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袍都是黄色的吗?

 闲之寻味 2015-06-20



1.红色系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是古代帝皇的专用装扮色。茜红色是汉代以前帝皇的御用服色。唐代皇帝所穿的常服是红衫,官服为绛色衣。唐高宗时,赭色曾经被选为皇帝的服用专色。宋代天子的朝服是绛纱袍。明代皇帝祭日神时会身穿红色御衣。

 

2.黄色系

 

从柘木取出的黄色染色素用来浸染的衣服古称柘黄衫或柘黄袍;而柘黄袍成为帝皇的御用袍是始于隋朝文帝杨坚,据说以柘黄染色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则现赭红色,色泽炫目引人,所以受到隋文帝的钟爱,并“着柘黄袍、巾、带听朝”,成为中国第一位穿柘黄衫、戴柘黄色头巾及带子上朝听政的皇帝;唯当时仍未禁止臣民穿着黄色衣物。

 

唐代承袭隋制,皇帝亦穿着柘黄色衫袍,但到了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即禁止臣民着黄色衣物:”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另一种说法是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总章年间,才开始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从此柘黄色便成了天子专用的御用服色。

 

用柘黄色作为龙袍服色的传统惯例一直维持到清代,才被清帝改用色调较亮丽的明黄色替代。但柘黄色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及颜色史上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势,又是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政治用色。

 

明黄是一种色彩纯度高、略露微青的明亮冷调黄色。色感清爽、跃动;曾经是清朝历代帝皇的朝服御用颜色。

 

1644年满洲人入主中原,建立清皇朝后,清代帝皇仍推崇汉文化,并且厉行汉人传统的”五色行”说的色彩观念与论述,认同黄色是五正色中,居于诸色之上,位处四方中央的正统权力颜色,黄袍仍是历代清帝的御用朝服专色,只是衮服(即龙袍,吉服)的色调从沿用了千余年的柘黄色改为明黄色,以示区别。

 

皇后朝袍亦以明黄为贵,用缎子制成。而以明黄纱或绸缎原料缝制成的“黄马褂”,则是属于皇上最高的赏赐,只有皇族、御前大臣、有功勋的文武官员以及朝廷特使等经钦点后才可受用;除此之外,民间一律严禁使用,违者将以“叛逆”入罪,会招惹杀身之祸。另据清人蒋良琪《华东录》的记述,在清雍正王朝时,曾平定青海叛乱立功的猛将年羹尧,就因家门外用黄土铺路,私下用黄色包袱及鹅黄色荷包,最后成为他被判死刑的罪名之一。

 

作为清朝皇廷御用服色二百多年的明黄色,直至1911年亡朝及民国建立后,其封建思想及色彩才随着时代潮流的变迁而逐渐褪色,明黄色从此回归于民间,让百姓可以自由使用。

 

3.紫色系

 

据史料记载,最早把紫色衣饰带进皇廷而不按照周代衣冠制的,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代鲁国君主桓公,《礼记·玉藻篇》曰:“玄冠紫緌,自鲁桓公始也。”按《周礼》规定,诸侯所戴的头冠应是“缁布冠缋緌”,缁是黑色,缋是以麻捻成的线或绳,緌是系冠的带子;但鲁桓公却喜爱玄(透暗红的黑色)冠,及紫色的冠带。

 

首位将紫服当作皇袍的,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结果引发全国上下跟风仿效,以至紫色衣服供不应求,最后演变成当时紫染的布帛售价最贵重。难怪齐桓公无奈地对丞相管仲说:”寡人好服紫,紫甚贵,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齐桓公是一位声名显赫的皇帝,却竟然喜穿间色的紫袍,这对当时传统五正色色彩观与礼教来说,是叛逆的行为。

 

大约过了一百年后才出生的孔子,因维护周礼而厌恶紫色,夫子认为周代尚赤,以朱为正色,紫只属杂色、间色,今紫色抢走了朱色的地位,即象征朝代的灭亡与更替,所以孔老夫子有“恶紫夺朱”的说法,其意思不单指颜色之争,话中还有反对朝代遭逆篡的政治含义。

 

首位确定紫服为龙袍的是汉朝武帝刘彻,汉武帝除了把正色之外的紫色钦定为御服色外,还把传统习例——皇帝赐赏群臣金印的系章丝带(绶)一律改用紫色,最后成为汉代如相国、丞相、太尉等高级朝臣的标准官服配备;成语如“金印紫绶”、“带金配紫”和“怀黄佩紫”等,即由此而生。至此紫色正式与皇权与达官贵人的显赫声名画上了等号,成为属于享尽富贵荣华的代表色彩。

 

4.白色系

 

周康王姬钊即位,因父王周成王驾崩才八天,新王登基虽然是喜事,但康王仍头戴白麻冕冠,身穿黑白两色相间的下裳以示哀丧。自此,白色与黑色代表丧仪的民俗习惯就一直沿用至今。

 

5.黑色系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仍遵循前朝帝王单一选色传统惯例,因周朝崇尚赤色(属火),故秦始皇即位后,就依从“五德色行说”,选择了黑色为秦朝的代表色,并尊崇北方为水德,及以冬十月为年首,又“易服色与旗色为黑……别黑白而定一尊”,国内上下都穿用黑衣服。

 

以上内容选自黄仁达《中国颜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