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青铜器。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 铜禁是春秋时期的酒器,之所以被称为“禁”,是取禁止嗜酒之意。淅川出土铜禁是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 ![]() 这件铜禁为长方体,通高28.8厘米,宽46厘米,器身长达103厘米。铜禁的中心光滑平整,四周装饰有透雕的多层云纹。 ![]() 尤为壮观的是,铜禁身周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怪兽曲腰卷尾,探首吐舌,嘴巴伸向铜禁中心;另外铜禁身下还有10个昂首前行的虎形足,承托起铜禁,龙与虎相互辉映,使得整座铜禁看起来庄严神圣。 ![]() (王子午鼎) 铜禁出土于淅川楚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七件王子午鼎,王子午又被称为王子庚,是曾经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他曾经担任楚国的令尹,也就是宰相。他屡次北伐东征,战功显赫,深受父亲楚庄王宠爱,因而在死后以诸侯的级别礼葬,鼎和铜禁就是他的陪葬品。 ![]() (破碎的铜禁) 这件铜禁出土之时已经受损严重,当中的案板破成了七八块,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带领四位弟子,耗费四年时间,花费四万元人民币,将一堆铜梗和铜渣拼接修复而成一座精美壮观的铜禁。 ![]() (失蜡法制作器物过程) 这件铜禁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其铸造工艺之复杂,令人惊叹不已。据研究,这件铜禁使用了失蜡法工艺,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而这件铜禁首先铸造了254块蜡模,然后再逐件焊接起来。 ![]() 直到唐代的文献中才出现了有关失蜡法的记载,因而有人就认为失蜡法来源于印度,而这件铜禁的出现,将失蜡法出现的年代向前推进了1100年。正因为这件铜禁如此重要,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淅川出土铜禁就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
|
来自: 百眼通 > 《09中外金(属)器-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