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员出行,坐轿子是一种待遇,不光威风八面,更是其身份地位显赫的象征。一遇官员出巡,只要数数抬轿夫的人数便知官员品级的高低,所谓“八抬大轿”就是此意。每当官员出街,官轿颤颤巍巍,轿夫气喘如牛,左右衙役狐假虎威、吆五喝六,前有鸣锣开道的,两旁有保镖护卫的,后随一队威风凛凛的骑马警卫,端的是神气万分,更能彰显其位高权重、不怒自威,坐在轿子里的官员虽难露真容,但其形象却高大得让路遇的黎庶黔首们只能仰视。鲜为人知的是,在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巅峰的唐朝以及北宋时期,官员出门坐轿被严格限制,而且这种特殊交通工具基本被朝廷明令禁止。
史载唐朝和北宋时期,对官员出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有严格的规定,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许乘轿。唐代自立国伊始就迫不及待的出台官员待遇规定,即便贵为宰相,出行也须一律骑马,只有贵族妇女以及年高德勋者才可以坐轿子代步。到唐武宗时代,对这项规定的执行才慢慢不那么严苛了,但也不是所有官员都能享受坐轿子这种特殊服务的。武宗规定:只允许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可以乘轿子出行,也就是说只有官至尚书令、三公、宰相的高官才能坐轿,其余官员不论官阶高低一律不许乘轿,而且即便有资格乘轿者也必须自掏腰包雇请轿夫。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规定还有一条人性化的变通:退休告老、体弱多病的官员可以乘轿,但前提是必须自己出钱雇人抬。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北宋。彼时,饱学儒雅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认为坐轿子是“以人力代畜力”,不光不人道,还有伤风化,所以大都不愿意乘轿子招摇过市。与唐朝的硬性规定比,宋朝达官贵人们的这种自愿抵制坐轿子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社会进步,亦是人性的复苏。宋哲宗在位期间,曾经颁布了一项特别禁令:“ 禁京师人士舆轿”,不光不许官员坐轿,似乎连一般比较富裕的人士也不准乘轿了。但也有例外,比如四朝元老司马光,哲宗念他辅佐过四代帝王,不仅是饱学大儒,而且德高望重、政绩卓著,如今老先生已是风烛残年,行动不便,因此特许他可以坐轿上朝,谁料年高德勋的司马光对这种特别好意坚辞不受,坚决不愿意接受这种特殊待遇。
宋高宗赵构率众衣冠南渡后,因江南多雨阴湿,道路坷坎泥泞,这才允许官员出行乘轿,但规定参与国家祭祀大典时必须骑马,只有上朝时才可以坐轿。从此以后,轿子才成为官场中人的一种必备交通工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并逐渐成为一种定制。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反思元朝灭亡的原因,对官员乘轿仍然有着诸多较为严格的限制。明初的法令规定“国朝文武大臣皆乘马”,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许官员乘轿。直到景泰年间这一规定逐渐放松,对于官员因公外出坐轿管制基本不予过问了,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乘轿的,必须事前报批。文献记载:“勋戚一品,惟年老宠优者方敢陈请,其他则不允许”。一品以上的官员,只有年老的皇亲贵戚、曾立下殊功被皇帝宠信者才敢于提这要求,其他无论尊卑都不被允许。但这已不是一项死规定了,比如在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山路上,轿子是一种使用广泛的代步工具,因而是被朝廷默许的。明中后期,轿子已是一种很普及的交通工具,不论城乡,不论贵贱,人们普遍使用这种代步工具,轿子早已不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也无需官方再三发文明令禁止,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直至民国结束,作为一种被打上特殊印记与各种符号的代步工具,饱经沧桑的轿子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