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孔子是怎样论道的

 栋森林 2015-06-22


孔子是怎样论道的

朱 东


一说到“道”这个字,绝大多数人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老子,想到那些响彻天边的名言——什么“道可道,非恒道”;什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仿佛这个道字是不属于凡间的事物。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行云流水 纯音乐 - 养生音乐 QQ音乐

其实,儒家,孔子也论道。只不过作为教育的孔子的一个伟大之处,同时也是作为儒家基础经典的《论语》这部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虽然处处直指人心,但是又无一处不是平实浅近。


虽然在讨论“道”这样一个高深的问题,但却处处显露着亲切,平和而真诚的气象。比如,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绝大多数民族都以尊老爱幼为美德,都具有关爱自己的父母的传统,但是将这种情感上升到了一个理论高度,并且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对社会与国家的管理思想的,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一国,只有儒家一家。同时孝也是儒家思想的根基所在。

子游是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弟子之一。但是就是在对这样一位重要的弟子,阐述什么是孝这个重大问题的时候,孔子又是怎么说的呢?

首先,孔子不无感慨的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意思是说,现在一提到孝,人们就认为是能奉养父母。


紧跟着,孔子话锋一转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就算你们家的狗和马,也能得到奉养,如果没有内心的敬意,你怎么来区别——养的父母还是犬马呢?

多么生动?又是多么的深刻?一下子就把孝的本质给点出来了——“孝”不是外在的,不是物质的,而是内在的,是情感的

这个意义太重大了,可以这么说,就是这一个“敬”字,使孝具备了社会管理的价值。


最简单的说,对父母的敬意,将使每一个人都能有一种约束自身行为的自觉。


因为,如果我们尊敬自己的父母,就必然会在行动之前,考虑到他们的感受,考虑到行为结果,可能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所以,我们会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父母的名誉受到损害。由此就可以衍生出一些列的社会管理的价值。

反过来说,强调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其本质就是要从小培养他的敬畏之心,而不是让他懂得应当尽最大限度的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一个人如果能够始终心存敬畏,那么通常来说,他会远离淫邪与丑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能走上正道。


如果我们把孝的本质,与物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孝字,就不过是一场表演,甚至还又可能成为为非作歹的遮羞布。

所以,如果仅仅具体的讲如何去孝敬父母,那就是术;而捻出一个“敬”字来,就是在论道。只不过,孔子的道,论得却是这么的生动,这么的轻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