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与萧后,是历代帝后关系中很是不错的一对夫妻,共同由无限风光走向无可奈何的衰亡,在历史上留下颇富色彩的一页。 开皇三年(583),萧后生长子杨昭,次年又生次子杨暕。此后二人形影不离,炀帝外出巡游,萧后都相随同行。如大业三年八月,炀帝从榆林由云中、金河至朔方突厥启民可汗牙帐,启民可汗率各部酋长拜伏见谒,萧后特到另一帐中看望和亲的义成公主,赏赐甚丰,这对周边地区的安宁和睦大有益处。 萧后对炀帝后期的所作所为,不是没有觉察和忧虑的,这特别表现在炀帝第三次下江都期间。从萧后留传下来的诗中,不难看出,萧后曾屡屡劝诫炀帝“仰先哲之高才,贵至人之休德”,这或许既称赞了炀帝的曾经有所作为,又感叹于当前的无所作为或乱作为。而炀帝面对风起云诵的局势,只是抱着消极应付或听之任之的态度。他曾对萧后说:“外面大有人图侬(外面大有人计算我)!”又曾对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水当斫之(这颗好脑袋将被谁砍掉)?”萧后问他何出此语,炀帝说了一套人事无常的话。其实萧后已感到这样的事或许不可免,只有略加劝慰而已,炀帝是平陈的主帅之一,此时却对萧后说:“(退守江南后)我不失为长城公(陈后主降隋后被封为长城公),你不失为沈后(陈后主的正妻)”。这就是要做偏安之君和亡国之君了。萧后对此是十分失望的。有宫人向萧后报告。御林军有阴谋活动,萧后要他去禀告炀帝,却被炀帝杀了。在叛乱发生的前几天,又有宫人向萧后报告叛乱即将发生,萧后无奈地说:“天下已经到了这等地步,说了也无用,何必叫皇上担忧呢?”她知道炀帝已承受不了惊吓了。 不几天果然发生了宇文化及等策划的江都宫之变,炀帝被弑,许多宗室大臣被杀。被杀的大臣中,以南人居多。萧后也有死的准备的,她曾说:“虽生知之不敏,庶积行以成仁。”她是南人,又是皇后,乱兵却没有杀她。有人说是萧后的高尚情怀和举止赢得了士兵的尊敬,可备一说。 炀帝死后,在动乱中无法收殓,萧后和宫人们以漆板床合为小棺,将炀帝与小儿子赵王杨杲同殡于江都宫流珠堂,这是萧后与生活了三十五年的炀帝的最后一面。 宇文化及等发动江都宫之变的十几天后,撤出扬州,带着萧后等辗转北方。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窦建德引兵击溃宇文化及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市),尽斩弑杀炀帝的主谋人物,又将宇文化及并其子同载于囚车,至大陆县而斩之。窦建德以臣子礼谒见萧后,还穿素服(孝服)为炀帝尽哀。武德三年,窦建德将萧后及炀帝之孙(杨暕的遗腹子)杨政道并宇文化及的首级送往突厥,这也是处罗可汗和义成公主所要求的。 义成公主是隋宗室杨谐的女儿,开皇十九年(599)以公主身份送往突厥,继已故的安义公主之后,与启民可汗结亲。大业五年(609)启民可汗死,子继位为始毕可汗,按照突厥的婚俗,义成公主成为始毕可汗之妻。唐武德二年(619)始毕可汗死,其弟继位为处罗可汗,又娶义成公主为妻。义城公主入国随俗,促进了隋与突厥的和睦关系。萧后入突厥,正是义成与处罗生活期间。处罗可汗封杨政道为隋王,把流亡到突厥的中原人全交他管理,拨出定襄城为隋王的根据地,萧后也被供养在这里。 处罗可汗死后,由处罗之弟继位,称颉利可汗,义成公主又做了颉利可汗之妻。义成一再劝说颉利反唐,为隋复国。于是颉利每年都侵犯唐朝,前后达七八年之久。直至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唐大举出兵进攻突厥,义成公主为李靖所杀,颉利可汗俘送长安,突厥国亡。与此同时,萧后与杨政道也被送回长安。此时已是炀帝死后的第十二个年头。 入唐以后,萧后的日子大致过得还不错。唐高祖与隋炀帝是堂表兄弟,论班辈,唐太宗是晚辈,何况炀帝还有一个小女儿是太宗的妃子,情况自有不同。萧后还有一个在唐朝廷做宰相的弟弟萧瑀,对她有所照顾。特别是在长安过着独身生活的长女南阳公主,时时与她见面,相互关怀。孙子杨政道也有个员外散骑侍郎的虚衔,衣食无愁。虽拨不开炀帝在心上留下的阴影,却并不凄凉,生活在平淡和平静中。 萧后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三月庚子,享年八十。唐太宗下诏恢复她的皇后尊号,谥号曰“愍”。“愍”有“在国遭忧”,“在国逢难”等意思。派三品大臣护葬,备有隆重的卤簿仪卫,送到江都与炀帝合葬。至此萧后结束了她备尝欢乐和忧患的一生。 萧后富有文学才能,有《述志赋》传世。 现在在曹庄新发现了炀帝与萧后的墓葬,又将会在人们的心目中激起历史的波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