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穴位及危险穴位的断面解剖

 origin6 2018-09-15

                              常用穴位及危险穴位的断面解剖
      近代对针灸的研究,多数是从穴位入手,而穴位的形态学基础首先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穴位都有不同的解剖结构,以不同的深度、方向、角度针刺穴位所涉及的解剖结构又各有差异。因此,如何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全身穴位进行解剖观察,并加以具体描绘和解说,是很有必要的。
      近4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穴位形态结构的研究曾做过不少工作,也有一定数量的文字记载,但所进行的穴位解剖,大多数是采用层次解剖法。用层次解剖法研究穴位的解剖结构,穴位结构常因观察时翻动而发生移位,故不能准确地反映针刺的自然解剖层次和结构位置,更不能用图解表达从皮肤到针尖的针刺路径。近年的研究工作是按骨度分寸折量法及针灸临床常用的取穴法,先在尸体上标经定穴,经一30℃~一50℃冰冻后,再通过穴位作多种断面,以反映在各种角度、深度、范围进针时所涉及的解剖层次结构。
      本文章收载了常用重要穴位3个和常用危险穴位3个,共6个穴位,以断面形式表示,阐明每一结构的神经支配及其中枢节段分布。通过学习常用重要穴位和危险穴位解剖,便于掌握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路径,以及可能针刺到的结构和针刺需要避免的结构等,以避免临床上盲目针刺而发生针刺意外,同时还能帮助针灸医生提高针刺疗效。


  三个常用穴位断面解剖
一、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掌后去腕二寸。
    【体表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腱之间。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卧,仰掌,于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取穴;或于大陵穴直上2寸处取穴。针法:直刺l寸。针刺感应:捻转可有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灸量:灸3~7壮;温灸5~15分钟。
    【进针层次】
        1.皮肤  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外侧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针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通过,两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到桡侧腕屈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7颈神经组成,到掌长肌的神经纤维由第7、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组成。
      4.指浅屈肌该肌由正中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7、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组成。
      5.正中神经干及正中动脉尺侧  正中神经干在指浅屈肌的深面,行于拇长屈肌及指深屈肌间的沟内。进针稍偏向桡侧,可刺及正中神经干,产生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正中动脉由尺动脉的分支前臂骨间前动脉发出,伴正中神经下行,主要营养该神经。
      6.指深屈肌针刺部为指深屈肌桡侧半,由正中神经的分支骨间前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7、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组成。该肌的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组成。
     7.旋前方肌该肌由正中神经的分支骨间前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7、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组成。
    旋前方肌的深面紧贴前臂骨间膜,必要时可继续深刺,穿过前臂骨间膜,透刺外关穴。


    二、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间。
【体表定位】位于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相当于第2掌骨桡侧缘中点。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卧位,于手背,第l、第2掌骨之间,相当于第2掌骨桡侧缘中点取穴。针法:①直刺法:垂直进针,深0.5~1寸。针刺感应:局部酸胀。②斜刺法:与皮肤呈20°夹角,向腕掌关节方向斜刺l~1.5寸。针刺感应:局部酸胀可向上扩散,有时可到肩、肘。灸量:灸3~5壮;温灸5~15分钟。
    【进针层次】
    1.直刺法
    (1)皮肤  由桡神经浅支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6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  有上述皮神经分支通过。穴区附近还有手背静脉网汇成的头静脉起始部。
    (3)第1骨间背侧肌该肌起于第1掌骨间隙内骨面,止于食指近侧节指骨底桡侧,作用为外展示指,协助屈示指掌指关节及伸示指指间关节。该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组成。
    (4)拇收肌该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组成。
    2.斜刺法
    (1)~(3)同直刺法。
  (4)拇长伸肌腱和拇收肌针的浅面(背侧)为拇长伸肌腱,拇长伸肌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7颈神经组成;针的深面(掌侧)为拇收肌,其神经支配见前。在拇收肌近端背侧,有桡动、静脉经过。

三、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膝下三寸,月行外廉。
    【体表定位】在犊鼻穴(外膝跟)直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取穴。或以手掌按膝盖时,当中指尽处是穴。
    【操作方法】正坐屈膝或平卧位,自犊鼻直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凹陷处取穴。针法:①直刺法:稍偏向胫骨方向,直刺l~2寸,针刺感应:有麻电感向足背放射。②斜刺法:向下刺入,进针2~3寸。针刺感应:酸胀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向上扩散至膝。灸量:5~15壮;温灸10~30分钟。
    【进针层次】直刺法
    1.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支配,该皮神经由腓总神经自腘窝处分出。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腰神经。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
    3.胫骨前肌位于小腿前外侧皮下,紧贴胫骨的外侧面,由腓深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4、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
    4.胫前动、静脉若针偏向外侧,可刺中胫前动、静脉。
    5.小腿骨间膜为一坚韧的纤维膜,连接胫腓两骨的骨间嵴之间。膜的前面由腓深神经的分支支配;膜的后面由胫神经的分支支配。
    6.胫骨后肌位于骨间膜后面,趾长屈肌和姆长屈肌之间,由胫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l骶神经。
    7.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若针深刺2寸以上并稍向内,可刺中这些结构。


                             三个常用危险穴位断面解剖
一、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目内眦外。
    【体表定位】在目内眦的上内方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仰靠坐或仰卧位,正确的进针方法是,用手指向外侧轻压眼球,以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避免刺中。针尖应接近眶内侧壁,但勿紧贴,略朝后外呈85度夹角,缓缓刺入0.2~0.6寸。深刺可达l~1.5寸。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转。针尖透过眼睑后,始终有空松感。
    【进针层次】
    1.皮肤上睑皮肤极薄,约0.1毫米。分布于上睑内侧部的皮神经由滑车上神经支配,它来自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分支额神经。此皮神经在眶内从额神经分出后,经内侧的额切迹分布至上睑内侧皮肤。
    2.皮下组织  内有上述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缺乏脂肪组织的填充。由于组织疏松,当有出血、炎症或某些全身性疾病时,可出现面积较大而明显的瘀血或水肿。
    皮下组织内血管较丰富。动脉细小,有来自眼动脉的眶上动脉及来自面动脉的终支内眦动脉所发分支分布。其伴行的静脉则大部分在睑的内侧汇入内眦静脉,再经眶内的眼上静脉回流。在进针时若刺伤上述血管,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睑瘀血,局部呈青紫色。
    3.眼轮匝肌位于上、下眼睑皮下,属于表情肌,其作用主要为闭合眼裂。此肌受面神经的颞支及颧支支配。因此浅刺睛明,有助于治疗眼轮匝肌痉挛。
    4.眶脂体由填充于眶内器官如眼球、眼肌与眶骨膜之间的脂肪组织构成,其作用宛如眼球的弹性软垫,有缓冲作用。针刺入此层有空松感。
    5.内直肌与眶内侧壁在内直肌与眶内侧壁之间进针,有时可刺中内直肌。
【毗邻结构】
    1.眼内直肌位于进针方向稍外侧,起始于眶尖的总腱环,向前止于巩膜内侧面。内直肌受第3对脑神经动眼神经下支支配,使瞳孔转向内侧。针刺此肌,有助于校正眼球外斜视。内直肌由眶筋膜的外层包裹,较其周围的眶脂体致密,刺中时有黏滞感;由于肌内富有肌梭等感受器,病人有酸、胀、重等感觉。
    2.眶内侧壁位于进针方向的内侧。此壁略呈矢状位,前部宽,后部逐渐变窄并导向眶尖。在此壁中部及后部,有前筛骨孔和后筛骨孔,孔内分别有筛前动脉、神经和筛后动脉、神经分布到筛窦。筛前、后动脉均发自眼动脉,是眼动脉入眶腔后的分支;筛前、后神经则为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分支。
    3.总腱环、视神经孔及孔内结构  总腱环是围绕并附着于视神经孔和眶上裂内端的腱性结构,由运动眼球的各条直肌的起始腱紧密连结而成,外观呈环状,位于进针方向的直后方略偏外。
    视神经孔位于眶尖,为一骨性短管,即视神经管,长约5毫米,向后通入颅中窝。管内有视神经及与之伴行的眼动脉通过。
    视神经是由视网膜上的第三级神经元即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聚集而成。视神经向后穿过眼球壁,行经眶的后部,穿过视神经管,进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视神经的外面被有内、中、外三层被膜,它们分别是被覆脑的三层脑膜即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的延续。其最外层被膜续自硬脑膜,致密而坚韧,由纤维组织构成,此层被膜包被视神经直至眼球后端与眼球外膜即巩膜相互移行。
【针刺意外与防治】
    1.出血皮下组织中的内眦动脉、眶上动脉及其伴行静脉,由于组织疏松,移动性大,只要进针时不过快,常不致受到严重损伤。在进针时手指加压情况下,出血亦不致过多,常为局部的瘀斑。
    若针刺超过20毫米(0.8寸)或32毫米(1.3寸),则在贴近眶内侧壁处易刺伤前述的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因上述动脉在此处穿入骨壁,位置固定,且细小而深,不易察觉其搏动感。此两动脉损伤后,极易出血,病人主诉眼球发胀、外突感。若出血较多,血液在疏松的眶脂体内弥散,也可造成上、下眼睑的皮下瘀血,呈青紫色外观。此种意外的防止,在于进针时针尖不要紧贴眶内侧壁,因上述动脉在贴近骨面穿出处位置最为固定,易受刺伤。若已造成出血,则应采取先冷敷、后热敷,或给予止血剂等措施,以减少出血,加速吸收。
    2.刺中眼球进针时未按压眼球,或进针部位过于贴近眼球,可发生此种意外。眼球壁外层巩膜十分坚韧,刺中表层即有滞针感,只要进针不过快,不致刺穿。但应引起警惕的是,在最易刺中的眼球左右横径最大处(即眼球的“赤道”处),也是巩膜最薄的部位,仅有0.4~0。5毫米。临床上若疑有刺中眼球时,应即转科治疗。
    3.刺中总腱环及视神经若针刺过深,超过45毫米(1.8寸)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刺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视神经。因视神经传导由光线刺激转化的神经冲动,外面又有由硬脑膜延续来的坚韧的纤维膜包裹,刺中时针感黏滞,病人主诉眼内火花闪发(视神经受刺激症状)、头痛、头昏(硬脑膜受刺激的表现),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等重症出现。应立即退针,对症治疗。
    4.进针与眼动脉、眼静脉本干的关系  眼动脉是分布到眼球及其他眶内容物的主要动脉,来自颈内动脉,与视神经伴行,经视神经孔入眶腔,与视神经一起被包绕在起始于总腱环的眼外肌所围成的“肌漏斗”内。眼动脉本干在此处位于视神经的外侧下方,而睛明穴的针刺方向在视神经内侧,不致刺中眼动脉。眼动脉的某些分支,如内直肌支及营养眼球壁的睫后长动脉等,比较靠近进针方向,但这些动脉均细小,且分布在结构十分疏松的眶脂体内,移动性大,只要进针不过快,不用提插手法,即可避免刺伤。眼上静脉是眶内最大的静脉,在眼球前内侧由眶上静脉及内眦静脉合成,它收纳眶内大部分组织器官的静脉血,向后越过视神经,在总腱环上方经眶上裂内侧部进入颅内的海绵窦。其分布特点同动脉。
    5.伤及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若针尖过分朝后外方向刺入,并且深度超过2寸(男性平均50毫米,女性平均48毫米时,则针尖可直达眶上裂。眶上裂是眶腔与颅中窝的最大通路,针尖不仅可能刺中穿行于眶上裂中的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进而还可透过眶上裂而伤及颅中窝内的海绵窦,以致损伤大脑颞叶前端,造成颅内出血,引起剧烈头昏、头痛、恶心、呕吐以至休克、死亡。因此针刺深度越深、手法越重,其危险性就越大。




二、天突(任脉)
    【文献依据】《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日天突。
    【体表定位】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操作方法】仰靠坐位或仰卧位,在胸骨柄的颈静脉切迹上缘正中上方0.5寸凹陷处取穴。通常有浅、深刺两种方法:①浅刺法:直刺0.3~0.5寸,儿童宜浅刺。②深刺法:先直刺约0.3寸后,将针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1~1.5寸,不可过深。针尖方向要靠近胸骨柄,不可斜向后过分贴近气管;要向下直刺,不可偏离正中线斜向左、右两侧。深刺时针感空松,病人有咽喉部紧张感。
    【进针层次】
    1.皮肤较薄,由两侧的颈横神经分布。纤维来自第2、3颈神经前支。
    2.皮下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脂肪量因人而异。分布有上述皮神经,血液供应来自甲状腺下动脉。有少数人在前正中线可见一条浅显的颈前正中静脉,应注意避开。
    3.颈白线或胸骨甲状肌进针通过皮下组织后,即达颈白线,此白线较为致密,是由两侧覆盖舌骨下肌群的深筋膜在前中线交织融合而成。针尖达此层时,针感略黏滞。
    4.气管前间隙是位于舌骨下肌群与气管颈段之间的间隙,由疏松结缔组织填充。进针通过颈白线后,立即达此间隙,针感空松。在浅刺法时,至此已达进针深度。深刺时,由此处变换进针方向向下。在正确的进针深度、进针方向范围内,针尖始终沿此间隙经胸廓上口向下达上纵隔的蜂窝组织及胸腺内,故针感空松。
    5.胸腺是一个兼有内分泌功能的淋巴器官,位于气管前方及两侧。在成人已多转变为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贫乏。胸腺的神经支配有来自迷走神经及交感干的分支,其被膜的感觉神经纤维来自膈神经。
【毗邻结构】
    1.气管直刺超过0.5寸以上,则可刺中气管软骨环或相邻软骨环之间的韧带。刺中气管软骨,针感坚韧不易刺穿;刺入软骨环间韧带,针感黏滞,并极易刺透气管黏膜,引起剧烈咳嗽。
    2.主动脉弓、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位于气管前方及两侧,主动脉弓之最高点可到达胸骨柄之中点或略高。因此深刺时针尖若斜偏向后,即与气管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时,因贴近气管,易刺中主动脉弓;若斜刺偏向两侧,向左侧可能刺入左颈总动脉,向右侧易刺中头臂干。因上述三条动脉均粗大,刺中时即有明显搏动。
    3.胸膜前界与肺的前缘两侧胸膜的前界自胸锁关节起即斜向内,至胸骨角水平即相互靠拢,然后几乎垂直向下。两肺前缘的体表投影与此相一致,因此进针若过深达到胸骨角水平时,即易刺中肺的前缘,尤其针尖向两侧偏斜时或为肺气肿病人,更易刺伤肺前缘。
    【针刺意外与防治】
    1.直刺过深刺中气管软骨,应略退针,不影响诊治。若刺入气管软骨环间的韧带,则易穿透气管壁,伤及气管黏膜,病人觉喉中作痒,引起剧烈的咳嗽,针体随咳嗽动作剧烈颤动,此时应立即退针,嘱病人饮水,休息片刻,通常不致有严重后果。
    2.深刺偏后,刺中主动脉弓等大动脉,针感搏动十分明显,立即退针,一般不致刺透引起出血。若病人自觉胸闷、疼痛,应密切观察,对症治疗。若疑有出血,必要时转科。此种意外,只要进针方向不过于偏后和过深,即可防止。
    3.刺中肺前界引起气胸,是由于向胸骨柄后面刺入过深或向两侧偏离所致。对于肺气肿病人,尤其不可深刺。针后若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应按疑有气胸处理。



三、风池(足少阳胆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
【体表定位】项后外侧,平风府穴,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正坐俯伏或俯伏卧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取穴。针朝鼻尖或下颌方向直刺0.8~1寸。
【进针层次】
   1.皮肤较厚,有头发,针刺时有韧感。该穴部位的皮肤由枕小神经分布,其纤维来自第3颈神经。
    2.皮下组织较厚,由脂肪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有第3颈神经的皮支和皮下静脉。针刺时韧性较皮肤差,并有松软感觉。
    3.斜方肌外侧有结缔组织,针刺通过时韧性感觉和阻力都较皮肤小。
    4.头夹肌其浅面紧靠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该肌由第2颈神经至第5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针刺时通过该肌的外上部,阻力较小。
    5.头半棘肌位于头夹肌的深面,由相应的颈神经后支支配。针刺时通过该肌的部分较厚。
    6.枕下三角  呈三角形,位于头半棘肌的深面,被脂肪结缔组织所填充,枕下神经从其深面穿出。针刺时通过该三角外侧边缘的中点处,阻力很小并有松软感。一般针刺该穴以不穿透枕下三角较为安全。
  【毗邻结构】为枕下三角外侧边缘中点深处的周围结构。
    1.深面为寰枕关节。由枕骨的枕髁和寰椎的上关节凹组成。关节囊比较松弛,寰枕后膜位于关节囊的内后方,在关节囊的内侧、寰枕后膜的深面有延髓的起始部位。在关节囊的外侧有椎动脉通过。
    2.上方枕髁。位于枕骨大孔的外侧,呈卵圆形。
    3.下方寰椎侧块。位于寰椎前后弓的两侧,其上面有一个呈肾形的关节凹,与枕髁组成关节。
   【针刺意外与防治】该穴深面的重要结构主要是延髓和椎动脉,它们分别位于寰枕关节囊的内侧和外侧。其深度距皮肤一般为1.5寸以上,所以针刺时其深度以不超过1.2寸较为安全。正确的进针方向,其深面正对同侧的寰枕关节。若针刺朝向对侧目外眦,其深面一般正对延髓。因针依次通过枕下三角、寰枕后膜和硬膜、蛛网膜、软膜、延髓等结构,故进针过程中有松软一硬韧一突破一松软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延髓损伤的症状。若针刺偏向同侧目内眦,其深面一般正对同侧的椎动脉,故在此方向针刺不要过深,更不能进行提插和大幅度旋转,以免损伤椎动脉,引起较严重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