自外向内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股三角内的内容物: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股管及股 深淋巴结、脂肪组织等。 2.股后区 (1)股后肌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2)坐骨神经:起于骶丛,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大多数以单干形式出梨状肌下孔,在臀 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进入股后部,行于大收肌和股二 头肌长头之间,下降至腘窝上角,分为股神经和腓总神经二终未支。坐骨 神经在股后部行程中,主要在内侧发出肌支支配股后肌群 三 腘窝 (1)境界:腘窝为膝后区一菱形凹陷。 外上界:股二头肌腱, 内上界:半腱肌和半膜肌; 内下和外下界分别为腓肠肌的内、外侧头。 顶(浅面):腘筋膜,是大腿阔筋膜的延续, 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 (2)内容: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以及外上界的腓总神经。血管周围 还有腘深淋巴结。 四 小腿部 1.小腿前、外侧区 形成前骨筋膜鞘和外侧骨筋膜鞘,容纳相应肌群及血管、神经。 (1)前骨筋膜鞘:有小腿前群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和足母长伸肌)、腓深神经和胫前血 管。 胫前动脉:由腘动脉分出。主干伴腓深神经下行。上 1/3 段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 之间,下2/3 段位于胫骨前肌和足母长伸肌之间。下行至伸肌上支持带下缘处移行为足背动 脉。胫前静脉:2 支,与同名动脉伴行。 腓深神经:起自腓总神经,穿腓骨长肌起始部及前肌间隔进入前骨筋膜鞘与胫前血管伴 行。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腓深神经损伤可导致足下垂及不能伸趾。 12 (2)外侧骨筋膜鞘:有小腿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腓浅血管及腓浅神经等。 腓浅神经:于腓骨颈高度由腓总神经发出,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发肌支支配此二 肌。于小腿外侧中、下1/3 交点处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小腿外测及足背皮肤。腓浅神经损伤 常导致足不能外翻。 2.小腿后区 (1)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的外侧份,经外踝后方伴腓肠神经上行于小腿后区正中线。 至腘窝下角处穿腘筋膜进入腘窝,上升一段后汇入腘静脉。 (2)腓肠神经:多数由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交通支吻合而成,分布于小腿后区下部 及足背外侧部的皮肤。 (3)后骨筋膜鞘:小腿后区的深筋膜,和胫、腓骨骨膜,骨间膜以及后肌间隔共同围成。 内有小腿后群肌(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足母长屈肌)及胫后血管及胫神经。 胫后动脉:为腘动脉的延续,位于小腿后区浅、深肌层之间下行,沿途分支营养邻近的肌 肉。主干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胫后动脉起始处发出腓动脉,沿腓骨下降。主要分支营养附 近肌肉和腓骨。胫后静脉2 支,与同名动脉伴行。 胫神经:伴胫后血管行于小腿后群浅、深肌肉之间,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主要发肌支支 配小腿后群肌肉,皮支为腓肠内侧皮神经,伴小隐静脉,分布于小腿后面的皮肤。 五 踝和足 踝部以内、外踝分为踝前区和踝后区。足部又可分为足背和足底。 1.踝前区 踝前区的深筋膜为小腿深筋膜的延续,在此增厚形成两个支持带。 (l)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由小腿下部的深筋膜增厚而成,位于踝关节上方, 连于胫、腓骨下端之间,深面有两个间隙,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胫前血管和腓深神经; 外侧者通过足母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和第3 腓骨肌。 (2)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带,位于踝关节前方的足背区,多呈横的“Y”字形, 外侧端附于跟骨外侧面,内侧端分叉附于内踝及足内缘。伸肌下支持带向深面发出纤维隔, 形成3 个骨纤维管: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中间者通过足母长伸肌腱、足背动脉和腓深神 经,外侧者通过趾长伸肌腱和第3 腓骨肌腱。 (3)足背动脉:续于胫前动脉。在踝关节前方行于足母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位置 表浅,易于体表摸到其搏动。 (4)腓深神经:在足背区多数行于足背动脉的内侧,分成内、外两终支,分布于足背肌肉、 足关节及第1、2 趾相对面背侧的皮肤。 2.踝后区 跟腱与内、外踝之间各有一浅沟,内侧浅沟深部有小腿屈肌腱及小腿后区血管、神经穿 入足底,外侧浅沟内有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1)踝管:踝后区的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的部位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又 称分裂韧带,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内踝之间共同围成踝管。支持带向深面发出3 个纤维隔, 将踝管分隔成4 个通道。其内通过的结构由前向后排列,依次为①胫骨后肌腱,③趾长屈肌 腱,③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④足母长屈肌腱。踝管是小腿后区与足底间的重要通道。 13 (2)踝关节的韧带:内侧韧带起于内踝下缘,止于舟骨、距骨和跟骨的前内,呈“三角形”。 外侧韧带分成3 部分:距腓前韧带位于外踝前缘和距骨之间;距腓后韧带位于外踝后缘和距 骨之间;跟腓韧带位于外踝尖和跟骨外侧面中部之间。外侧韧带比内侧韧带薄弱,故易损伤。 (4)踝关节的血供和神经支配:踝关节的动脉来自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发出的 踝动脉。其支配神经主要为腓深神经和胫神经。 第二节 下肢重要穴位解剖 一 环跳(Huantiao,GB30,足少阳胆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体表定位] 在股骨大转子最高处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侧1/3 与内侧2/3 的交界处; 或在大转子、坐骨结节与髂后上棘三者围成的三角区中央。 [操作方法] 侧卧或俯卧,侧卧时伸下足屈上足,当股骨大转子之上后方取穴。 针法:① 直刺。向外生殖器方向进针,深2-3.5 寸。感应: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 下肢放射。 ②直刺。向髋关节方向进针,深2~3 寸。感应:酸胀感扩散至髋关节腔。 [临床主治] 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膝踝肿痛、半身不遂、下肢麻痹、瘫痪、髋关节及周围 软组织疾病、遍身风疹。 [进针层次] 1.皮肤:由臀上皮神经分布,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2 腰神经后支的皮支。 2.皮下组织:此处纤维脂肪组织特别丰富,并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 3.臀大肌:是人体中最大而肥厚的肌肉,形成特有的臀部膨隆,由臀下神经支配,到 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 腰神经和第1、第2 骶神经。 4.坐骨神经:是人体中最大最长的周围神经,由第4、第5 腰神经及第1-3 骶神经的 前支纤维构成。该神经正当穴位,若进针准确,常可刺中,从而产生强烈的向大腿、小腿直 至足部放射的触电样感。 5.股后皮神经和臀下动、静脉:若针尖偏向内侧 0.5 厘米左右,可刺中上述结构,若 刺中股后皮神经,触电样感只放射到大腿后面和大腿上部,不到足底。借此可与刺中坐骨神 经相区别。 6.股方肌:由骶丛分出的股方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 4、第 5 腰神经 和第1 骶神经。坐骨神经在该肌的浅面通过。 二 梁丘(Liangqiu,ST34,足阳明胃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膝上二寸两筋间。 [体表定位] 在膝盖骨外上缘2 寸,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与外膝眼在一条直线上。 [操作方法] 仰卧,或正坐位,于髌骨外上缘上2 寸陷处取穴。 针法:直刺,深1-1.5 寸。感应:局部酸胀,并可扩散至膝关节。 [临床主治] 胃痛、胃肠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麻痹、乳腺炎等。 [进针层次] 14 1.皮肤:由股神经前皮支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两皮神经属末梢分支,在此双重支配。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 3.针在股直肌腱和股外侧肌之间通过:二者均是股四头肌的组成部分,由股神经支配。 4.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伴行静脉及股神经肌支:这些结构正位于穴位层次中,针可以 刺中。 5.股中间肌腱:属股四头肌组成部分之一,位于股直肌腱的深面,其神经支配同股 直肌。 6.膝关节肌腱:由股神经的股中间肌支支配。 7.股骨:因为此处主要是肌腱部分,所以软组织较薄,针刺1 寸左右即可达股骨下端 前外侧面。 三 委中(Weizhong,BL40,足太阳膀胱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 [体表定位] 在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操作方法] 俯卧,按承扶取穴姿势,在腘窝横纹中央取穴。 针法:①直刺,深0.5-1 寸。感应: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 ②点刺出血。灸量:温灸3-5 分钟。 [临床主治] 中暑、急性胃肠炎、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腓肠肌痉 挛等。 [进针层次] 1.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神经纤维来自第2 骶神经)。 2.皮下组织:内有小隐静脉和股后皮神经的分支。 3.针通过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该肌两头均有胫神经支配。 4.腓肠内侧皮神经的起始端:由胫神经分出,伴小隐静脉下行到小腿后面。 5.胫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两终支之一,由第4、第5 腰神经及第1-3 骶神经的纤维组 成。该神经干正当穴位,可刺中内侧部分,从而产生强烈的触电感并向足底放射。 6.针的深面有腘动、静脉:腘静脉比腘动脉浅,经大收肌腱裂孔后直接延续为股静脉。 腘动脉位于腘静脉的深面,是股动脉经大收肌腱裂孔后的直接延续。 上述血管均属中等大血管,所以该穴不宜盲目深刺,以免刺破血管造成出血。 四 阴陵泉(Yinlingquan,SP9,足太阴脾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 [体表定位] 在膝下内侧,胫骨内侧髁直下方陷窝中,平齐胫骨粗隆下缘,缝匠肌之附着 部,与阳陵泉穴相对应。 [操作方法] 正坐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髁下凹陷中取穴。 针法:直刺,沿胫骨后缘,深1-3 寸。感应:局部酸胀,可向下扩散。 [临床主治] 腹胀、腹水、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肾炎、脚 气、肠炎、痢疾、膝关节炎等。 15 [进针层次] 1.皮肤:由小腿内侧皮神经支配。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和大隐静脉。 3.半腱肌腱:由坐骨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 腰神经和第1 骶神经。针 刺此腱,有一定的韧性阻力。 4.腓肠肌内侧头:起于股骨内侧髁的后面,由胫神经支配。 5.针在半膜肌腱的后方通过:该腱附着于胫骨内侧髁的后方。 6.若针深达2 寸以上,可到腘窝中心而刺到胫神经和腘动、静脉。 五 阳陵泉(Yanlingquan,,CB34,足少阳胆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膝下一寸,腑外廉陷者中。 [体表定位] 膝关节半屈,腓骨小头最高点前下方,胫腓关节处。 [操作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针法:①直刺。沿胫骨 后缘前下刺人,深1-3 寸。感应:酸胀感向下扩散。 ②直刺。沿胫骨后缘水平刺人,透阴陵泉,深3 寸。感应:整个膝部酸胀。 ③斜刺。向后下方,进针1~2 寸。感应:有麻电感向足背部放射。 [临床主治] 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肩周炎、膝关节炎及周 围 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下肢麻木、习惯性便秘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