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在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的喧嚣背后,有这么几处我视为心灵净土的地方。他们有的承载着近千年的文化与沧桑,有的曾激励了无数学子奋发向上、励精图治,有的向人们展示面对挫折和苦难时,要么孤独痛苦的死去,要么直面命运作出不屈不挠的抗争··· 秋色满目,秋声盈耳,漫天的浮躁逐渐消退,在这秋的季节,我首先想到的是彰显着秋林古色气韵的“东林书院”,只是眼下林木并不多见,惟有那造型古朴美观的“东林旧迹”的石牌坊,多少能令人联想起曾经的辉煌与一代文化精英在那个天崩地坼的时代,探求、呼喊、抗争和彪炳千古的气节。 ![]() 在中国文化史上,无锡东门的这座书院有着独特的光彩。东林书院与传统的聚徒式书院不同,它实际上是一个文人沙龙,“丽泽堂”内有一副“会约仪式”很有意思,从并不古拗的行文中可看出沙龙里的学术氛围相当宽松、活跃。讲学、切磋、研讨、辩论,是真正的群言堂,连首席讲师的交椅也是轮着坐的。 ![]() 步入“依庸堂”,一眼便能看到那幅脍炙人口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古往今来的书院联成千上万,其中不乏大师名流们运思精巧的杰作,但没有哪一副比这副对联更加深刻地锲入了我们名族的政治文化史。当初,顾宪成把这两句大白话写在东林书院的门前时,或许没有想到它会千古不朽,也不会想到日后它会惹出那么多的政治事端。 ![]() 东林书院最早是北宋著名学者杨时讲学的地方,后逐渐荒废。直到明万历三十二年九月九日,55岁经历了宦海风涛的顾宪成,领着一班文化人走进了东林书院。在那个君王高卧、朝野噤声的朝代,也大概只有读圣贤书才是不犯天条的。正是这群彬彬弱质的文化人,给柔靡委顿的晚明史平添了几分峻拔之姿和阳刚之气。 ![]() ![]() ![]() 万历三十六年,太湖流域遭遇特大水灾,洪涝遍野、灾民流离,锦绣江南在淫雨中呻吟。东林学子忧心如焚,朗朗读书声沉寂了,滂沱大雨中流淌着一群文化人伤时忧世的泪水。罢官归里的顾宪成动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来通融接济,他的声音或许很微弱,却贯注着巨大的人格力量。那位在烟榻上已经躺了22年的皇帝欠起身来,目光却是相当的机警睿智,他关注的不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灾情,而是无锡一座不大的书院里,聚集着一群狂悖傲世的文化人,竟敢讽议朝政、指陈利弊,想要造反不成! ![]() ![]() ![]() ![]() 就在东林学子们天真而自信地讲学议政时,皇帝的后宫里也是好戏连台,明史上著名的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一幕比一幕热闹。短短数年,皇帝换了好几个,年号由“万历”到“泰昌”到“天启”,这时,一个贯穿性的人物就不得不提了,他就是阉党一族的代表性人物魏忠贤。在东林党人周宗建痛斥其“千人所指,一丁不识”,左副督御史杨涟在奏章中一口气列举其24条罪状后,这个人格分裂的小人再也沉不住气了,他调动锦衣卫对东林党人实施了惨绝人寰,天理难容的暴行,“东林六君子”在鞭声血雨中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活剧。天启六年,东林书院被毁,接任顾宪成主讲位的高攀龙也投河自沉。崇祯皇帝即位后诛杀魏忠贤,平反东林冤狱,并修复了东林书院。“东林旧迹”牌坊即是明末至清乾隆年间整修书院时兴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