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 1955年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79年破格考上华东师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华东师大历史系。艺术系任教。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上海市书协秘书长。流行书风展主持人等。现任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妍和丑 (摘录二) 三、历史的方法,看妍和丑的变化发展
妍和丑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逐渐发现并赋予自然之物和创造之物的审美内容。人类接触世界,天地、日月,最深切的感受是对称;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人与人,人与自然,最真切的追求是和谐。这样的感受和追求在文化传承中,积淀为普遍的心理素质,表现在艺术审美上就是妍,妍是最先被人类把握到的审美形式。
妍的形式很多,如前所述,其中最基本的是和谐与宁静。它们的表现是努力缓和冲突,取消矛盾,具有趋于寂灭的倾向。这样的倾向与生命意识相反,生命的本质是新陈代谢,是不断的否定和破坏,不断的运动和成长,因此生命的发展必然要打破和谐与宁静,而且用的是一种强力,表现为艺术就是丑,就是犷野、跛骏等可畏的形式,就是新异、怪诞等可奇的面貌。 丑的形式特征与妍相反,开始时不被一般人理解,但是它源自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具有不断超越的本性,因此丑的形式终究会被大家所接受,成为一种风气,并走向极端。极端意味着这种形式已经展开到人们的接受极限,极端之后,人们又会渴求和谐和宁静,渴求回归到妍。书法艺术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妍到丑,从丑到妍,然后再从妍到丑……的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
下面以宋元时代的书风变化为例。晋人尚韵,韵者和谐也,唐人重法,法者规范也,和谐与规范都属于妍的范畴。宋人尚意,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意造就是独特的变形处理,就是对韵和法的破坏,就是丑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宋代书法家在艺术审美上强调丑,苏轼说“石文而丑”,“丑石寒松未易亲”,“守骏莫如跛”,“璧美何妨椭”。黄庭坚说:“凡书要拙多于巧”。 这些丑的审美观念表现在创作上,苏轼的字结体方扁,左低右高,撇捺重而有波磔,《黄州寒食诗》的章法大大小小,疏疏密密,各种变化反差很大。梁巘《承晋斋积闻录》说:“苏长公作书,凡字体大小长短,皆随其形,然于大者开拓纵横,小者紧炼圆促,决不肯大者促,小者展,有拘懈之病,而看去行间错落,疏密相成,自有一种体态,此苏公法也。” 黄山谷兼擅行书与草书。他的行书点画起伏跌宕,长枪大戟,结体内紧外松,纵横逸出,代表作《经伏波神祠》和《松风阁诗》等,皆“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老骨颠态,种种槎出”(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他的草书强调变形,点画两极分化,要么长线,要么短点,点线组合,对比强烈。
米芾的用笔如“风樯阵马,沉著痛快”(苏轼语),“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黄山谷语)。点画或圆浑,或劲利,“超迈入神,殆非侧勒驽趯策掠坠磔所能束缚也”(宋周必大《平园集》)。结体左右倾斜,摇曳多姿,甚至上松下紧,反楷法而行之,明人宋濂比喻为“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倾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之龙”(《宋学士集》)。 宋代的革新书风开始不被人理解,以后,一方面因为作者的努力,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断成熟,黄庭坚《山谷集》说:“东坡早年用意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米芾《海岳名言》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黄庭坚自叙学书过程说:“尝学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得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于 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櫂,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另一方面因为观众的努力,丑打击了他们有限的审美感知能力,同时也激发起他们超越有限的欲望和力量,想办法将审美范围逐渐扩大,视不平衡为平衡,没有规则为规则,最终建立起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与规则。 由于这两方面的努力,革新书风逐渐被一般人所认同和接受,到南宋,成为一种风尚,流行天下。到了元代,物极必返,人们开始感到不满,虞集《道园集古录》说:“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而流弊南方特盛,遂有于湖之险,至于即之,恶谬极矣。”于是,他们打出复古的旗号,主张回到晋唐,回到二王,回到妍美的书风之中。复古派的代表书法家是赵孟頫,他的书法点画圆润停匀,结体端庄秀美,章法整齐均衡,风格平和遒媚,比二王的更加妍美。 从宋代到元代,书风在革新与复古的旗号下,经历了从妍到丑,再从丑到妍的转变,分析这段转变过程,我们发现妍与丑的变化的方式是矫枉过正,一正一反。按照这种方式变化,妍和丑的两个极端被越拉越开,妍极从二王到赵孟頫(再到后来的董其昌),精巧、秀丽、圆融等表现形式日益拓展,越来越趋极致。丑极从二王到颜真卿和怀素,到宋三家,(再到后来的徐渭、沈曾植),怪奇、跛骏、拙朴等表现形式也日益拓展,越来越趋极致。两极拓展之后,两极的域面也越来越宽,所包容的从妍到丑各种程度不同的风格面貌也越来越多。历史上的妍和丑就像有生命的机体一样,不断地向更妍和更丑的两极扩张,所谓的书法大师就是在两极扩张中作出历史性突破的人物。妍和丑不是僵死的,它们的内容和形式不是固定的,一切都在运动着变化着,一切都是相对的。 四、人的因素
妍和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面对这一问题的人同样也是复杂的。有历史学家说: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无法摆脱他所处的时代文化的规定,无法排除他主观偏见的影响,历史学家对史料的选择与解释无一不是在时代文化与主观偏见支配下进行的,因此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的历史。对妍和丑的研究同样如此。
唐代书法,早期与中期有重大变化,在楷书和行书方面,初唐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人的书风继承二王,点画细挺,结体颀长,以清朗俊逸为特征,中唐颜真卿等人的书风点画粗犷浑厚,结体宽博开张,与初期相比,一正一反,从妍到丑,走了个极端。在草书方面,二王和初唐的草书以尺牍为主,字字独立,大小正侧与轻重快慢等各种变化比较细腻。到中唐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他们的创作方法“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笔阵图》”,与二王及初唐不同。他们的书法风格“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如熊如罴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拟,涵物为动鬼神泣,狂风入林花乱起。殊形怪状不易说,就中惊燥尤枯绝,边风杀气同惨烈,崩槎卧木争摧折,塞草遥飞大漠霜,胡天乱下阴山雪”。 毫无疑问,草书的变革特征也是从妍到丑。 对于这种转变,我们来看当时人的评论,杜甫诗云:“羲之俗书趁姿媚”,张怀瓘《书议》说王羲之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又说:“逸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 当时人认为王羲之书法过于姿媚和妍美,这种共识显然是时代文化的影响。开元、天宝年间是唐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外开拓疆土,威震四夷,对内发展生产,农业手工业发达,而且,民族关系改善,中外交流频繁……欣欣向荣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反映到文化上,无论诗歌、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变得慷慨激越,纵情恣肆,蔚成一派“盛唐之音”。时代文化让当时人觉得二王书法不够雄强不够豪迈,过于妍媚了。至于书风究竟怎样追时代变迁,随人情推移,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杜甫诗云:“书贵瘦硬方通神”,推崇倔强。张怀瓘《书议》说:“风神骨劲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草书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所谓的风骨是:“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巍然”。两人的表述有相同的意思,也有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出于时代共性,不同的个性使然。
综上所述,古代书论对妍丑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除了问题本身的复杂之外,还因为研究者的复杂。每个人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所形成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决定了研究者的立场、态度和方法,决定了妍丑观念的千差万别,最后使妍丑问题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此亦一是非,彼时一是非,变得更加复杂了。妍丑问题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不仅是书法问题,也是人的问题。 五、不是结论的结论
妍丑问题相当复杂,古人的妍丑观念各各不同,我们研究妍丑,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妍和丑不是分离而固定的两个极端,从形式特征上,我们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别,但是决不能将这种差别教条化和绝对化,应当从比较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研究者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的相对性和变化性,于古人千差万别的描述中抓住问题的本质。
1、妍与丑是一个事物相互依存的两个面,作为对立统一的存在,谁也不能被取代。我们的选择可以有所偏好,但同时必须肯定并且尊重对方的存在,千万不要盲目地去排斥另一方面。排斥是不会有结果的,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偏狭,影响自己学习的进步和发展。
2、妍与丑的特征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充分显示,因此,我们无论偏好哪一方面,要想对它进行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就不能受它局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应当站在相反的角度去进行观察思考,甚至通过对反面特征的了解,从比较中去进一步加深理解。 3、妍与丑是一片广阔的域面,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叔本华说:“我们无论走人生的哪一条路,在我们的本性内总有若干分子,需在正相反的路上才能得到满足”。我们的创作应当遵从这种人性需要,在妍与丑的广阔域面上,不断地游移变化,寻找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千万不能固守在某一点上。
4、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十分复杂,就其主流来说,是从妍到丑,从丑到妍,然后再从妍到丑……的不断交替变化。全息论认为:整体与个体同构,书法历史的发展过程与书法家一生的成长过程同构。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平正与险绝就是妍与丑的表现形式。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学习书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一味求妍,或者一味求丑,不能在一条道上走到黑,因为那样会把路越走越窄,字越写越死。我们应当遵照“反者道之动”的原则,在妍与丑的两极中探索和冒险,领悟它们的造型特征,掌握它们的表现方式,最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造出各种妍丑兼备的风格面貌。 沃兴华先生作品欣赏
尚艺书院位于北京宋庄,是集艺术创作、交流、展览、学习为一体的学术机构,以书法为主,兼及国画、篆刻和国学。尚艺书院坚持学术至上的宗旨,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致力于打造一个高端、纯净并带有公益性的艺术教学机构和交流平台。 尚艺书院的书法教学以王镛先生提出的“艺术书法”为理念,采取以导师董玮授课为主,与众多名家讲授相结合的模式。已邀讲座名家有:齐剑南、石开、肖文飞、曾翔、朱培尔、于明诠、衣雪峰(以先后为序),已来授课的特聘教授有李林、衣雪峰、柴天鳞(以先后为序)。 本公众号将及时发布尚艺书院名家公益讲座信息,刊登名家讲座经典语录、名碑名帖、名家佳作以及有助于书法学习的知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