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屈原心上的美人 作者:金道行 屈原作品最以“香草美人”吸引人的眼球。我初读屈原时,正当青春年少,自然想弄清楚“美人”的究竟。我历数屈原作品,“美人”一共出现了10次。其中《河伯》的“送美人兮南浦”,《少司命》的“满堂兮美人”,和《招魂》里的“美人既醉”3处,明显是指美女;其余7处,却皆与美女无关。那么这些“美人”何所指呢?屈原心上的美人是谁?那时,我相信注释和先生们的讲解,把她们都当成比喻,而且理解文意,也还能讲得通。后来我知道了这些都来自王逸的“引类取譬”说,所谓“灵修美人,以媲于君”也。 这样读着读着,我越来越感到太明白,太简单化,感到不满足。想到屈原为什么要在他的作品里反复用“美人”取譬呢?如果尽是比喻,岂不重复和厌烦?而这是文学作品,文学的意象应该是很丰富的,总是饱含复杂的意蕴。例如《诗经》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伊人”就不能一语道破。于是,我对“美人”在屈原作品里只是理解为一些简单的譬喻渐渐产生了怀疑。 后来我读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荣格说,“人类区分归类的智识自然在不断地试着确立它们意义的单一性,然而这样就使得基本点失去了,因为我们最终能确立起来并与它们的本质相符合的只是它们的‘多重意义’,以及它们宽泛得几乎无边无际的涉及面。”荣格把这说成是“真正的象征”,而“真正的象征”“无论用符号还是用比喻都不可能把它们彻底地翻译出来”。(《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荣格的话使我豁然开朗。当我再读屈原作品,一个个“美人”似乎都活蹦乱跳起来,她们岂止是单一的比喻,原来是“真正的象征”!例如《思美人》,诗人所思的“美人”是谁?前人都说是“楚怀王”,当然好像也是。但是如果只是把“美人”读成单一的一个楚怀王,屈原因流放江南而思念他,由于见不到他而伤心流泪,甚至感到想见他也“媒绝路阻”;那么,为什么说宁到“寿考”也不“变易”呢?如果那时他思念的怀王死了,而换了另一个楚王(事实上就换了顷襄王)呢?显然这就暴露了破绽。 用精神分析细读《思美人》,更可以发现篇中在写思念美人时,还多次写到心中的“志”,“志沉”、“屈志”、“荡志”。这“志”有何意?同时,还写有“未改此度”,“独怀此异路”,“吾谁与玩此芳草”,“此”又有何指?因此,我以为“美人”应该是与这么多的“志”、“此”相联系的;也就是说“美人”应该有着比一个具体的人更深广的内涵。可见,“美人”者,是“情与质信可保”,“芳华自中出”的人,即有美“志”的人,即以美为理想的人,以及为实现美的理想而奋斗的“集体意象”。包括诗人自己,彭咸也是,不然《思美人》的结尾为什么是“思彭咸之故也”?《思美人》就是这样,以美人明志,以美人抒情。诗人向美人“寄言”,为美人“广遂前画”,为了实现美的理想,“愿及白日之未暮”,直到“寿考”也不变易。《思美人》成了屈原表现美的思想、理想的代表作。 “美人”的并不确指,正说明了她的象征性意义的丰富。《离骚》的“恐美人之迟暮”,历来对此“美人”有解为比喻楚怀王的,也有说是自比的,这也说明了内涵的不确指性。而且,此句之前已从“汩余若将不及兮”起,连续7句说到时不我待的意思,再用“美人迟暮”来自叹,或比喻怀王,显然衔接不上,显得突兀。因此,恐迟暮的“美人”,也应是指怀抱美的理想,并为美而奋斗的人,当然包括诗人自己,也包括与诗人订了“黄昏之约”的楚王。《离骚》还有5处写到“美”。“内美”,前人多以为说屈原自己的内在品质,也是狭隘的。汪瑗说:“内美总言上二章祖、父、家世之美,日月生时之美,所取名字之美,故曰纷其盛也。”(《楚辞集解》)这样的见解就开阔深入多了。但还应延伸为诗人心目中的美的理想。篇末写出“美政”,似也应理解为美人的政治理想。还有“两美其合”,也是指以美为理想,志同道合的人。“委厥美”,即放弃美的理想与主张。“好蔽美而称恶”,显然“蔽”的是美的理想,而与美人作对。 《思美人》写“与纁黄以为期”,与《离骚》和《抽思》里写的“曰黄昏以为期”似乎重复,前人说是“衍文”,“串文”,主张删去。不对!一再“重复”正说明特别重要,以致耿耿于怀。所谓与楚王的成约,也不限于具体的事情,譬如有人说的改革之类。实际也应该是一种多义的的爱与美的的重大寄托,包括计划在楚国实现美的理想,所以才说“愿及白日之未暮”,“命则处幽”也不悔。总之,“黄昏之约”与“美”息息相关,是“美人”的心灵寄托,故屈原作品才每每重复,已到了无意识的地步。由此,也证明“美人”的整体性的象征意义,而决非单一所指。 这样说来,好像很玄,丰富得不可捉摸。其实,“玄”,“丰富得不可捉摸”,就是“无边无际的“多重意义”。这是文学。文学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惟其如此,屈原作品才寄寓一个“美人”意象来表现。要是意义单一,还要“美人”做什么? 因此,我们就不必按惯性思维将作品的“美人”对号入座。她们是屈原作品的整体性的象征意象,共同构成美的理想的象征系统。正如“桃花源”,为什么一定要去寻桃花源在哪里呢?还如贾宝玉,为什么一定要考证贾宝玉就是曹雪芹呢? 可以说,屈原的全部作品,就在创造一个“美人”,全部屈原作品就是“美人——美的理想——美”构成的完整的思想和艺术系统。我以为,美更是屈原终生为之奋斗的思想目标,不仅是艺术,而且还是他的哲学。不妨说,屈原不仅要推行“美政”,也不仅在写美诗,要修成美的品性;他更要推行“美”的思想体系,这才是他的理想所在。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屈原也有他的一家之言,他也要争鸣,要推出他的思想——美。美人成了屈原的全部作品和全部思想的核心,是屈原人格的化身。屈原即“美人”。 可惜的是,屈原只是一个多情的诗人,他的身上带着知识分子幻想的通病。他憧憬“美”,希望建立一个“美人”的世界。但是,他的理想脱离现实,只是幻想返回“三王”的古代;而且脱离民众,只是把理想寄予一个人的“黄昏之约”。这样,屈原心上的“美人”就成了镜花水月,空想的梦。 推荐阅读: 作者:金道行(1937——),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心理学研究,业余也写随笔。出版的专著有《写作心理探索》、《写作心理探微》(均广西教育出版社)、《作文心理素质教育》(文心出版社)等。发表论文、随笔100余篇,其中《论下里巴人》、《文学创作的心理冲突》、《论艺术思维》等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三峡地区工作和生活43年,古稀之后潜心对长期在下里巴人的发源地阅读屈原的心得进行整理,《我看香草美人》是最后的呕心沥血之作。 尚有学术专著《写作心理探珠》、《人人写作》、纪实文学《人格》、,随笔集《人非草木》、《人生几何》、《人情练达》等诚征出版。 特别说明:作者金道行是一位73岁的老教授。他的以上7部书稿均未在媒体中刊载。由于对计算机与网络不太熟悉,因此,他特意委托新浪博客三峡在线代为开博发表。如果有哪家出版社对其书稿有出版之意,可以与三峡在线直接取得联系。联系方式:QQ:40692258 MSN:wjtgu@hot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