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光家文化||壬寅端阳专辑

 微信用户lxy926 2023-05-19 发布于安徽

排序随机 不分先后

 1、律动曲词 

杜宏亮 杨守娟 石春秀 戴国辉

陆甲忠 倪其霞 蔡文曲 程永玲

朱家坤 马修身 李温和 许永宁

曹克考

 2、新风咏唱  


倪其霞   刘传明 曹克考

 3、隽文逸篇 

石 慧 梁忠全

 4、即时撷景 

图/文:朱士凯 

 5、丹青翰墨 

徐方虎 柳学明 魏建国 朱家坤

崔海波 许永宁 王淑萱 陆甲忠

马文璋 王刚 李军 卓

程小菲 郭成才 柳龙 吴启善

曹家富

   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律 动 曲 词   

杜宏亮

夏韵之月季

篱畔数枝花,纤枝曳彩霞。

浓情燃五月,清气透窗纱。

榴花

五月榴花似火红,浓情点醉绿萌从。

枝头尽是玲珑果,鸟语衔来夏日风。

杨守娟

端午吊屈原

半夏桃熟垅麦黄,菖蒲青艾挂屋旁。

飘香糯粽端阳至,勿忘沉江屈子殇。

千载骚魂天问叹,万舟挥桨泪飞扬。

节贞不徙歌一曲,桔颂灵均永世芳。

采桑子·盼孙归

六一过后端阳至,艾草蒲菖,悬挂门旁,糯粽飘香思绪长。

孙儿上海封城闭,日历频翻,聊想明光,期盼归来乐满堂!

石春秀

壬寅端午

丹若嫣红艾叶香,千门万户庆端阳。

菖蒲仗剑驱邪疫,把酒吟哦颂国昌。

釆桑子·端午悼屈原

榴花似火端阳艳,艾叶插窗,角黍飘香,竞渡龙舟擂鼓锵。

大夫抱恨湘江陨,地动三湘,气壮穹苍。一曲离骚万古扬。

戴国辉

浣溪沙·爱国情愫

酒粽抛江献兽龙,汨罗倾泪唤屈公,一腔热血化成空;

今日又逢端午至,爱国情愫驻心中。紧跟时代竞雌雄。

陆甲忠

咏月季

婀娜艳丽赛姚黄,五色花开月月香。

繁茂无须争富贵,群芳绽放也春光。

庚子端午有感

汨水横流缅楚贤,悲风泣诉悼屈原。

龙舟竞渡祥和祭,祷祝清平盛世年。

倪其霞

端午节感怀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洗昔冤。

忧国忧民千秋颂,忠魂万载续良贤。

怀念屈原

贤圣投江向水流,忠魂千古赤诚忧。

愿为抒写屈原赋,万载传承风雨舟。

蔡文曲

端午节

烟柳抹浓妆,荷清日渐长。

门前悬艾草,颈上挂香囊。

汩水离骚唱,楚风醒世扬。

避疫雄黄把,角粽祭忠良。

程永玲  

端 午

榴花五月又端阳,艾草菖蒲溢苦香。

粽慰屈原忠骨在,离骚传世永留芳。

夏花绚烂又端阳,六月荷尖露满塘。

麦浪风行翻滚滚,菖蒲艾草粽飘香。

朱家坤

渔家傲·端午节

才高志远文情佼,离骚如剑奸邪讨,不屑醉生天问考,汨罗绕,忠魂永固高阳照。

思国忧民斯辈潦,耿言率语遭人剿,清醒唯求千古晓,端阳到,艾焚粽祭虔心悼。

马修身

双调·庆东原端午

榴花谢,芦叶鲜,龙舟竞赛行如箭。红绳系腕,雄黄酒满,艾草门悬。常把醒君思,更把直臣念。

风入松·祭屈原

平生求索醒文豪,才智浩然昭。九章天问开骚体,承诗文,从此滔滔。言志缘情橘颂,抒情浪漫离骚。

怀王不识大鹏雕,谗言胜枪刀。汨江一跳乾坤乱,空独清,遍楚哀号。一片冰心清彻,两只慧眼冲霄。

 

李温和

随 吟

端午兴潮涌浪翻,诗人节里颂先贤。

挥毫击水忠魂祭,千古吟哦向屈原。

〔正宫·小梁州过风入松〕山乡五月

起伏蜿蜒裹绿装,竹外新秧。怱开乡陌麦涂黄,抬升相,顶起了山梁。   (幺)大风车转青梢上,调皮的影搅石塘。曲径环,新荷漾,芳林掩映,红瓦是村庄。  (过)几声鸟语蜀葵香,花艳惹蜂忙。谁家鸡仔时分聚,唤妈咪树下徜徉。一对蝶儿缠绕,无人顾看鸳鸯。

许永宁

屈子吟

汨罗江畔草青青,年年岁岁壮色行。

含恨投水惊天地,以身殉国泣鬼神。

天问奇文起风雷,九歌华章展霓虹。

哀郢忧国忧民篇,橘颂咏物咏志吟。

离骚长歌诵千古,浪漫情操创古风。

自古圣贤遭逆曳,方正倒植路不平。

路漫漫兮其修远,上下求索终不明。

六十一年苦命短,客死他乡未了情。

子规啼血声声唤,峨冠博带跨长鲸。

铮铮傲骨佩长剑,魂归故里见娘亲。

三峡奇峰多险峻,滔滔江水踏歌声。

吾今高歌歌一曲,爱国精神诏后人。

曹克考

端午怀念诗祖屈原

时值端阳吃粽糕,举觞遥祭酎滔滔。

三杯抗疫雄黄洒,一束祛邪苦艾蒿。

欲泛龙舟游汨水,相邀屈子读离骚。

年年此日怀诗祖,更借东风助我曹。

南仙吕·醉罗歌〕俄乌之战有感(集曲)

[醉扶归]东扩东扩谁之过?北约北约拱俄罗。倒海翻江起风波,国将不国山河破。[皂罗袍]招来灾祸,卷入旋涡。拖残小弟,搞垮大哥。俱伤两败谁称贺?[排歌]边推磨,边抱火,怎这般惹事挑干戈?

     新 风 咏 唱    

倪其霞

端午节感怀

华夏风云起

一曲离骚留彩笔

千古楚辞传情商

龙舟赛,粽漂香

碧艾香蒲挂门旁

传统佳节逢端阳

愿吉祥,祈安康

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

刘传明

端  午

这天,眼里总有风雨

心里总有阳光

艾叶、蒲草总会结伴举起

利剑和清香

这天,离骚总在默诵

九歌总在吟唱

粽香、龙舟总会蓄势待发

怀思与力量

今天,恰满两千三百个端午

时光可以老去,却一次次擦亮记忆

因为,喊痛一江怒潮的那个英雄

是华夏民族,我们的亲人

晚上,任由流光飞舞、月隐月现

我闭上眼睛,让天地安静下来

并允许心潮澎湃

与汨罗江水,一起荡漾

曹克考

屈原 不朽的诗魂

两汉大赋,植着你的宿根

建安风骨,舞着你的雄浑

乐府歌咏,透着你的灵性

唐宋诗词,蓄着你的神韵

明月清风,吮着你的气息

山川大地,漾着你的激情

风骚的旗帜,一路传承

而你独铸不朽的诗魂

杨马植骨 三曹辟新

李杜扛鼎 八俊知音

戴望舒走进你的雨巷

郭沫若涅槃你的女神

苏婷培育了你的橡树

北岛回答了你的天问

端阳里矗立你高大的身影

艾香中飘荡你不朽的诗魂

     隽 文 逸 篇    

石 慧

又是一年粽飘香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端午节快到来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挂艾条,大街小巷处处飘溢着粽叶和艾草的清香。有些地区还有摆龙舟等习俗。更深刻的含义就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今年的端午节又将如期而至,集市上到处都能看到卖粽叶子的,还有包好了到集市上卖的。超市里更是琳琅满目,各种粽子布满櫉窗。当然,我也挡不住这美食的诱惑,也会买来一些品尝。可是感觉还是没有当年母亲包的粽子好吃。        

记得那时候每当端午节快到来的前几天,母亲就会到集市上买来粽叶,糯米,蜜枣,红小豆等原材料,回来加工。准备工作和加工过程非常繁琐,糯米和红小豆要用清水事先浸泡好,特别是粽叶怎么处理很有讲究。首先要把买来的粽叶打理好,剪去根部和末稍部分,剔除破裂的苇叶,留下完好的苇叶,然后清洗干净,还要放到开水里烫一下。母亲说这样烫过的苇叶比较柔软,包的时候不会破裂。(因为我不会包感觉很麻烦)还有一种肉粽子更麻烦,好像要用酱油等佐料腌制好了等候备用。这一切准备好了,才能开始包。包粽子更是个技术活,弄不好就会露馅。我也尝试着学习包,可是怎么也学不会,只好给母亲打个下手活。母亲闲熟的包着,不一会就包好了,个个粽子都很精致。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粽子放到锅里煮。煮的过程中粽叶的清香会四处飘溢……         

等粽子煮熟了,母亲是要把它分成好几份的,她用塑料袋装好,给几个孩子每人留一份,然后打电话让我们各自拿回去,才算完成任务。看着孩子们高兴地吃着粽子,母亲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那时候每年都能吃到母亲包的粽子。母亲包的粽子非常好吃,吃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感觉和在超市里买的粽子味道就是不一样。有好几年没有吃到母亲包的粽子了。如今回想起当年母亲包粽子的情景特别温馨,非常怀念那些美好时光。红小豆馅,蜜枣馅;还有肉馅的……那种味道永远难忘……那种美好的记忆永远铭刻在心里。

梁忠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据《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张晋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即是指五月的第一个五日。那为什么“五”要称作“午”呢?说法有二:

据《说文解字》解释:“午”即“牾”字,“牾”是“逆”的意思,五月初五正是阴气逆转,阳气上升的时候,故称作“端午”。

另一个说法是“端五”改为“端午”,始于唐玄宗时期。玄宗李隆基八月初五日生,为避讳,将“五”改为“午”,所以“端五”就成了“端午”。

端午时期阳气上升,故端午又称作“端阳”,又因为端午为五月初五,有两个“五”,故称“重五”。

至于端午的来源,说法有多种多样,主要有二:一是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华夏人对传说中的祖先“龙”的祭祀活动。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图腾,把伏羲、女娲、颛顼、大禹等著名祖先称为具有无边法力的“龙”,端午节是祭祀龙的最隆重的节日;二是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当地百姓为祭奠他,逐渐把五月初五他的忌日演绎成端午节,这个说法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生于公元前340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很有才气的忠臣和诗人。他任职楚怀王的左使(相当于副宰相)时,极力主张立法富国,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但是,他的“联齐抗秦”的战略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等一批权贵的诬陷谗谤,加之外敌的挑拨离间,他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主张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被楚怀王猜忌疏远。后楚国遭外敌入侵,国破地失,怀王也身死异地。楚襄王继位后,仍然听信谗言,把屈原逐出郢都,流放沅湘,长达十数年。当楚国被秦军攻占后,屈原万分悲痛,眼见原本强大的楚国日益衰竭,最后被秦侵吞,屈原悲愤至极,不忍目睹祖国沦亡,人民痛苦,自己又无回天之力挽回祖国沦亡的惨局,写下了诗作《哀郢》,带着绝望和哀怨留下遗作《怀沙》,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含悲饮恨,自投汨罗江殉国。相传,屈原投江之日,老百姓出动许多船只打捞他的遗体。为了防止蛟龙吞噬屈原,人们纷纷将粘软的糯米饭投入汨罗江中,让蛟龙吞食后粘住牙口。后来这种做法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和包粽子这些民俗。因为地缘地貌的关系,明光地区没有形成赛龙舟习俗,但包粽子这一习俗却历代延续。

粽子,古称“角黍”,因其形状有棱有角,用黍米煮成,故叫“角黍”。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曰粽,曰角黍。”

粽子,最初叫“筒粽”。传说屈原投江后,沿江百姓出动许多船只打捞屈原遗体,经过长时间的打捞也没有捞到。后来,为了纪念屈原,老百姓便用竹筒装糯米饭投入江中,这就是最早的“筒粽”。楚国人听说屈原投江殉国后,异常悲痛,为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的忌日,老百姓都会用竹筒庄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据《襄阳风俗记》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后,他的夫人在每年这一天也都要和乡亲们一道投食于江中祭奠他。一天夜里,屈原夫人忽做一梦,梦见屈原对她说:“你给我的食物都被蛟龙抢去了,蛟龙别的什么都不怕,就怕五色彩线和竹子。”从此以后,屈原夫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和红枣,再用五色彩线扎好做成“粽子”,投入汨罗江以祭奠屈原。

还有一种传说,屈原投江殉国后,楚国百姓也在五月初五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屈原。相传到东汉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刘回的人,在大白天突然见到一个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告诉他说:“你们常常祭奠我,我很感谢。但是你们投到江里的竹筒都被水中蛟龙抢走了,今后再祭祀时,可用苦楝树叶子塞在住竹筒口,再用五色线捆扎起来,因为蛟龙最怕这两种东西。”说完后,人就不见了。此后,刘回就按此法去做,并一一告诉了别人,自此粽子上就拴上了五色彩线和楝树叶。

屈原投江殉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了,他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华夏子孙,人民怀念他,爱戴他,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之俗,一直延续至今。

旧时,五月被称为“毒月”“恶月”,群魔俱出,五毒俱生,祸害人民。据史料记载,自周代以来,端午节就有用朱索、桃印饰门,艾草悬户,系五彩线,挂钟馗像,悬符箓等禳灾避邪的风俗。

端午节民间习俗甚多。明光地区多用芦苇叶(南部山区也有用竹笋叶)包裹糯米、红枣等做成粽子作节令食品食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粽子的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口味愈来愈全,甜咸香辣,荤素俱全,粽子,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缺的名餐美食。但是因地域的差异,明光地区则少有赛龙舟之俗。

端午节前,人们就忙着采集艾草、菖蒲、透骨草等,当天,用艾草菖蒲杂以透骨草等捆扎在一起,系于门窗上或悬于屋檐下,有的人家还会用菖蒲剪成“蒲剑”悬于门框上或者帐沿上,还有的用艾草在屋内熏烟驱邪。

端午节前,母亲、奶奶们忙着替孩子们制做虎头鞋,缝制虎头帽等,端午节当天给孩子穿戴,给女孩子挂装有艾叶的小香包,给小孩子手腕、脚脖上系五色彩线,俗称“耍线”,等到七月初七七夕节时剪断,扔到屋顶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早些年,潘村地区农村妇女会用独头蒜、麦秸管、彩色布条、艾条等穿成“蒜葫芦”挂在门头上,既作节日装饰,又能驱灾避邪,图个吉利。还有的地方用五彩丝线织成小网袋,内装“千滚蛋”(粽子锅里煮的鸡蛋)或咸鸭蛋或煨熟的大蒜头,艾叶是必不可少的,用以辟邪去恶。

端午节除插艾挂菖蒲,吃蒜吃蛋吃粽子外,还要喝“雄黄酒”,但现代人们已经知道雄黄含有汞毒,此俗已不再承继了。全国各地,端午节习俗各有不同,但核心主题是一样的,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等。

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把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规定为法定节日,全国放假一天。2008年端午节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近几年,作为“中华诗词之乡”的明光市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市文宣部门和市诗词学会、老年大学诗词班等许多单位都会举办“中国古典诗词诵读”活动,端午节又逐渐演绎成“中国诗人节”。

2008年,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三地联合申遗,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此前的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这“江陵端午祭”,非“中国端午节”。韩国在申遗时也明确说明“江陵端午祭”之俗源于1500多年前的中国端午节。

附:关于端午节挂艾的传说

艾,又叫艾蒿,艾草,白艾,五月艾,是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的一种野生药材,有一种特别的芳香,中医可以入药。艾晒干后点燃,可以用于驱蚊,过去夏夜民间常以此作驱蚊香。将艾草碾碎制成艾绒,是中医针灸用艾条的主要原料。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将其悬挂在门窗上可以去毒驱邪,这,最早见于南朝《荆楚岁时记》,可见此俗出现是很早的了。

因端午挂艾的习俗,民间百姓还创作并流传演绎了农民起义领袖以此除恶爱民为宗旨的故事。

说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黄巢在河南邓州见到一个妇人在逃难。她怀中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手中却拉着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孩子在地下走。黄巢好奇地问她为什么抱着大的却拉着小的?妇人回答说:官府传令我们全城出逃,否则黄巢来了要全城杀光。我拉着的是我自己的孩子,抱着的是我邻居家的孩子,邻居大人都不在了,我只得带着他出逃,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受罪,也不能苦了邻居留下的这根独苗。黄巢听后,很为这位妇人的仁义之举感动,就对妇人说:我就是黄巢,我只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绝不杀贫苦百姓。大嫂,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黄巢随手在路边地下薅下一把艾蒿,并对妇人说,你不用逃跑,请你回去暗中传话给所有的穷苦百姓,让他们都在门上插上一支艾蒿,只要有这个记号,我的军队一定会加以保护。妇人为了传送黄巢的口谕,连忙回到家中。两天以后,就是端午节。正好这天黄巢的军队杀进邓州城,凡是门上插了艾蒿的穷人家不仅受到了保护,还分得了粮食。从此,端午节就有了插艾的习俗。

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版本。如在四川,说的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点是在四川绵竹,被称赞的妇人姓苏,她所在的街道因为她传达了张献忠关于挂艾不杀的口谕而得保平安。

挂菖蒲。

菖蒲,也是一种常见的生在水边的野生药材,也有一定的芳香味,但比艾草要弱得多。中医主要用其根部入药。菖蒲的叶片狭长似剑,也有药用功能,所以古人也将其悬挂在门窗上,认为可以去毒驱邪。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即时撷景  

图/文:朱士凯  

画我心中的端午 传承“我们的节日”

“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端午节”

6月2日,农历五月初四,当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明光市明光街道妇联联合林庄社区、金博育幼儿园在社区“红叶林”文明实践站举办“迎端午”活动,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端午。

“同学们,你们要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画出最美的端午”,李敏老师在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各地的文化习俗后,给幼儿园大班14名同学布置了一道作业题。

在绘画中,小朋友们按照自己对端午节的理解,面对一张洁白的画纸,画作的思绪在自由飞翔。有的将端午节的粽子挂在一棵小树上像颗颗星星放着光芒;有的把龙舟画到星空里自由翱翔;月光下,忙碌了一天的粽子进入了梦乡,发出z–z的鼾声……幅幅画作生动活泼可爱,充分表达了童心中的端午。     

“我今天画的是七彩粽子”,看着自己的杰作,金铭芮小朋友特别开心。

“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文化泽润童心。作为关爱下一代的文化使者,我们妇联责无旁贷”,街道妇联主席张朝芹在活动结束后告诉笔者。

多年来,该街道妇联高举文化传承的大旗,无论是春节、清明节,还是端午节、中秋节,每逢“我们的节日”,妇联都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传承。“我知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包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金铭芮说。


   丹青翰墨   

徐方虎

柳学明

魏建国

朱家坤

崔海波

许永宁

王淑萱

陆甲忠

马文璋

王 刚

李 军

卓 森

程小菲


郭成才

柳 龙

吴启善


曹家富

楚简书离骚集句,释文: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柳 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