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销售的本质

 阿斌网络随笔 2015-06-22

销售的本质就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满足顾客的需求,把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卖给他们。记住,销售不是以产品为中心,而是以顾客为中心。

1、销售真的就是“把商品卖出去,把钱收回来。”这么简单吗?

2、销售真的就是“会玩、会请客吃饭、送礼。”这么简单吗?

3、销售真的就是“胆大、心细、脸皮厚。”?

4、销售真的就是要“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吗?

5、销售的本质是什么?

从我接触销售这个行业开始,就不断的有人向我灌输各种各样的销售理念:有的老板(这位仁兄是国内某品牌小家电的一位代理商)语重心长的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小李,销售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嘛,你把货卖出去,再把钱收回来不就完了嘛!``````”;也有的老板(珠海某生产电力设备的同志)说:“小李,销售嘛其实就是要会玩、会请客吃饭、会送礼就这么简单嘛,你知道珠海上些档次的酒店有那些吗?``````;还有的老板把市场上流行的“泡妞绝学”浓缩成七个字后,毫不藏私的送给了我“一句话小李,就一句话啊——你就是要胆大、心细、脸皮厚,厉害一点的话不要脸也是可以的``````”。说实话,刚接触销售这个行业之初,我打心里感激他们对自己的淳淳教诲,我跟校园里勤奋好学的学生一样恭恭敬敬的把这些“名言”写在了笔记本的开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是,当我做销售的时间越长、接触的客户更多、更广的、市场环境慢慢变得成熟时候,我的心里开始莫名的惶恐不安了起来,而且这种不安越来越甚。我的经验告诉我,销售的本质不是这样子的,且不论他们的观念是否正确,但至少我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很片面的、很浅薄、很自以为是的。这当然是他们对“销售”的本质理解不怎么深刻,他们误解了销售。

昨晚,我失眠了。

起因是同宿舍的一位自以为是很有些才华的哥们,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哈哈!哥们今晚反正大家都闲着没事做,你就给咱们吹吹牛解闷呗,你们做业务的口才真好,据说能把死的都说活了。”说说嘛也就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哥们边说还边露出些许敬服、羡慕的神色。

“误解,这绝对是对销售的一种严重的误解!”我心里不停的说,然后我就进入了反思,我——失眠了!我开始在心里整理、论证那些印在了我心底深处的 “名言”。

一、销售真的就是“把商品卖出去,把钱收回来。”这么简单吗?你不了解客户的需求,你都不知道客户在意什么,不知道他心里面想的是什么,怎么能把产品销售出去?如果说你的产品质量有问题,以后这个钱怎么收回来?

二、销售真的就是“会玩、会请客吃饭、送礼。”这么简单吗?我认为说这话的人应该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什么是采购,以及采购的职责和采购的原由。当然了,这话在大客户销售中作用是不小的,它可以增进合作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一定的感情基础。但是,这也仅仅是大客户销售中的一小步而已,我想对方(采购方)考虑最多的并不是跟谁玩得好,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商品质量、附加值、采购成本、商品交期等。

三、销售真的就是“胆大、心细、脸皮厚。”?这话咋一听好真是“至理名言”,试问:胆子不大怎么做销售?粗心大意怎么做销售?脸皮薄,被客户说几句难听的话就受不了怎么做销售?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观点还是太片面了些。这些不是销售的全部,是销售人员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而已。

四、至于说“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 这话很容易的就会让人联想起“指鹿为马”这个故事。说实话,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还真跟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公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能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不是忽悠我吗?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老赵同志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老赵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我估计有这种观念的哥们大多可能是赵高的“粉丝”。他们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怎么让客户像一条听话的哈巴狗那样乖巧;或者是在平时购物的时候他们被人家狠狠得宰过一两次,心理不平衡,因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销售人员怀有深深的恨意,逮着哪位做销售的同志都要以“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这句似乎是夸奖的,骨子里其实是等同于骂娘的话,“赏赐”给了人家;最可悲的是那些“人云亦云”的跟随者,他们竟然真以为这是销售的最高境界!

殊不知,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渐成熟,消费者购物也越来越趋于理性,颠倒黑白的做法一旦实施,消费者把你淘汰还不说,你就等着“消协”、“工商”来同志来串门吧,搞不好“法院”、“检察院”的叔叔阿姨还会请你去号子里享受“免费剃头、免费吃饭和住宿、还有免费的褂子等特殊待遇哦”。不信的话,诸君可以看看“河北三鹿奶粉事件”、“广东亨氏苏丹红事件”等,后果很严重的哦!

五、销售的本质

为了论证这些“名言”,我们有必要通过销售的某个视角,来理解销售的本质。

销售这个职业应该是360行中最难以预测的职业之一,同时,也是所有职业中最明显地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职业之一。因为,销售的职业特征是沟通,而沟通的特征没有一定之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充满了随机应变的元素。

牛津字典中有关销售的定义是这样的:将某种物品的价值的相关信息传递给某人,从而激发这个人购买、拥有或者同意、认同的行为。

牛津字典中有关采购的定义是这样的:某人或者某个组织,只要其有需求和欲望,有可以支付的金钱,并且有花钱的意愿,那么这个人或者这个组织就被确认为采购方。

销售人员为了获得订单,需要在锁定的潜在客户身上下足功夫寻找客户需求,从而实现目标——多么简单的一句话,但简单肯定不等于容易。

销售是一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潜在客户进行需求调查和开发引导、与潜在客户进行大量的沟通,从而取得对方的信任、建立足够的影响力,进而获得订单。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案例:来自《输赢》的故事:三个小贩卖李子的故事

一个老太太在市场上买李子,她来到了第一个小贩面前。

老太太:“这李子怎么样?”

第一个小贩:“我的李子又大又甜,特别好吃”,小贩回答。

结果呢,老太太摇了摇头没有买,走到另外一个小贩。

第二个小贩:“我这里是李子专卖,各种各样的李子都有,您要什么样的李子?”

“我要买酸一点儿的”

“我这蓝李子酸的咬一口就流口水,您要多少?”

“来一斤吧。”老太太买完李子继续在市场里逛。

第三个小贩:“你的李子多少钱一斤”

“请问您要哪种李子?是您吃吗?”

“不,我儿媳妇要生孩子了,想吃酸的。” 

“老太太,您对儿媳妇真体贴,她想吃酸的,说明她一定能给您生个大胖孙子。您要多少?” 

“我再来一斤吧。”老太太被小贩说得很高兴,便又买 了一斤。 

小贩一边称李子一边继续问:“您知道孕妇最需要什么营养吗?” 

“不知道。” 

“孕妇特别需要补充维生素。您知道哪种水果含维生素最多吗?” 

“不清楚。”

“猕猴桃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适合孕妇。您要给您儿媳妇天天吃猕猴桃,她一高兴,说不定能一下给您生出一对双胞胎。” 

“是吗?好啊,那我就再来一斤猕猴桃。” 

“您人真好,谁摊上您这样的婆婆,一定有福气。”小贩开始给老太太称猕猴桃,嘴里也不闲着:“我每天都在这儿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批发市场找新鲜的批发来的,您媳妇要是吃好了,您再来。” 

“行。”老太太被小贩说得高兴,提了水果边付账边应承着。 

为什么三个小贩,面对同一个客户,结果不同呢?

给我们的思考和总结是:

1、客户的真实需求,潜在需求和深层次需求是询问出来的。

第一个小贩没有掌握客户真正的需求,所以失败了;

第二个小贩了通过询问解客户的需求,所以销售成功。

第三个小贩不仅通过提问了解客户的需求,而且更深层次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将客户需求层次提高,所以销售了更多的产品。

2、询问高手与解异专家:“您知道孕妇最需要什么营养吗?”“孕妇特别需要补充维生素。您知道哪种水果含维生素最多吗?” 

所以,销售高手总喜欢通过提问,让别人多讲,自己仅仅不断的回应与解异

许多销售人员连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问题是什么都不清楚,谈何销售,谈何回款呢?

了解了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问题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口才,对客户进行説服!

说到底,销售的本质就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满足顾客的需求,把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卖给他们。记住,销售不是以产品为中心,而是以顾客为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