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屈原的考证

 海派書鄉 2015-06-20

2015-06-20 17:54:11|  分类: 史海钩沉

关于屈原的考证


1)

屈原的家族:

屈原,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和楚王一样,芈(
)姓,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
境内)。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

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中的《惜诵》曾说道:“忽忘身之贱贫”。又因为屈原的是在其故乡乐平里(而非所谓的京城--诞生于楚始都丹阳--之地)长大,据说他从小就同情平民,说明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即屈原父亲这一代)已经衰落。

关于自己名字的来历,屈原在《

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我降生在寅卯年孟春月的庚寅日,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正则”,字叫做“灵均”。这八句话是自叙身世。从原始祖先说到父亲,说到自己的生日,与父为之命名、又为之起字。”高阳“,是楚人传说中的始祖,又称颛顼,可能是某个图腾的专名。因此,可以说屈原父亲叫伯庸是个有学识的知识分子。

据此,可以简单地说,屈原应该是个既不同于平民又不同于贵族的书香门第家庭出身。


2)

屈原的人生:

(1)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楚始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刚刚出生。

(2)

公元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的前后;--10岁已经有了良好的教育。

(3)

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21岁为国家级官员。

(4)

公元前322年,回故乡乐平里,与昭碧霞定亲。--24岁成家。

(5)

公元前305年,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35岁远离政坛。

(6)

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62岁去世。

据此,可以简单地说,

屈原在政坛有影响的年份在15年左右,而他大部分人生却是流放生涯,有27年左右。屈原是否有后代?其夫人又是什么样的命运?这些则不得而知了。


3)

屈原的成就:

(1)

政治成就:

因为屈原的从政经历不是太长;又因为他死后,当时社会不少人都不认可他,就像司马迁说的“不容于世”;再加上《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过于简略,我们无法窥其全貌。但可以从屈原的作品中考证,基本上有几点:

(A)屈原主张改革。这来自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骥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或许这就是最早版本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

(B)屈原推行法制(“尚法”)。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叙述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他说,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的;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可以认为这些就是屈原“造为宪令”的本质特征。

(C)屈原主张举贤授能(“尚贤”)。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D)
屈原主张“大一统”思想。《离骚》有诗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国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屈原所有的政治主张其实就是一点

--爱国。为了爱国,才要有其它政治举措。

但说到“大一统”,其实在屈原身上表现得相当矛盾,只认同楚国的“大一统”,而秦国“大一统”是不被屈原认可的,以至屈原投江表明其态度。由此可见,“统一”这个词的思想内涵在战国时代就难达成一致,何况今天乎。



(2)

文学(这里还包括历史)成就:

也正因为屈原的流放人生比较长,一方面给了他自由思想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了他创作的时间,所以,屈原的文学成就,包括历史成就,是其最大的贡献。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不仅仅有很大的文学意义,而且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因为战国时期流下来的文字作品不是很多,而屈原的作品有许多研究考证之处,从中可以推测或考证到中国最早的历史传说,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历史情况,可以当作历史记载的一种补充。


3)

对屈原的评价:

梁启超

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

在《汉文学史纲要》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

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闻一多

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毛泽东

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补充

--吃粽子和赛龙舟误传: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和屈原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考古学的发现证实,许多端午节习俗早在楚国前已流传。例如其中一个来自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钺,便刻有龙舟竞渡图案。有学者指龙舟演变自百越的独木舟,百越独木舟是以蛟龙为图腾。对于龙舟和龙舟竞渡的起源,今天仍在考究。

端午节本就有吃

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节早于屈原的去世,所以,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在屈原去世前就有了的,不过,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把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作了另外一番美好的传说的解释。

司马迁说屈原“不容于世”,是指当时屈原并不为当政者重视,那么,闭塞的古代,普通老百姓当然也不会太知道屈原,屈原投江去世时估计也没有什么人知道,

粽子可是老百姓的口粮,投江多少才可以喂足鱼?成本也太高了点吧。

吃粽子和赛龙舟因为纪念屈原而发扬光大却又是事实。

汨罗江世界龙舟竞渡运动和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以死明志,汨罗江从此引起世人瞩目。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当地群众争相划船汨罗江上,这个习俗世代相传,演变为龙舟竞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